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地人和网约车,谁会先消失?——今日关注|新华广播

2016-10-10 新华广播 新华之声


网约车新规:是默契还是约定,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同一天公布了网约车的地方细则。“本地户口和居住证”“本地牌照和驾驶本”“网约车排量与年限”


今日关注外地人和网约车谁会先消失?2016/10/10



北方的冬天不比往常来得早,而一早盛传的“网约车”寒冬,却似乎要来了。
比出租车还要严格的实施细则,要将网约车逼停的同时,释放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信号,外地人不得从事网约车行业。网约车


交通部鼓励对网约车“一城一策”——一座城市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规程,无可厚非。于是,北京和上海将网约车的户籍限制摆上前台,打响了控制城市人口的第一枪。歌里唱得好“在我心上用力的开一枪,让一切归零在这声巨响”,然而,想要让城市回归宁静的“子弹”,却射入了大城市最敏感的部位——外来人口与资源分配。
网约车在很长时间里,已经成为成为共享经济中的最大红利。在十几年前,我们从未想过开车、拉客、当司机是一个如此红火的职业;而如今,政策已经将这个行业的门槛上调至史上最高——至今没有一行一业明文规定,要持本地户籍方可上岗。


Q为何会出台此类政策?
交通委鉴于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同时为了有效整治“城市病”,减少人口无序增长,按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城市就业将主要以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红得发烫的网约车,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必将调控的群体和被导向的行业。大城市拥堵的加剧与网约车兴盛赶在了一起,于是一个逻辑诞生了——“城市病”是因为人多,交通堵塞是因为“网约车”。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火热的火星移民工程,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称最快在2024年,将以10万的价格送人类去火星移民。横亘在人类和火星之间的最大障碍就是2.25亿公里的距离,而这也是特斯拉作为能源汽车公司正在解决,也是唯一有可能解决的事情。 飞到火星也许是目前最大的困难,但是飞到火星后呢?之后怎么办? 大城市城市拥堵最大的症结或许是外来车辆,城市病最大的弊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外来务工人员,那么干脆堵上,可以吗?



看似简单的政策条例,背后势必牵扯掺杂着无数纷繁的专业难题,由内行指定的规则,也不是外行所想象的、一拍脑袋作出的决定。许多网约车决策制定者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也乘坐网约车。然而,不管是多么正确、科学的规定,它的落实,都有赖于执行者的共识与理解。比如,北京要求网约车必须达到1.8T以上的排量,这项显然“为了门槛而门槛”的规定,实在让人费解又不够绿色低碳。



城市的属性与需求并非白纸黑字可以决定的。一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行业,是领导者还是服务者,跟他长期所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自我的选择都密不可分。城市也是如此——一座城市是否成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而成熟,就囊括了包容和谦逊的气质,对新事物的接纳和面对矛盾时的从容。 既然是征求意见稿,就有提出意见的空间。全盘禁止外地人口从事某一行业,结果非常糟糕,不仅是一个“面对问题、粗暴解决”十分不好的例子,另外,会拨弄本就不好调和的地域之分。

北京 北京首    都
每一处城市在接待来客时,都会客气、小心;当来客和主人的身份边界消失时,城市原来的光影就会无可避免的磨灭。北平城垣日渐消退,十里洋场游客攒动,大城市都在与过去告别,迎接它的“新常态”。 因此,一方面承载着拥堵的抱怨,一方面身处改革的阻力,规则的制定者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然而,直接把门关上,绝不是排解压力的好办法。


往期链接

嘘!迫不及待为祖国母亲庆生?有几个消息得告诉你!

韩国电影《釜山行》 中国电影往哪儿行?

“干垮迪士尼”的“小目标”能实现吗?

一种自杀率15%的疾病:“隐形杀手”抑郁症

别人卖手机要钱,你卖手机要命啊?

20米!你还想多近看天宫?

美国大选,还有的选?


• 文章底部已经开通评论功能哦 •



监制:刘宏伟

主编:赵艳

主播:赵艳

编辑:梁孟龙

编辑:董晋
新华网新华广播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