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俄罗斯“炸弹之父”PK美军“炸弹之母”

2017-04-16 魏庆 战略前沿技术


俄罗斯“炸弹之父”PK美军“炸弹之母”

魏 庆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为打击阿富汗“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地道网络,美空军 4月13日投下了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GBU-43/B大型空爆炸弹”,摧毁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至关重要的藏身地和深藏地下的隧道系统”,36名武装人员毙命。

“GBU-43/B大型空爆炸弹”是一种由美国研制的大当量常规(非核)炸弹,装有1.8万磅混合了铝的炸药,以便产生更高温度和更持久的爆炸波,被称之为“炸弹之母”。据介绍,一枚GBU-43重2.26万磅(约合10.25吨),其中包含1.87万磅H-6填充炸药。这是一种惯性制导炸弹,像联合直接攻击炸弹那样依靠全球定位系统修正航向,攻击山洞、峡谷等封闭空间内的目标。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如果美国国防部拟对伊朗动武,便会研制一款新型超级炸弹,据称可深入地底18.3米、摧毁近一公里的坑洞。这款长约13.7米、重3万磅的“炸弹之母”,将成为最巨大的常规炸弹,重量相当于两辆双层巴士。超级炸弹之母可钻入地面,深入地下目标,并能穿透石头、混凝土和钢板。报道又指出,这款由B-52轰炸机携带的炸弹之母的重量,是早前空袭阿富汗时曾使用的“菊花刀”(Daisy Cutter)的两倍,而穿透能力更是GBU28碉堡炸弹的四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宣布,能够炸毁地堡的巨大掩体炸弹(bunker busterbomb)研制成功。这将为美国弹药库增添另一威力强大的武器。该重达3万磅(1万3600多公斤)的“巨型穿透弹”(MOP),可以炸毁深入地底的地堡,就像伊朗和朝鲜用来保护其核计划的地下场所。


一、“炸弹之父”只有一个



有母就一定有父。俄罗斯的ATBIP炸弹虽然体积小于GBU-43/B,但爆炸当量要大得多。它采用温压炸药,破坏力相当于8.8万磅TNT,大约是“炸弹之母”的四倍,爆炸半径也比GBU-43/B多出一倍,故被称之为“炸弹之父”。美专家认为,俄罗斯推出“炸弹之父”意在强调本国的军队正在恢复“元气”,并重新拥有了赶超美国的能力和诸多最新型装备。这种新型武器最大优点就是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其体内装有7.8吨新型高爆炸药,尽管总装药量比美军“炸弹之母”略少,但因其采用先进配方,因此威力反而超过对手四倍,相当于44吨传统的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其爆炸半径更达到330米,同美军炸弹相比几乎扩大了两倍。爆炸后产生了恐怖的“大号”蘑菇云和对建筑物杀伤力惊人的冲击波。这种新型炸弹采用了“两级引爆技术”。首先通过第一级引爆将炸弹主体送入空中,然后在让与其发生“第二次爆炸”来杀伤敌人。同传统武器相比,这种新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与超高温作用距离更远,爆炸后产生的局部真空环境更能加剧这种炸弹的破坏力,能让现场附近的各类生物“统统蒸发”。


