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P15 | 从“生态”洱海,看“美好”云南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 图片来源:央视《焦点访谈》
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将如何描绘?从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到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这个10月,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环境院)跟随世界的目光聚焦云南,从洱海生态廊道出发,以设计回顾的方式奔赴这场“春城之邀”,也许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呼应下,在这段“彩云之南”生态文明故事的娓娓叙述中,能够找到答案……
喜迎COP15 相约洱海论坛
▮ 视频来源:大理发布视频号
01
生态廊道
让洱海重获新生
设计回顾: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流域面积 2565k㎡,入湖河流117条,涉及大理市、洱源县等16个乡镇,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对洱海的保护治理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等多个重要指示。为了让这一愿景得以实现,大理当地政府决定对洱海进行“抢救式”的保护治理模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及各级领导关怀的大背景下,2019年4月,环境院作为联合体单位之一通过承接“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肩负起这项颇具历史意义的重任。
▮ 海西十公里茶马驿站平面图
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总占地面积898.34h㎡,生态监测廊道建设129km,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建设、生态搬迁、生态监测廊道、管网完善、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建设内容,项目投资97.91亿元,建安工程费约31.98亿元。
不同于常规的滨水景观工程,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国家关注的生态攻坚战之一,更加强调项目规划设计的环保要求和生态要求。
因此在梳理现状情况、挖掘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保护+”策略,希望在保证洱海水质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格局的构建、生态敏感区的划分、低干扰生态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监测运营系统的建立来完成保护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并通过人文内涵的注入、功能风貌的重塑、区域产业的联动和城市发展的带动,追寻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出集生态、风貌、人文和管理于一体的“世界级高原湖泊特色生态廊道”。
在整体过程中,设计团队以洱海保护为根本出发点,摒弃了“一湖之治”的理念,从流域角度剖析湖滨缓冲带面临的问题,强调要恢复整体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同时,设计转变理念不再单纯借助“人为工程”的力量,而是要让大自然参与到设计中,把自然规律和演替能力作为设计的预期考虑到成果目标中,与大自然合作,形成更具有洱海本土适应能力的湖滨带湿地系统,低投入、低干扰、低维护,高生态价值,最大限度还原洱海的自然生境功能与风貌。
▮ 海西后十公里溪地剖面图
保护修复区域通过“缓坡入水,破硬还坡;岸线平滑,人退湖进;保留滩涂,生境修复”等多种措施,强调将洱海恢复到自然韧性的状态。辅助净化区域通过土壤渗滤、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自然作用消减入湖水体污染物质;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水文、农业种植等现状因素,适配组合多种净化工艺,达到缓冲净化的作用,推动构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植物种植设计多选用本土物种,强调非一次性的,而是经过群落的自然演替,物种间的竞争在一定时间内使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逐渐形成能够自我维护、抗干扰强、动态平衡的自管理本土群落。
此外,设计还依托大理本地历史、民族文化,在沿线编织了“风花雪月”的可识别空间,从大格局到小细节都倾力打造着洱海湖滨缓冲带的本土文化,助力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 点击查看 → 详细设计回顾
02
洱海修复
看得见的成效
项目成果:洱海治理获主流媒体多次点赞,修复经验引全国推广
在云南大理各级政府部门各项措施的多年倾注下,在环境院所在的设计联合体的持续助力下,洱海生态廊道如今已基本建成,从洱海的共享者,到洱海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无一不为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感到欣慰;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推广和媒体的报道点赞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看到洱海的转型与新生。
▮ 2018年12月30日-2020年6月5日
项目建设以来,下关镇北罗久邑村、大理镇才村、下关镇洱滨村之变化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系列报道中指出,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部分试点流域地市经验也被进一步推广。接下来,洱海将被打造成“美丽河湖”的全国示范样板,洱海生态廊道作为生动的经验案例,将助力大理、云南乃至全国范围内更多湖河生态改善优化,并为呼应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做出良好的铺垫。
