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 · 故事︱北大法学院的“礼帽”——记录“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
编者按:北京大学法学院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百年渊源,几多经典。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承载着学院发展的片断与积淀。学院将定期推送“法学院的故事”系列文章,介绍学院建筑、院落、雕塑等典型风物,品味百年法学殿堂一路走来的经典故事与文化传承。
2011年,随着凯原楼的落成,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下简称“法图”)也搬入了新家。在凯原楼并不宽裕的公共空间中,北大法学院仍筹划出4200平方米的面积留给了法图,在其中设置了600余人的阅览席位,以及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的研究专席、电子资源和多媒体阅览室、小型研讨室等空间。自此,位于凯原楼顶端两层的法图像“礼帽”似的俯视着燕园东北角。其下,是一体操场上青春汗水的挥洒;其中,是莘莘学子对思想与知识的求索。博雅塔旁、未名湖边,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走进法图,获得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学体验。建筑外立面的转换滤光器,有效地柔化室内光线,营造舒适的视觉感受;内部桌椅的暗红色木质与复古的台灯,翔实、厚重,一俯耳便是学海的浅唱低吟。置身其中,尘世喧嚣纷扰,再与我无关。
走进法图,浸润的是无边无垠的法学芬芳。17万余册中外文图书、印刷本期刊,免费使用的北大法宝、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LexisNexis、HeinOnline、Jstor、Kluwer Online等中外文法律数据库,还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数据库、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北京大学法学学术活动音视频资源数据库等特色馆藏,都在这里静待与你邂逅。在法图,犹若身处浩瀚汪洋,待你自由徜徉。
走进法图,感受的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所有的桌椅腿都垫上了软垫,移动的时候几无声响;角落里也摆放了舒适的长沙发,学习疲累便可以一梦悠长;北面更设有小圆桌和小软椅,轻声讨论也不失大方;二层靠窗的桌椅才最美妙,看书眼睛酸胀,一抬头就能瞭望未名之水与博雅风光。法图中这样贴心的小细节处处可寻,其温、馨、静、美深受法学院师生的喜爱。
走进法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走进了北大法律人的精神世界。法图见证着,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位北大法学院师生,在这里,将法的精神反复品味,将法的信仰融入身心,鼓舞自己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付诸行动,永不停歇。
时光荏苒,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与发展,法图已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学术资源中枢,正以欣欣向荣的势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迈进。书香袅袅,浸润人心,那些厚重的红木,那些温暖的灯火,还有那些醉心学术的良夜晨曦,终将烙印成每位法律学子脑海中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前身称为法律学系资料室),是新中国法律院系中最早成立的专业图书馆。成立之初,有2名工作人员和6千余册中外文书刊,60余平方米的面积。1993年,资料室面积增至150余平方米,设有5间阅览室,9名工作人员,图书资料达到5万余册。1993年法律系及其资料室搬入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的法学楼。1999年法律系改系为法学院,资料室更名为法律图书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与发展,2011年,伴随着迁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法律图书馆又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馆舍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拥有600余人的阅览席位,设有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研究专席、电子资源及多媒体阅览室、小型研讨室等空间,馆藏图书17万余册。新时期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已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学术资源中枢。
法律图书馆每年拥有本院各类读者3500余人,同时承担国家“211”工程项目的图书资料保存与法律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也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所属各研究机构,提供文献保障和信息参考等个性化服务,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律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也致力于为社会各界提供资料查阅等法律文献服务。自1999年起,法图便成为联合国在中国的资料托存馆之一,全面收藏联合国文件以及正式出版的与政治、法律、经济相关图书、期刊与非正式出版物,积极参与联合国资料的托存与宣传利用等事务。另外,法图还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多所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图书期刊资料交换以及其他友好合作关系。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发展见证、参与了中国法治化进程、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事业的发展,法律图书馆也得以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发展壮大。现在的法律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馆藏丰富、服务健全的现代化专业图书馆,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法律文献信息中心。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