二、“炸弹之母”之一:CBU—89集束炸弹


阿富汗战争中, 为了对付躲藏在地下深处的恐怖分子,美军全力研制各种新型的导弹系统,这些措施有的是在将存放在仓库里的老式炸弹装上灵敏的传感器,以引导炸弹更加精确命中目标,有的则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引导。同时,改进机载侦察传感器的性能,以便更好地在空中搜集和监视恐怖分子阵地的情报。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各类侦察机与轰炸机及攻击机的情报分享与利用,特别是启用“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使得在敌上空可24小时不间断地实施侦察监视。如:CBU—89集束炸弹,现在主要使用CBU—78和CBU—89两种,其中前者由美国海军使用,后者由美国空军使用。CBU—89还可称为地雷撒布器。CBU—89是由SUU—64/B战术弹药集束炸弹箱改制而成,外形与普通炸弹相似。CBU—89内装72枚BLU—91/B反坦克地雷和22枚BLU—9/B防步兵地雷。前者采用磁感应引信,通常在弹体到达最佳引爆点时才引爆,主要用来反装甲车辆;后者投放后采用触发式引信引爆,弹体采用钢质杀伤破片,主要对大范围内的人员进行杀伤,两者均可对引爆装置进行自动编程。在飞机出航前,地勤人员还可以通过对集束炸弹箱上的开关选择预先设定地雷引爆的时间。CBU—89/B型集束炸弹广泛装备于美国空军的F—15E、F—16、B—1B等作战飞机上。时至今日,CBU—89和CBU—78集束炸弹还在不断的改进之中。


三、“炸弹之母”之二:GBU—28激光制导特种钻地炸弹


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使用了GBU—28激光制导钻地炸弹,摧毁许多塔利班地面目标。GBU是“制导炸弹”,它的重量高达5000磅(约2270公斤),装备有重达4637磅的激光制导穿甲战斗部,具备穿甲、爆破和粉碎三种功能。试验证明,GBU—28炸弹可以穿透20英尺(6米)的钢筋水泥工事和100英尺(30米)的普通地面,爆炸半径超过9.2公里。开始研制GBU—28炸弹是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当时伊拉克为了防止空袭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地下掩体,主要作为伊军的指挥中心和通讯中心。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曾经多次利用精确制导炸弹直接命中一些类似的掩体,但是却很难摧毁它们。为此美国空军迅速向美国军工界提出研制超级炸弹的要求。1991年2月,军火公司接到研制要求后,将美国陆军的8英寸炮管装入常规炸药,再加上激光制导部件组装成GBU—28。之后,新研制的炸弹进行了空中投掷试验。1990年2月27日,两枚GBU—28被运往海湾战区,在海湾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空军使用F—111战斗轰炸机挂载这两枚GBU—28炸弹对伊拉克的地下指挥中心进行了空袭。从当时的录像资料来看,炸弹成功地摧毁了目标。直到海湾战争后的1997年,GBU—28炸弹才正式投入生产。GBU—28可以挂载在美国空军的F—15E、F—111战斗轰炸机和B—2隐形轰炸机上。不过由于GBU—28的弹体长达3.88米,因此像F—15E这样的重型战斗轰炸机也只能在机腹中线挂载一枚此型炸弹。目前,GBU—28已经有了被称为GBU—37的改进型,据称它已具备了摧毁发射井下洲际导弹的能力。


四、“炸弹之母”之三:地下掩体粉碎机



据美国能源部高官透露,美国启动新一代核武器的初步试验,以应对这些挑战。据报道,在2007年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计划斥资2100万美元开发未来型武器,其核心内容为用于对付地下目标的掩体摧毁炸弹。掩体摧毁炸弹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炸毁敌方的地下指挥中心、弹药库和地下掩体,被一些军事专家视为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有效工具。美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研究,试图在“掩体摧毁炸弹”上装上美国现有的B61弹头和B83弹头。当前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加强弹壳的硬度,使之能够穿透地壳内部的坚硬岩石层,顺利到达目标附近引爆。

    

