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太空时代与太空威慑

2017-10-12 战略前沿技术

太空时代与太空威慑

杨乐平

国防科技大学太空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与冷战时期相比,当今太空时代更具“多样性、颠覆性、无序性、危险性”,太空威慑呈现新特点、面临新挑战。

今年10月4日,在人类进入太空60周年纪念日之际,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表了关于太空问题的研究报告《第二个太空时代的冲突升级与威慑》,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太空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该报告由CSIS空天安全和国防预算分析项目主任、全球安全研究资深专家托德.哈里森领衔主笔,分析详实,具有一定权威性。报告以1991年为界,比较分析了太空60年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全面评估了当前太空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尤其对太空冲突升级与威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介绍了CSIS通过太空危机桌面推演得到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对当今太空安全与威慑问题的新认识。

太空新时代特征

报告认为,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美国第一次登月的时代相比,当前世界太空领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1991年到2016年,43%的新卫星和39%的航天发射出自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的国家。与之对比,从1957年到1990年,全球93%送入太空的卫星都来自美、苏两国。自2014年以来,卫星与航天发射多数来自美、俄之外的国家,主要是中国、日本、欧盟与印度。换言之,美国不再享有曾经的太空领袖地位,俄罗斯也一样。基于上述事实,报告认为从1991年开始,太空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并冠之 “第二个太空时代”。

太空时代的变迁是商业航天发展、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军事力量平衡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太空竞赛不复存在,海湾战争则极大改变了太空军事发展走向,成为太空军事应用发展的分水岭。报告以“多样性、颠覆性、无序性、危险性”刻画当今太空时代特征。由于越来越多玩家参与太空活动、商业航天比例大幅增加、商业航天发展激发颠覆性变革、太空战略价值进一步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今天太空领域更多的多样性、颠覆性和无序性,而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颠覆性和无序性,无疑使太空变得更加危险。

太空安全威胁

报告提出,太空优势,尤其是GPS制导、卫星通信和战术情报的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美国的军事能力,同时也使得今天美国的太空系统面临更大安全威胁。冷战期间虽然太空军事应用也普遍存在,但美、苏出于各自战略利益考量,形成了不在太空交战的共识。报告认为,事到如今,也许更加合理的推断是未来战争将包括太空,卫星将被瞄准、击落或干扰致盲,因此对美国而言,当今太空时代特征与其说战争将进入太空,还不如说潜在对手开始反击美国的太空能力,包括从地面和太空发起攻击。

报告认为,冷战期间,攻击军用卫星与发动核战争紧密关联,因而被视为禁区。今天,军用卫星广泛应用于常规战争,尤其是卫星系统给美国提供了显著军事优势,因此设想对手采取行动中断、降级甚至摧毁这些卫星系统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由此带来一个难题:如何应对有核或无核对手在常规战争中对美国卫星的攻击?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当今太空时代“更加危险”。

报告系统分析了当前太空系统面临的多种多样威胁,包括动能物理攻击、非动能物理攻击、电子攻击和网络攻击等,论述了使太空威胁复杂化的若干因素,包括太空速度与距离使得威胁感知与损害评估难以及时准确、攻击难以查证和溯源、攻击卫星一般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太空无国家主权属性等。报告特别提到使用X-37B空天飞机或其他具备近距离监视、干扰、抓捕甚至拦截能力的攻击性卫星来对付敌方卫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美国发展X-37B空天飞机不仅仅是用于情报侦察监视,无疑也隐含太空对抗与威慑的战略意图。

报告提到高能微波武器能够扰乱甚至瓦解星上电子系统,对防御方而言,高能微波武器攻击溯源极为困难,当然对攻方而言,实际攻击效果也难以确定和评估。报告还专门讲到GPS欺骗,认为即使是加密的军用GPS信号,只要通过专门装置记录信号并延迟一段时间后再广播出去,就可实现欺骗功能。通过精细调整信号插入的延迟时间,即可诱使GPS导航的无人自动器在爬升、下降或转弯飞行时误认为在水平直线飞行。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伊朗曾捕获美国先进RQ-170无人机的事实。

报告指出,太空系统弱点不仅存在于在轨卫星,实际上控制、监控和接受卫星信息的地面站也是其易于受到攻击的薄弱环节。为了降低卫星对地面系统的依赖,许多军用卫星系统依靠星间链路在卫星之间直接传输数据,无需通过地面站。实际上发展星上智能自主能力也是增强在轨卫星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对太空安全的影响不可估量。

报告还谈到,无论如何,物理规律是决定和影响人类太空活动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摧毁目标卫星、甚至仅仅是精准干扰卫星都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对美国而言,与对手在太空的交手将非一日之功,太空对抗将是长期的。

太空威慑战略

报告花了大量笔墨论述更为棘手的太空威慑挑战。作者分析了冷战时期形成的核威慑理论研究成果,认为在学者提出的确保报复、非对称升级和刺激反应三种核威慑模式中,刺激反应威慑模式更适合当今多样性、无序性太空时代的威慑特点与需求。据此,报告提出未来一旦盟国的太空系统遭受攻击,美国应基于自身利益及同盟关系实施主动干预,为此应研究新的威慑动力学,并在太空威慑研究中加入盟国等新元素。

为了更有效实施太空战略威慑,报告提出美国需要更加精准的威慑政策宣示,以准确描述反制对手太空攻击的应对行动序列。报告列举了这些逐步升级的应对行动序列,包括施加国际压力,干扰、扰乱和致盲敌方卫星,使用网络攻击使敌方卫星及其指挥控制系统暂时失能、使用特种部队或导弹攻击敌方卫星地面系统,直接用动能武器打击敌方卫星,甚至最终使用核武器等等。当然,报告也提出,与这些行动并行,美国还应采取其他军事、外交、信息或经济措施来改变对手行为。

结束语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1962年,是美国重要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机构,有“冷战思想库”之称,尤其对共和党政府有较大影响。鉴于美国智库特有的“旋转门”机制,因此该报告提出的观点与政策设想并非空穴来风。无独有偶,就在该报告发布的同一天,美国副总统彭斯在重组后的国家太空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发表演讲,正式宣布美国重启登月计划。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新政府对太空安全与发展的重视超乎寻常,正在全方位准备新一轮太空竞争与对抗,值得密切研究关注。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