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漫谈:技术和人才比大运和航母更重要

2017-09-29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参考军事,作者:马骐騑 责任编辑:黄晋一


核心提示:在中乌军工合作中真正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分系统技术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数十年来默默无闻的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现代化武器在融入乌克兰血统后得到了质的跃升,进而对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作者/马骐騑)近期,关于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航空技术的新闻高潮迭起,先是有着“动力沙皇”美誉的乌克兰老牌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宣布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将合作生产多型航空发动机,随后更传出消息,称中国将引进研发和生产安-225大型运输机的全套技术。上述军工装备,都是目前我国军工产业相关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所涉装备类型都是可对国防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国之重器”,因此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反响。而对于中乌军工贸易和军工合作的历史较为熟悉的朋友,更是搬出当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制造接近完工却被废弃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即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例子,借以说明引进自乌克兰的大宗军工项目对我国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在中国和乌克兰军工合作的历史中,固然诸如安-225大型运输机和航空母舰等项目更为引人注目,但在中乌军工合作中真正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分系统技术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数十年来默默无闻的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现代化武器在融入乌克兰血统后得到了质的跃升,进而对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谨以近期搜集查阅的各种公开资料,力图管窥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的历史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双引工程”收集“帝国遗产”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苏联的解体,不仅对于国际政治形势和独立后的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形势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国际军工产业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重塑作用。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由于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腐败,更由于此前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和军备竞赛而拉动起来的军工装备需求不复存在。原本属于苏联工业体系中“王冠上的明珠”的军工产业一落千丈。从高端的航空航天产业到普通的枪械火炮制造厂,全面陷入了订单无着、技术停滞的困境。同时,由于独立后的俄罗斯采取激进的经济改革,导致大批军工企业和科技机构的破产倒闭,许多军工行业的人才直接失业甚至陷入赤贫。

而在乌克兰,上述问题甚至更加严重。除了在国内军工产品市场需求和经济政策上与俄罗斯的相似之处外,乌克兰特殊的军工工业产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乌克兰军企的困难。由于乌克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属于在人口、种族、地理位置上均十分显著的成员,长期被苏联视为核心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来重点建设。因此,苏联许多事关国计民生和军工生产的重要企业,都被设置在乌克兰境内。由此,乌克兰在独立后,从原来苏联的军事工业体制中继承了大量的军工技术和人才。

然而,由于独立后的乌克兰政府对于军工产业缺乏兴趣,一味地寻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向西看”,因此对国内有着深厚积累的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不予重视,甚至放任其破产、垮台。同时,由于苏联的军工产业采取“条块分割,归口管理”的体制,大量坐落在乌克兰的军工企业都必须与俄罗斯的军工体系相对接,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因此,独立后的乌克兰也缺乏将本国各个领域的军工企业整合到本国自主的工业体系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得乌克兰军工企业在独立后陷入了更为绝望的困境。

正值苏联的“帝国遗产”被到处“嫌弃”,甚至即将落入荒废的绝境时,来自中国的“双引工程”使得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和人才“绝处逢生”。

早在苏联解体之初,中国军队各军兵种,以及国内各个军工企业中具有留苏背景的技术人员,即通过自己当年与苏联各军工领域的联系,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军工专家,并获得了相当多的技术资料。

很快,在军工科技引进方面的新动向,也引起了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高级将领的重视。根据中国外交系统、军队系统和军工系统的报告,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主持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国家和军队为“双引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成本,通过向技术专家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那些衣食无着的军工专家来到中国工作,并且利用乌克兰军企的困境,引进了大批成套技术资料。同时,为服务于“双引工程”,国务院还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作的贡献,在物质和精神上感谢和鼓励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由此,开启了至今尚未停息的,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技术和人才项目的帷幕。

资料图片:中国海军辽宁舰。(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才技术引进并举 领域遍及陆海空

根据“双引工程”,中国的广大科研机构,军工企业以及解放军相关部门,均从本单位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下,开始从乌克兰等国引进国内急需的军工装备技术,研发资料和军工科技人才与制造业人才。20余年来,我国在各个军工领域都从乌克兰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与人才。

在舰船技术方面,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多型可装配于大型水面舰艇的舰用燃气轮机,如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舰用发动机即参考了乌克兰DN/DA-80型燃气轮机。而中国目前已经面世的两艘航母的舰用发动机,更是我国引进并消化乌克兰生产的大型舰用发动机的直接成果。同时,据乌克兰媒体的报道,乌克兰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和成熟技术,还被用于研发中国国产水面舰艇的一些作战系统。如舰用近防系统,导弹系统等。此外,中国国产的两栖气垫船的研制,也离不开对于乌克兰军用气垫船装备和技术的参考。