五、“炸弹之母”之四:BLU—82炸弹燃料空气炸弹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使用了一种新型燃料空气炸弹,以便能在隧道或山洞里造成强烈爆炸,杀死里面的战斗人员,却不会使山洞坍塌,这样美军就可在轰炸后进入山洞验尸。燃料空气炸弹,是一种特殊的面杀伤武器,也叫窒息弹、油气弹、气浪弹和云爆弹等。其外形一般呈圆柱状,弹壳长度约为直径的2—3倍,在弹轴中线有一个细长管,管中装有高能起爆药,在弹尾部装有“云雾”引爆剂。在实战应用上,由于燃料空气炸弹独特的杀伤、爆破效能,使它可适用于多种作战行动,如杀伤支撑点、炮兵阵地、集结地域等处的作战人员;摧毁坚固工事、指挥所;消灭岛礁上的守备力量;破坏机场、码头、车站、油库、弹药库等大型目标;攻击舰艇、雷达站、导弹发射系统等技术装备;在爆炸性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如排雷)等。它既可用歼击机、直升机、火箭炮、大口径身管炮、近程导弹等投射,打击战役战术目标,又可以用中远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远程作战飞机投射,打击战略目标。燃料空气弹的生产工艺较简单,主装药价格较便宜,弹体结构也不复杂,因此它算是一种“物美价廉”、战斗效费比极好的武器,战时可进行大量生产和使用。燃料空气炸弹的气态云雾比重比空气大,能向低洼处流动,因此它对杀伤隐蔽在堑壕、掩体和密闭不严的地下工事、坑道中的人员非常有效。由于燃料空气炸弹爆炸时消耗大量的氧气,不仅会使作用区域的人因窒息而亡,即使是“三防”性能良好的坦克、步兵战车,也会因空气“脱氧”而导致发动机熄火,而坦克本身不会损坏。在这个意义上,燃料空气炸弹也可以称为集群坦克的杀手和克星。然而,燃料空气炸弹的体积过于庞大,以BLU—82炸弹为例,每枚长约3.4米,直径约1.7米,重约6.8吨,体积与一辆大众“甲壳虫”微型轿车相似,但重量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在阿富汗战争中,BLU—82炸弹只能用C—130“大力士”式运输机投掷。而燃料空气炸弹的另一个缺点是受天气影响较大,如易受风雨的影响而降低威力乃至无法有效使用。


六、“炸弹之母”之五:“巨型钻地弹”



美国成功试爆“炸弹之母”的姐妹产品“巨型钻地弹”。专家认为,这种武器以其庞大的重量和惊人破坏力登上美军常规炸弹之王的宝座。“巨型钻地弹”由美国波音公司幻影工作室负责研制,可由B-52战略轰炸机携带升空,其主要打击对象为隐藏在地下的各类敌方坚固掩体。美军研制的各类“巨型炸弹姐妹”,由于数量有限,因此其宣传意义远高于实战价值。比如,“炸弹之母”起到了震慑前萨达姆政权军心之目的。由于美军现有的各类小型穿地弹对伊朗掩体无法构成威胁,因此“巨型钻地弹”意在提醒伊朗,不要认为将其核设施隐藏在地下掩体中就能躲过美军空袭。这种“炸弹之母”长约9.14米,重达9.52吨。五角大楼原打算利用这种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萨达姆政权的军队,但随着后者兵败如山倒,炸弹之母失去用武之地,前后总共才造出14枚就停产了事。新研制的巨型钻地弹弹体长6米,重量高达13.6吨,相当于6枚美军现役最大常规钻地弹,威力更超出后者10倍。“巨型钻地弹”将主要用于轰炸地表以下深层的目标,或者用于摧毁地下建筑物中的坑道与堡垒,还可以用于炸毁高层建筑物。据悉,该型炸弹可穿透厚度达60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而美军现役最大常规钻地炸弹最多可穿透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30米的软土层,已经不能有效摧毁敌人深藏地下的目标。“巨型钻地弹”技术十分简单,为获得理想钻地效果,避免弹体在钻地过程中经受不住从高空坠落的巨大冲力而变形,大部分弹体用来制造更厚的金属弹壳和更坚固的弹头,这导致重量大大增加,但长度和直径同时减小,其装载的炸药仅有2.4吨,而“炸弹之母”的弹药重量达到总重的90%,约8.16吨以上。“巨型钻地弹”能搭载B-52和B-2隐形轰炸机升空,并且在12000米的高空投放,这就大大增加了其下落过程中的冲力。与此同时,“炸弹之母”由于体积过于庞大,只能由C-130大型运输机在6000米的高空投放,必须在美军完全夺取制空权后才能使用。


