查看原文
其他

莘人物 | 从制乐学徒到非遗匠人,0.04毫米的手工误差都不允许!

2017-06-19 张莉 莘庄周到


以下内容您可能感兴趣



每户独生子女家庭现起每年可领1920元?

爱心暑托班又开始啦!闵行区51个暑托班等你来抢!

第361行招人了,加入闵行神秘组织,逛吃逛喝还能赚钱

与安全“童”行,跟康城的孩子一起来学“自救逃生”!

闵行的考生们,高考考完别高兴太早,接下来才是重点!


做个匠人,修颗匠心

说易也难,说难也易

但在莘庄镇

就有着这样一位十年如一日的匠人


他十年坚持手工制作精美传统乐器,自掏腰包为民族乐器的制作传统老艺人出书,与博物馆合作修复古代乐器,自建专业网站推送大量专业知识,只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乐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其得以保护和传承。


他就是沈正国

一个用一辈子做好中国传统乐器的匠人!


沈正国正在调试古筝筝马和音色

爱乐如痴


1979年毕业上海工业中学民族乐器班的沈正国,为民族乐器制作领域鲜少的科班出身。当年,他一边在学校学习上海音乐学院老师传授的音乐理论知识,一边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跟随老师傅学制琴。有时,晚上还悄悄地在车间自己摸索乐器制作工序,以求快速掌握制作窍门。


“当初,还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师傅教基础,然后自己私下领会重点。”当年年仅17岁的沈正国,就在车间里正式拜沈钰青技师学艺。师傅做什么,他就在一旁用眼睛看,用心记。由此,当年上海民族乐器厂的管乐器车间里,笛子、箫、巴乌、笙等乐器制作,他都有所涉略,还需要练习这些乐器的演奏。当初厂里的练琴空间非常有限,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经常在男洗手间里练扬琴。但这样,还不够。


沈正国复制的百年前上海大同乐会乐器在闵行区博物馆展出


“我们厂里的老师傅,很多来自民族乐器制作世家,每个人都掌握着独门秘诀。要是失传了,就太可惜了。”在年轻一辈的学徒中,沈正国较为勤奋,也最好学,便被厂里领导认定为中国传统乐器手艺的主要接班人。


可想而知,学习制作手艺必定是勤苦的。学徒的三年后,当初厂里面临大量老技师已到退休年龄,为了技艺传承,厂里安排沈正国在二至三年的时间里,纪录每一位即将退休技师的“口述技术”。“那时候,白天记录文字,晚上进行整理。不懂的,第二天再去问。”沈正国说,每位老师傅的绝技都太特殊,每个人都会用2至3个月的来叙述技法,然后在慢慢整理。这样,整整经历了三年,才将厂里30多名老师傅的绝技一一整理。

十年专注乐器修复


三年学徒,三年纪录老技师的“口述技术”,再后来沈正国走上了技术科长的岗位,主管全厂的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乐器改良、技术培训等工作。他掌握了厂里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等拉弹吹打百余种乐器的制作标准和制作技巧,但凡一把琴拿在手里,就能发现哪些地方存在瑕疵,哪个音不准,哪个工艺不到位。


2008年,经过慎重考虑,沈正国离开了工作了三十年的上海民族乐器厂,成立了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专注于民族乐器制作文化的推广。每天,他总是早早的来到工作室,和师傅们一起从选材、打磨、装配、调音,全手工制琴。每次制琴时,更是认真一丝不苟。一些使用紫檀、黄花梨等珍贵材料的重要部位,每一锉,每一刀都做的小心翼翼。古筝筝马底脚与面板的吻合状态不能超过4丝(0.04毫米)的误差,反之都会音色和音质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常来说,做一把琴,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在我看来,琴也是有生命的,他们和琴师心心相通。每件乐器我们一般要反复调试一个月,待‘孩子’满月了,我们才会抱给人家”。


同时,他开始关注中国古代乐器,专注于古乐器的修复。“古代乐器在不同时代,展示出不同的属性特点,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缩影。其实,它是对不同时代文化特色的探究,可以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对艺术追求、音律体验的要求和审美观念不断转变。”可惜的是,不少珍贵的古代乐器由于年久失修,慢慢的失去了原本美妙的声音。



市场上能承担古乐器修理的人却少之又少,能够修复如初还原其初音的就更是屈指可数。沈正国便利用三十多年的民族乐器制作经验,与全国各大博物馆增强互动,帮助他们修补、还原已经损坏了的古代乐器。“我会寻找与原材质最接近的材料进行修复,比如早先修复的一把名家二胡,筒面上的蟒蛇皮就采用了使用了四十年余年的蟒蛇皮来修复,尽可能的还原原貌。”


初略统计,至今十年沈正国修复了数十把古代乐器,涉及各个历史年代,最久远的一把元代古琴,花费了数年才完成。有时,为了保护古代乐器真品,他还与博物馆合作,等比例的复制古代乐器,让真品和仿品轮换着在博物馆展出,以避免空气、气温对古代乐器的损害。


数年自费出版民族乐器读物


如今,沈正国更注重民族乐器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他,将珍藏多年民族乐器在博物馆展出。自学电脑,开设中国传统乐器网上博物馆《中乐图鉴》网站,定期更新各历史时期乐器知识,并将多年掌握的乐器制作方式与读者分享,让他们能够近距离的了解民族乐器的奥秘,更提出了保护老一辈优秀制琴师傅的行动。



沈正国对历年来上海民族乐器厂技术最全面、最独特的师傅,进行了访谈。将他们一生的学徒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工作时遇到的难题如何克服等整理成文字,并编排成文,自费出版成书。“老师傅的人生故事个个都精彩,只是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不被大众关注。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推向人群,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民族乐器制作的艰难和不易,尊重这些最优秀的匠人。”


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坐不住,一天七、八小时坐着车间里,一点点深入学习制琴,觉得做这个活儿枯燥乏味,太熬人了。这造成了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要是能够吸引年轻人加入,那对于民族乐器发展必然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可能有人觉得我傻,自己出钱为别人出书,但我觉得值。”沈正国笑道,作为民族乐器制作的一份子,只要是对中国乐器文化发展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直到再也做不动为止。


莘庄周到内容精选

回复“2017闵行学区”:查看2017闵行区小学、初中入学范围

回复“民办幼儿园”:查看闵行区民办幼儿园大盘点~


莘庄周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张莉  编辑:李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