在航空技术方面,除近年来热炒的引进乌克兰大型运输机技术外,此前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技术中,最为显著的,是对乌克兰舰载战斗机系统资料的引进。早在十余年前,当时中国即准备立足于苏-27战斗机的舰载版——苏-33舰载战斗机,研制本国的航母用固定翼舰载机。然而,与俄罗斯方面的引进谈判却因双方分歧过大而作罢。正在从俄罗斯引进舰载机技术陷入困境时,中国方面关注到了乌克兰。由于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的造船厂长期担负苏联航母的研制和生产任务,而苏-33战斗机的设计图纸,技术资料,训练维护设施都在乌克兰境内有一套“备份”,甚至乌克兰还有一架苏-33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在中乌双方极为短暂的会商后,中国即以不高的价格将包括原型机、图纸、参数资料等舰载机资料悉数购回。同时还在航母甲板设施,舰载机地面模拟训练设施等设备方面引进了乌克兰的成套技术。可以说,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的成功研制和列装,与乌克兰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此之外,在国产新型高级教练机,运8F600型民用运输机,用于高原山地的大型运输直升机等机型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也参考了来自乌克兰的发动机和气动外形设计资料。而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或也有着乌克兰的技术血统。

在地面装备方面,中国国产新型坦克的发动机和新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发过程中,据悉也参考了乌克兰的成熟技术。

据统计,早在15年前,中国就已经从乌克兰引进了30余类、2000余项各种军工技术项目。而在中乌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的今天,相信这一数字会更为显著。

除对乌克兰军工技术的引进外,中国还不遗余力的引进乌克兰各领域的军工人才。许多曾在苏联/乌克兰军工企业中担任中高级技术岗位领导的高端人才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对口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发挥余热”。据笔者了解,中国的航空工业与舰船工业中,来自乌克兰的技术人才最多。这些在苏联时代积累了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专家,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舰船发动机和各种作战分系统的研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们还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技术标准传授给基础较薄弱,经验较少的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使他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进行新装备研究设计,并且少走了许多技术上的弯路。据悉,近年来,中国从乌克兰累计引进了数千名各领域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参与过安-124和安-225大型运输机设计的瓦西里·津琴科,高能束制造技术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瓦连科,新材料技术专家沃洛德梅尔·奥坚科等重要技术专家。

资料图片:俄海军苏-33舰载战斗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进技术利与弊: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在分析完引进乌克兰军工的缘起和内容后,笔者认为,综合20余年来的技术历程,我们已经可以对于乌克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粗略的判断。

从引进乌克兰技术和人才的利好方面,由于在引进过程中,中国是根据自身的国防科技短板,以及急需的军工项目来进行引进工作。同时,从乌克兰进行军工引进所采用的“零敲碎打”的形式,也使得乌克兰方面在引进过程中,较少能占据主动权,进而进行议价或技术垄断。因此,引进乌克兰技术和人才,对于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自身较为落后,缺乏基础和经验的大型军用装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补齐短板的“救急”外,引进乌克兰的成熟技术和人才,也利用中国军工企业可以借助外国的技术积累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科研能力,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虽然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的迅猛,但在对科研和制造经验的积累有较高要求的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军工业还稍显不足。借力于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使得中国获得了重要的技术参照和积累,对于中国发展自主的、全领域的军工科研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军工引进的问题山也不例外。由于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军工产业已经20余年未获得发展和提升,一直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在旧的技术领域原地踏步。这在“双引工程”启动时尚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军工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乌克兰的军工技术无疑早已远落后于时代。同时,如前文所述,乌克兰的军工产业规模虽大,但从根本上,乌军工产业是苏联军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许多分系统项目乃至总体项目缺项的情况下,乌克兰技术至多在局部和分系统的领域能够对中国军工有所启发。

因此,从目前中国的国防和军工科技发展来看,引进自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对目前技术积累较少的领域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中国有了在各军工领域的基本研发制造能力后,再沿着乌克兰技术的路径亦步亦趋,反而可能陷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汲取乌克兰军工技术的有益部分,以尽快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军工科研能力,是亟待中国军工企业目前推动的课题。而来自乌克兰的人才和技术,尽管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在军工科技不断发展的未来,无疑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资料图片:安-225重型运输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多少军工专家?

这国比中国获利更大

来源 : 全球军事热评


因为乌克兰自己独立以后,经济上就开始出现问题,这也导致乌克兰的居民生活出现比较大的落差,其军工综合更是断崖式的下降。

最近有关为中国工作的传闻吸引了国内外的注意。事实上,乌克兰军工专家的外流并非新闻。据统计,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从苏联继承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就有700多家。当乌克兰对这个超级军工综合体实施大规模“瘦身”与“转产”时,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空有屠龙术”,而“幸运”的橄榄枝就从四面八方伸向这个年轻的国度……

 

美国财大气粗下手最狠

 

乌克兰独立后仅两年,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就呈现“断崖”式下滑,1994年GDP下降24%,近乎于雪崩。溃败的经济对乌克兰军工综合体更是致命,许多宝贵的人才和技术纷纷外流。

 

