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类的下一代计算平台——科技大发展前景下的新思考

2017-10-10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载自人工智能学家(ID:AItists),来源:亿欧,作者:张帆Fred

概要:所谓的最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如同手机般的单一平台,而是一种生态化的泛计算平台。

在可见的范围(5-10年)内,计算平台发展方向应该是“交互设备+云计算+身份识别”三位一体的结合产物,计算平台实现生态化。也就是说,最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不会是一个如同手机般的单一平台,而是一种生态化的泛计算平台。

大约是从2012年Google推出Google Glass时开始,可穿戴设备开始成为继手机之后业界热衷讨论的新对象。2014年Apple Watch正式发布,相比Google Glass更加成功地推向了消费者市场,而后又在2017年9月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被宣布超越劳力士成为全球第一大手表品牌,一举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最重要代表。

同时期(2012-2016年),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等HMD设备(Head Mounted Display,头戴式显示器)也开始抢占Geek(极客)们的心智,鼓吹者甚至称其为“人类的最后一块屏幕”,众多或成熟、或新锐的科技公司都参与其中,进而催生了2016年所谓的“VR元年”——这一年,HTC、Oculus、 SONY三大头显相继发售,整个行业却又经历了年初资本追逐、年末一系列企业裁员、欠薪、倒闭的过山车式发展。

不同VR眼镜最后一块屏的定位,智能电视、车载智能系统等玩家纷纷采用“互联时代的第四块屏”来包装自己,试图将自身所处行业领域描绘出有如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一般的美丽图景。

可以说,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积极寻找下一个主战场,生怕错失先发制人的机会,力图优先抢占市场、设立行业标准。虽然提法各异,但上述不同领域的企业倒还算是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提法和落脚点——要全力打造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人类最重要的“计算平台”。

什么是计算平台?

从传统技术角度而言,计算平台是指计算机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公开性,同时也决定了该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性能。硬件的基础是中央处理器(CPU ),软件的基础是操作系统。因此,通常用作为计算机系统 CPU 的某种处理机类型和该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即处理机/操作系统来表征计算平台。

从产品层面而言,计算平台就是指电脑、手机、平板这些智能设备,它解决的是综合问题(多功能性、通用性),在平台之上有丰富多样的应用,一个好的平台能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多的应用也会反哺平台使之成为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用户)。

智能手机普及开之前,个人电脑最盛行的时期,最大的计算平台就是你的桌面机和笔记本,到这个时代,手机、平板等智能触控设备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计算平台。

下一代最大的计算平台的可能性有哪些?

1. 可穿戴设备(包括眼镜、手表等):

可能性较高。可穿戴设备通过技术可实现7*24小时的人体的进一步延伸(承自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类型的设备,通过新的交互方式(视觉、听觉、动作、语言等)实现人类的各方面计算需求(包括信息获取、沟通、协作、工作、娱乐等)。但从目前科技发展角度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可穿戴设备真正实现了全面优于手机触控的交互方式(注意,是全面优于。局部超越肯定是有的),此外穿戴式设备的需求和社会接受度也还有待考量(Google Glass已经暂停了消费级产品服务,转而展开B2B企业级办公用品探索),因此该领域是否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最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还有待观察。

目前业界的情况是,除了苹果、Google、HTC、Sony等国际巨头,国内也有不少科技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此方面的布局。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与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进行长达八个半小时的对谈期间,表达了自己对VR、AR眼镜的笃定——其终极梦想是做最大的计算平台——他认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如果没有意外一定是VR、AR这种眼镜,大概十年之后会成。

下一个计算平台如果没有意外一定是眼镜,VR、AR这种眼镜……我的梦想是做最大的计算平台,并且在平台革命的时候参与或领导一次,这是我的终极梦想——罗永浩

2. 新的高频场景设备(类似于汽车智能终端):

以汽车为例,今年6月,美国财经媒体CNBC援引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研报称,传言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将推出流媒体音乐服务。分析师Adam Jonas认为,鉴于人们每天要花数小时在车里,汽车公司就有接触用户的独特入口。

不仅如此,在未来无人驾驶的时代,自动化允许司机的双手离开方向盘、眼睛忽略路况,甚至无需任何注意力投入到驾驶行为中,那么人类在移动、旅行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的专注于其他活动,车载的计算平台自然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类型设备成为最大的计算平台,可能性有,但不高。这里并非是否定类似汽车智能终端产品的可行性,相反认为实现更易用、内容更丰富的、基于自动驾驶的场景的汽车计算平台出现是必然的;但要成为最大的计算平台,其场景局限性也是很显然的,人不可能24小时呆在汽车或者任何一个其他的场景中,这是此类设备相比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局限性。

3. 未可知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新的交互方式孕育出新的计算平台):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过程中,人均GDP在工业革命之前其实一直处在相对停滞的阶段,技术爆炸带来的社会飞跃式进步在三次工业革命(现在也有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现在无法预知的是,是否很快会出现全新的技术变革突然带来了计算平台的大变革和飞跃式发展,就好像当年瓦特和蒸汽机那样,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方式、信息传播储存方式、交互方式等等。如果真的出现了新技术的爆炸,那我们现在讨论的可穿戴设备、24小时持续工作、全新的交互体验(视觉、语音等等)是否都会像当年人力畜力一样,在蒸汽机、电机面前显得原始而落后呢?

虽说是未可知的,但一个可能的方向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神经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突破,最终使得人机共存体成为新一代的最大计算平台。

可见未来内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是什么?

和笔者一起开开脑洞,暂且不谈过于科幻的人机共存(虽然Elon Musk已经成立了新公司Neuralink)笔者认为,在可见的范围(5-10年)内,可能的计算平台发展方向应该是“交互设备+云计算+身份识别”三位一体的结合产物,计算平台实现生态化。

交互设备: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别说第四块屏,第N块屏都可能出现在你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且很多公共场合的设备你或许将无需购买(共享经济模式),只需要支付使用费用即可,费用自然包含了设备的租赁费用和内容的版权费用等,例如共享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电影放映产品等。

云计算:除了个人设备、共享设备的计算能力之外,更多的算力的问题,将在云端得到解决,而这一点还需要极大的依赖与更高速网络的普及。

身份识别:如上述两点所说,如果设备、算力都将无处不在的话,我们依靠什么设备来接入、进行服务的获取和个人账户的登入呢?除了你的可穿戴设备、手机(如果还存在的话),更方便的一个身份识别接入的方式,将会是生物信息识别,你的指纹、你的面孔、你的声音都将成为你的ID。

在这样一个设备、算力无处不在,身份识别极其简单精准的世界中,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巨头、领导者呢?笔者认为这就取决于计算平台的生态化打造能力,什么是生态化的能力?举个现在的例子,Apple ID和iCloud能够让一个人有了iPhone就会发现如果再来个iPad就更方便了,进而想要一个Macbook,然后觉得还缺一个Apple Watch。这就是生态能力,一种可以将用户所有信息、资源、使用习惯都进行整合,让用户能在不同的设备之前进行无缝切换的系统级能力。

简言之,笔者认为,所谓的最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如同手机般的单一平台,而是一种生态化的泛计算平台。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