七、“炸弹之母”之六:“GBU-43/B“巨型空爆炸弹”



美军称这种巨型常规炸弹为“炸弹之母”。它本名GBU-43/B“巨型空爆炸”(MOAB),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研制,曾多次进行了无装药的投掷试验,2003年3月11日进行了第一次实弹试爆,尔后作了“一些小的改进”。它能够在目标上空先散布一层可燃的雾气,随后将其引燃,从而引发极具破坏力的爆炸。它采用卫星制导,弹长9.1米,弹体直径1.2米,自重9.4~9.8吨,炸弹装药量多达8.2吨。它具有触地爆和无线电定高两种起爆方式。与触地爆相比,距离地面一定高程爆炸所产生的杀伤力更强。MOAB爆炸时不仅能产生强度极大的冲击波,而且还能形成耀眼的闪光和激起蘑菇云般的沙尘。据称爆炸试验时数十公里外都能看到爆炸后高高升起的蘑菇云。它除了没有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辐射之外,其威力与一颗小型原子弹不相上下。据美军方称,GBU-43/B“巨型空爆炸弹”用于摧毁敌方地面或地下的重要目标,但更重要的是用于瓦解敌军的斗志。MOAB是美军也是世界上目前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炸弹“巨无霸”。

  

八、“炸弹之母”之七:“强力钻地核弹”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欲通过国会恢复对“强力钻地核弹”项目的拨款计划得以进一步推进。据称,重启该计划旨在增强未来对深藏于地下敌方目标的打击能力。强力钻地核弹的引信通常采用延时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时引信可保证弹头侵彻到目标内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药;智能引信则是美军正在研制开发的多级引信,其原理是,炸弹触地后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级引信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循洞继续钻入一定深度,第二级引信引爆再炸开一个洞……以此类推,直至炸弹进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击目标后主战斗部爆炸。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为了轰炸原南联盟普里什纳机场的地下机库,曾投掷了多枚号称“掩体粉碎机”的GBU-28型常规钻地弹,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军却发现,地下机库里的米格-21型战机等却毫发未损。于是,美军决定转而研究威力更大的小型钻地核弹。据悉,新型钻地核弹的研制主要是在两种现有钻地核弹基础上改进,重点是使弹头能穿透更深的土层、岩石和钢筋混凝土工事,以打击最深层地下目标。

   

九、“炸弹之母”之八:“潜射核巡航导弹”



美国历史上共研制部署了两万多枚战术核武器,种类包括核导弹、核炮弹、核航弹、核防空拦截弹、核水雷、核鱼雷和核地雷等等。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战术核武器进行了大规模裁减,目前只保留了300枚“战斧”潜射核巡航导弹和1000多枚B61核航弹。由于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可能使核战争与常规战争之间变得难以分别,因此,在1993年美国政府决定禁止研制部署当量小于5000吨的小当量战术核武器。所以,这次对小当量战术武器研制的放行势必使以后核战争的“门槛” 大大降低,导致核冲突可能性的增加,国际有识之士都为此忧虑和不安。 如PJ-10“布拉莫斯”超声速巡航导弹一年内4次试射成功,使它在本年度的光辉大大超过了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和英法的“风暴之影 ”隐形巡航导弹,一跃成为巡航导弹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布拉莫斯”超声速巡航导弹是俄罗斯的“宝石”M出口型反舰导弹的发展型。根据1998年2月印度和俄罗斯两国签署的协议,“布拉莫斯”由两国共同设计、研制,2001年6月首次试射,2003年在两国分别生产。“布拉莫斯”导弹由俄罗斯的发动机推进系统和印度的制导系统这两个模块综合而成。它采用惯性制导加主/被动雷达寻的头,可在1.5万米高空作巡航飞行。它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动力将导弹加速至2倍声速的速度后自动脱离弹体,冲压喷气发动机使导弹以超2.5倍声速的速度继续飞向目标。这个速度几乎是普通巡航导弹0.7倍音速的速度的4倍。它无疑创造了当今世界巡航导弹速度之最。“布拉莫斯”弹长8米,直径670毫米,重3吨,最大射程为300公里。它不仅能从军舰和潜艇上发射,改型后也可从战机上甚至可从地面机动车上发射。它既可以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也可以攻击陆上目标。由于它的惊人的高速度给拦截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它又被人认为是最难防御的巡航导弹。


