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患关系:因为我们从未彼此温柔相待——今日关注|新华广播

2016-10-12 新华广播 新华之声




因为我们从未彼此温柔相待
十一期间国内发生两起医患冲突事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发生患儿家属留言恐吓医生事件;山东莱钢医院发生暴力伤医案,儿科医生李宝华不幸离世。医患冲突再次、以极为令人心痛的结局,成为舆论场上的话题。




多部门有关加强医院安保的指令还犹言在耳,但暴力仍然难以阻挡。血腥的暴力再次激起了医务人员的“不寒而栗”、绝望和无奈情绪。

新浪网友一位实名认证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的新浪微博网友说:“各位同道,医护人员被打被杀可能会变成常态,大家务必小心,没有人在乎我们的生命安全,除了我们自己!”然而,网络上与医务人员的情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小撮对施暴者同情的态度:“如今社会老百姓告状无门。面对黑官、黑警、黑师、黑医,老百姓只有选择持刀拼命的唯一办法!”


这种将医生与官员、警察、教师等统统冠以“黑”字的想法并非个例。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已经成为部分公众的“假想敌”。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医生的暴力行为甚至被部分公众合理化。


无论有何种理由,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永远应当被谴责并被法律禁止。然而,从白衣天使到“黑医”,医生群体何以成为部分公众的“假想敌”?

社会因素

无疑,中国的客观情况,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造成了病人、特别是重症病人的普遍焦虑——他们因诸多原因或者仅仅因为疾病而陷在生活的困境中。所以在求医时,他们始终会被一种底层焦虑所笼罩:金钱、时间、尊严。而医疗过程中的制度性或个体性疏漏,都会成为激发戾气和暴力的导火索。甚至有时,医院还会成为“公权力”的象征,成为一些人报复社会的场所。一旦医疗效果不够理想,血气上涌,纷争上演。
而另一面,医护人员的角色也存在失位、错位。在医疗行业里,死板的就诊程序历史悠久,等级之分传统根深蒂固,而我们的服务对象——病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经常处在一个脆弱的位置。

“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生”,这个观点始终冲击着医疗系统。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轻慢无礼文化的容忍—— 一方面,俯拾皆是不尊重他人的事例,比如人人避之不及、脾气火爆的医生,和他们潦草的病例、不耐烦的神情。另一方面,令人扼腕的是,等级制度也经常被滥用:医生会呵斥护士,医学生在体系内部、好似传统学徒模式一般被随意对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隐蔽的无礼行为更加普遍。这些行为深植于医疗界的文化中,几乎不会遭到投诉,除非发生医患纠纷恶性事件,这些医疗人为疏失难以被察觉。有些医生对团队其他成员、学生、行政人员与病人的态度不屑一顾,这与其他明显表露的不尊重行为一样,在腐蚀着这个系统。



不理解、不包容、不信任,本来应该在疾病面前精诚合作的医生和病人,处在了一个貌合神离,互相忌惮的位置上。而在这段关系里,谁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那种焦虑和戾气,始终无视那些懈怠和傲慢。
互相尊重,才能在病痛面前,彼此温柔相待。然而这份温柔似乎在医院这座生命的殿堂里,由熟悉变得陌生。在千百年前,医护人员的衣服颜色曾是千奇百样,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简单纯净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放松平静。对于医院这种每天上演生死离别之痛的地方来说,抚慰人的心灵,减轻肉体的痛苦显得尤为重要。纯白对精神放松有辅助作用,不过全部纯白又对视觉有灼伤性。所以,随着时代的更迭,适当增加温和的淡蓝、淡绿、淡粉等温柔色调,成为对病人尊重的共识。


纯白、淡绿、淡蓝,如此温柔的色彩,我们不要让它被“红包的红”玷污,不要再被“医生的鲜血”沾染。


往期链接

同学,请你放过我

外地人和网约车,谁会先消失?

嘘!迫不及待为祖国母亲庆生?有几个消息得告诉你!

韩国电影《釜山行》 中国电影往哪儿行?

“干垮迪士尼”的“小目标”能实现吗?

一种自杀率15%的疾病:“隐形杀手”抑郁症

别人卖手机要钱,你卖手机要命啊?


• 文章底部已经开通评论功能哦 •



监制:刘宏伟

主编:赵艳

主播:赵艳

编辑:梁孟龙

编辑:董晋
新华网新华广播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