在争夺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大战中,财大气粗的美国下手最狠。1992年初,得到美国国务院资助的乌克兰人民联盟、乌克兰-美国老兵委员会以及美乌企业基金会等NGO组织如潮水般涌入乌克兰各个角落,借口是“防止敏感技术人才的外泄”。

 

中国现役航母辽宁舰前身是乌克兰还未完工的“瓦良格”号,当时与它遭遇类似的还有另一艘躺在黑海造船厂船台上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一家美国废旧钢铁回收公司开价每吨500美元的“废钢收购价”,诱惑乌克兰方面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拆解为废钢铁,彻底断绝俄罗斯获得核动力航母的可能。但罕为人知的是,这家美国公司还对黑海造船厂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工兴趣浓厚。美国商人布尔巴千方百计接触黑海造船厂船艺实验室的人员——后者曾是苏联唯一一群掌握军舰水线下部防锈涂层工艺的人。狡猾的布尔巴没有简单地把金钱作为唯一武器,而是刻意用“大洋彼岸更优越的科研条件”“科学无国境”等说辞去忽悠他们。最终,4名年富力强的工程师向厂长递交辞呈,加盟一家美国公司,并把作为苏联军工绝密的镀锌保护涂层配方贡献出来,大大提高美国军民用船只的抗锈能力。美国海军也同样盯上了这些黑海造船厂的技术骨干,邀请乌克兰专家帮助解决美军退役舰艇的封存作业防锈问题。可惜这些“异国科学娇子”并没有好的结局。据调查,他们在美国定居三四年后,就被原公司解聘了,之后不知所踪。

 

美国通过乌克兰还搞到了很多俄罗斯的独门技术。俄中央水翼艇设计局副总设计师阿森涅夫透露,20世纪90年代,美国看上该局新研制的高速地效导弹艇,但被警惕的俄罗斯设计局拒之门外。于是美国人转而向乌克兰寻求帮助,因为乌克兰有大批生产厂家是中央水翼艇设计局的合作单位,掌握有很多相关技术图纸。仗着大把美钞为后盾,美国招募了多达200名乌克兰工程师。

 

伊以你争我夺软硬兼施

 

比起相对单纯的“抢人才,抢技术”,以色列和伊朗这对“死对头”围绕乌克兰专家的争抢却充满了火药味。1994年,克罗地亚从乌克兰买来一个营的S-300PS防空导弹,并聘请超过20名乌籍专家提供技术保障。不久后,克罗地亚准备将这些先进的防空导弹转手给伊朗。这个动向很快被紧盯伊朗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察觉。摩萨德特工一方面做克罗地亚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联络乌籍军工专家,希望他们为以色列服务。一名乌籍专家回忆,以色列特工“软硬兼施”,混入S-300PS导弹的保养工作中悄悄加以破坏,一些态度不明的乌克兰专家还收到多封匿名警告信,提醒他们“别跟伊朗人有什么来往”。经过一番折冲,克罗地亚最后将大部分S-300PS导弹转运给美国,算是了结了这场恩怨。

 

不过据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披露,伊朗革命卫队还是从克罗地亚获得了S-300PS的技术资料复制件,并接触和邀请乌克兰专家提供更多的S-300相关资料,并为自己研制类似的国产“信仰-373”防空系统提供指导。

 

俄乌相互提防暗度陈仓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同样存在大批的失业军工人才,他们担心的是乌克兰与自己抢饭碗。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采取“紧逼盯人”战术,阻止乌克兰军工企业正常生产。例如1991年分家后,苏联两大坦克生产中心——下塔吉尔和哈尔科夫——被俄乌瓜分,俄政府用丰厚工作待遇,安排子女定居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一线城市、包办都市户口、分给大房子等手段,阻止乌籍专家离开下塔吉尔,同时还用切断材料供应等方式阻碍乌克兰的坦克工业。

 

但乌克兰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1996年,为完成向巴基斯坦出口320辆T-80UD坦克的“世纪生意”,多名受雇于俄罗斯的乌克兰专家玩了一把“无间道”。当时乌克兰并无完整的坦克制造能力,大部分技术还得依靠俄罗斯。面对俄罗斯的技术封锁,乌克兰基辅国家炮兵和轻兵器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勃达伦科联系在俄罗斯多地的乌克兰专家,设法获得制造装甲、火炮等核心装备的秘密技术,帮助乌克兰造出合格的样品。

 

总体而言,乌克兰专家面对日渐衰落的故国军工业,更多只能慨叹“形势比人强”。俄罗斯《独立报》称,保守估计,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引进的乌克兰军工人才应在数百人左右。如今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也面临严峻的经济寒冬,加之更多拥有强大财力和优厚生活条件的国家参与竞争,俄罗斯未必能打赢这场“智力战争”。

 

这也使得很多的国家开始争抢乌克兰的军事专家,尤其是美国争抢的程度更是厉害,竟然不惜花重金请来乌克兰的军事专家,实在豪气。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国防采办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合成生物学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姜鲁鸣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