十、“炸弹之母”之九:“宝石路”激光制导掩体侵彻炸弹



在美英联军攻击萨达姆的首轮空袭中,2架F-117隐形战斗机各投掷了2枚 GBU-27“宝石路Ⅲ”型激光制导掩体侵彻炸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钻地弹,用于突击萨达姆官邸的地下室。“宝石路”是美军历史最悠久的空投型精确制导炸弹,是第一种“灵巧”炸弹,上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曾在越南战争和其后的历次战争中大量使用,至今已发展了三代,均为激光制导炸弹。其中,第一代“宝石路Ⅰ”炸弹于6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有GBU-10A/B、GBU-11A/B、GBU-12A/B等型,1968年首次在越南战场投入实战;第二代“宝石路Ⅱ”于70年代中服役,有GBU-10C/D/E/F/G/H、GBU-12D、GBU-16B等型,出口以色列、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代“宝石路Ⅲ”于80年代末列装,主要有GBU-17、GBU-24、GBU-27、GBU-28等型,现有大约2万多枚,是美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打击精度最高的制导武器。“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军利用MK80系列低阻尼航空炸弹(500磅MK82、1000磅MK83、2000磅MK84等)弹体加装相应成套改装件而成。美空军在90年代对“宝石路Ⅲ”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命中精度又有提高,GBU-27B型炸弹的战斗部采用新型延时爆炸掩体侵彻弹,据称可穿透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或钻入30米厚的土地后再爆炸,钻地能力明显大于“战斧”导弹。


十一、“炸弹之母”之十:EGBU-27型侵彻炸弹


  


伊战中,美国空军动用2架F-117A型隐形战斗机,投放了4枚EGBU-27型钻地炸弹,对伊拉克首府巴格达市内高级政府官员官邸进行了轰炸。这种重900公斤的炸弹是首次用于实战。EGBU-27型侵彻炸弹是在GBU-27型炸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由增强型“宝石路-III”(EP3)GPS/激光复合制导组件和BLU-109/B侵彻弹组装而成。这种炸弹专门为F-117A隐身轰炸机设计,专门用于对付敌方地下掩体和地面加固目标(如地下指挥中心)。在通常情况下,F-117A的弹舱可以装2枚这种900公斤炸弹。美国空军打算把500枚GBU-27改进成EGBU-27。


十二、“炸弹之母”之十一:CBU-97航空子母炸弹


    

CBU-97/B是美国空军装备使用的、具有远距防区外、投射后不管、对地多目标攻击能力的新一代航空子母炸弹。该子母炸弹由SUU-65/B型战术弹药子母弹箱内装10颗BLU-108/B型“斯基特”反坦克灵巧小炸弹构成,主要用于对付集群坦克和装甲车辆,也可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等软目标。为改善其性能,美国空军还发展了“风修正弹药弹箱”,内装惯性导航系统和控制舵面,可作为附加装置装到现有SUU-65/B子母弹箱上,使该子母弹本身变为制导子母炸弹,从而进一步提高作战使用性能水平。CBU-97/B口径454毫米,全弹重450公斤,全弹长2.34米,弹体直径0.406米,尾翼翼展520毫米(闭合)/1070毫米(展开),引信装置为头部定时/近炸引信。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