▮ 从洱滨村的今昔对比,观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之意义
从草、藻、鱼、鸟等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到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成为了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的重点对象,这条苍山洱海间的生态廊道,不仅为当地居民营造了人水和谐的互动空间,留住了这片湖泊乡愁,甚至还成为了当下的“网红”旅游景点,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身临其境体验这条生态廊道后,都由衷地为其竖起了大拇指。
在洱滨村、下末村可以看到,一条数米宽的柏油路从村边切过去,路的另一边就是洱海,路基下以前是民房的房基,如今变成各种管廊线路。生态廊道拦截污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湖滨生物多样性,让湖区面积扩大了10公顷。2020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达Ⅱ类、5个月达Ⅲ类,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北生久村村民张恒说:“今年各种水鸟明显多了,湖边多年不见的海菜花也回来了。”
——人民日报《洱海越发美丽》(节选)
在长期关注洱海、滇池、泸沽湖、抚仙湖等云南9大高原湖泊保护的记者看来,要真正做到“湖泊革命”,须像大理那样下硬功夫抓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其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光明日报《洱海畔感悟转型发展》(节选)
未来的洱海,会是一个能够自我更新自然环境的生态滨水区,湿地、动物、植物都将在全域和谐共生,它是可持续的集生态、风貌、人文、管理于一体的绿色水岸,亦是联系苍山、联系洱海的世界级的具有高原湖泊特色的生态廊道,它也将助力中国乃至全世界在聚焦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历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03
从洱海出发
与生态并行
设计延伸: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云南多样而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境,也成为了兼具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绿色发展试验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些年,除了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环境院有幸与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到洱海自然科普乐园、洱海红山稻田公园、滇池绿道等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来。
▮ 建设中的洱海红山稻田公园
例如,随着洱海生态保护呈现阶段性成效,当地相关部门决定在这条生态廊道入口附近置入一座自然无动力探索乐园——即如今的洱海自然科普乐园,期望在山海环境之中用最基本的方式传递生态保护的主题,进一步升级洱海的生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乐园在环境院与安道AHA的深度合作中融融而生。环境院以“苍山洱海水循坏”为乐园主题,围绕“寻找山海间的记忆”的理念提出生态修复方案;AHA以艺术设计和创造快乐为核心理念,对于乐园中的游乐器械进行设计落地,开启了一场对城市儿童乐园的崭新探索。
▮ 苍山洱海边的自然科普乐园
在与大自然互动间,在苍山旁、洱海边,在飞鸟的叫声中,在小甲虫的窥探下,大小朋友用双手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与爱护也在期间进一步被唤起:保护大理、保护洱海不能只靠一群人,也不能只靠一代人,保护生态应印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
最后,再次回到开篇的问题: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将如何描绘?对于环境院而言,我们一直在为美好环境而耕耘,为美好时代而筑梦,为美好未来而创想,相信在经历了洱海生态廊道等项目的建设后,环境院团队中的每一位助力者都将会在云南这片土壤中秉持初心、汲取力量,并不断地去探索一条与自然共生、与生态同行的设计之路。也许未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不再是大家口中的美好愿景,而是伴随一个又一个生态力作的落地,深入人与自然之心。
项目名称: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项目工程指挥部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市
项目规模:898.34ha,环洱海一周,129km,村庄段宽度15m,郊野段宽度100m
设计/竣工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2月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指导总师:应博华
项目负责人:杨凌晨
项目经理:王骞永
总控团队:杨凌晨、郭振华、费景波、王雨晨、魏宁
景观方案设计:王庆、曹旭、刘丽、聂蓉、片照岩、张敏杰、张立达、许玲
施工图设计:朱晓韵、张俊晨、罗忠华、姚靓凯、蒋贵洲、裴洁、翟浩源、熊廷柱、张晓松
种植设计:朱双武、高小钰、张欣欣
景观泛光照明:宋华、程一、徐博
标志标识设计:何为、朴敬美、梁鑫鑫
机电设计:刘帅
结构设计:朱佳、董波
合作设计: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市政)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水环境、部分景观)
*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官方微信
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
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微信号|sxadl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