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话题】终止985、211的“双一流”建设项目方案究竟是什么?

2016-06-30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文汇教育,作者:樊丽萍  姜澎

【特别推荐】高校迎来后“985”“211”时代  如何打破高校身份壁垒

【特别推荐】如何看待“985工程”“211工程”存废之争


   因为教育部网站一纸“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这两天,“‘985工程’、‘211工程’废止”,几乎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以至于教育部今天公开回应:

“211工程”、“985工程”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并没有被废止,只是项目投资期限早已结束,今后将会被“双一流”建设所取代。

取代985、211的“双一流”是什么?

教育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已经进入倒计时,目前已在征集意见阶段,如无意外年内将出台。 

380个文件集中宣布实效,985和211名列其中

其实,985工程和211工程早在两年前就屡次有传言称将终止。事实上,2013年年底,985工程的三期建设项目投资就已经结束,此后再未重启过。

而此次之所以重新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共有382份文件失效,其中有9份文件和"985"、"211"工程等项目有关。


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意见》等文件。


 

知情人士介绍,这382份文件之所以失效,有的是因为项目终止,有的则是因为文件有效期到期,须重发新文。而关于备受关注的"985"、"211"工程项目今后是否废止的话题,则因为一批文件失效而再一次被挑明。



985工程和 211工程之所以备受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这两个工程的设立,被认为导致了大学之间的“贫富不均”。


甚至有媒体认为,985和211项目使得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出现了“出身”高低不等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河北省某高校内部人士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会兴高采烈地说,对之前没能入选"985"和"211"的高校来说,即将推出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对学校建设会有很大的鼓励:“各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


(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微博)


但是不少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国家之所以会设立"985"和"211"这两个项目,是因为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落后,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而这两个工程的实施,在早期确实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从"985"的立项和"211"学校的评估来看,前者是通过集中资源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大学,提高这些入选项目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而后者则是更侧重以学科为支持重点。但是,这两项工程的各类经费的发放都与硬指标相关,比如科研成果、一级学科质量、论文数量等。而且不管是哪一种,项目都要定期评估、审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先起到快速推动作用的"985"和"211"的措施——项目经费的发放与评审都与各种指标挂钩——反而带来了负作用,导致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追指标,甚至盲目地追求大而综合。

“它们不再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从快速发展的需求转为特色发展的需求,并且与最初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起了大相径庭。”某高校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一流”建设呼之欲出,今后的经费投入将破除高校的“身份限制”

根据教育部最新回应,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据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介绍,985、211工程都是重点建设项目。在经费投入上,211工程建设偏向于在重点学科上投入,而985工程建设则更侧重于投入跨学科平台建设。从内在逻辑上看,未来再推出“双一流”建设作为985、211工程的延续,堪称水到渠成,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

有业内人士介绍,以“双一流建设”取代211、985工程,其实并不突然,因为“过渡期”早就开始了。以985工程建设三期为例,该项目于2013年结束。以沪上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例,985项目三期,中央投入13亿元、上海配套投入13亿元,总计约26亿元,按3年一周期,所以平均每年这两校拿到的投入经费是8亿多。同济大概每年是4亿左右,华东师大是3亿多。

而985建设项目三期后,从2014年开始,高校重点建设项目经费的投入则是以“过渡经费”的形式出现的。“光从这一点就可以发现,955、211终结是迟早的事,就是今后重点建设项目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会有哪些变数,还有待主管部门发文。”

还有一位熟悉高教界的专家预测,以“双一流”建设取代985、211工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今后在投入经费时,高校的“身份限制”将被打破。哪怕是非985、211高校,只有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有建树,就可以获得有力的支持和投入。 


“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仍在激烈探讨之中

随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及配套政策“落地”,对高校而言,最大的影响是经费拨付的方式。 

张端鸿介绍,从主管部门目前已经透露的一些信息来看,今后的重点项目建设,经费投人将和高校的绩效挂钩。“在一个项目建设周期结束后,高校的绩效如何,政府会参考第三方机构或专业机构或国际机构的评估结果,并将此作为下一轮投入的依据。”

也就是说,基于绩效的差异化拨款,将成为今后经费投入的一个方向。

此外,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未来高校的自主权也会更大。 

今年年初举行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传出消息,“政府要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对支持力度动态调整,避免只增不减。” 

文汇报记者最近走访多所高校后发现,虽然“双一流”建设的“靴子”还未落地,但随着新一轮学科评估的启动,硝烟味已经涌起。

一位教育部官员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称,“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

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动态调整虽然听起来是很完美的计划,但是谁来评价,谁进谁出,至今都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方案。”一位教育界专家告诉记者。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与教育评估相关的专家都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因为我国不论是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各种拨款制度中,大多数都是竞争性的项目经费,很少有不经过同行评审就能够获得的项目经费。

而随着“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启动,这些竞争性的经费将会更多地转变为日常经费或者综合性的经费,那么这些经费的拨款依据是什么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如果评估了但是不透明,显然不符合拨款机制;如果评估了又公开透明,但究竟谁来评估,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估?

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近平】【创新中国】【创新创业】【协同创新】【产学研】【预见2016】【新科技革命】【基础研究】【中国武器】【电磁炮】【生物】【仿生】【脑科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装备采办】【抵消战略】【水下战】【轰炸机】【六代机】【能源】【电池】【凯文凯利】【云计算】【大学排名】【博士】【导师】【钱学森】【黄志澄】【许得军】【施一公】【王喜文】【贺飞】【李萍】【马斯克】【纳米】【基金】【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俄罗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谷歌】【工业4.0】【颠覆性技术】【3D打印】【4D打印】【太赫兹】【硅谷】【石墨烯】【北斗】【通信】【智能制造】【军民融合】【民参军】【激光】【智库】【预警机】【战斗机】【商业航天】【量子】【基因】【基因编辑】【未来战争】【网络空间战】【网络武器】【成果转化】【超材料】【超级计算机】【卫星】【战略能力办公室】【DARPA】【2016文章全收录】【2015文章全收录】【2014文章全收录】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