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十九大报告解读:未来中国都有哪些新兴的黄金产业? | Gartner公布未来三年十大热门科技预测

2017-10-21 战略前沿技术

十九大报告解读:未来中国都有哪些新兴的黄金产业?

本文转载自李光斗品牌观察(ID:lgdbrand),作者:李光斗


这几天,全世界都在关心北京的盛会。为什么十九大的报告备受关注呢?因为报告中提到的产业政策,未来会深刻影响大家的经济生活,而且也会影响每个人的钱袋子。


过去这五年,中国的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多人都习惯了网购、外卖、移动支付。于是中国有了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共享单车、支付宝,以至于很多外国留学生都表示想把这些带回本国。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也让很多人赚得盆满钵满。我们看,凡是能把握住产业机遇的,都驶上了财富的快车道,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中国又有哪些新兴的黄金产业呢?让我们到十九大报告中找找答案。


十九大报告针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呢?首先就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中国经济需要供给侧改革来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还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个信号非常明确,这几年关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争论很大,看来未来几年会更加强调虚实结合,互联网和实体的深度融合,实体企业要“+互联网”,互联网企业要落地,产业融合将是发展大势。这对跨界合作的行业而言是利好消息。


十九大报告中还有一个表述引人关注: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动能。2017年共享单车成了新亮点,这就是共享经济结出的硕果,也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未来共享经济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共享医疗、共享游艇、共享书店,你想到的都能共享,你想不到的也会共享;未来的消费升级,也会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将会诞生一大批中高端品牌,这些品牌就是要满足中产阶级和高端人群的消费,价格战的怪圈有望被打破;在现代供应链建设上,服务业、制造业,甚至包括农业,这些行业的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等等,都将因为供应链和生态链的升级和重塑,变得更加高效协同。这几年互联网零售的兴起,就带动了包括菜鸟、顺丰、三通一达这样的现代物流企业,它们也正在进入全新的供应链管理时代。


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切的背后都说明中国不再甘心于传统意义上的made in china,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速度为中国质量,中国产品为中国品牌。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工匠精神和品牌价值,要让中国产业站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方。未来的高端中国制造和高端中国品牌,也将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要用技术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个表述简直就是获取财富的送分题,航天、网络、交通、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被一一点到,只要在这些行业里,未来极有可能迎来一波政策红利。而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技术、新材料科技、智慧城市等等,正是细分而来的垂直领域,越早进入就能越快获取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红利。


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表述迎来了代表们长时间的掌声,这说明未来如果你还想炒房,赚钱的机会将非常渺茫。


十九大报告,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判断,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看来,未来发展的平衡是一个新的着重点。


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改革开放迎来新机遇,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又彰显着中国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只要你认真研读十九大的报告,就会找到自己所属行业的未来前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024z7drkb&width=500&height=375&auto=0


Gartner公布未来三年十大热门科技预测

本文转载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ID:AIANDBIGDATA)


近日,Gartner公布了关于IT企业和用户在2018年及之后的热门科技预测。此次Gartner的热点预测将促使各企业机构不再仅考虑技术的采纳,而是重点关注那些在数字世界中对人类意义重大的问题。


Gartner副总裁、杰出和院士级分析师Daryl Plummer表示:“大部分企业机构都可能无法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某项创新尚未实施之际,其他创新又接踵而至。无论未来状况如何,终端用户企业机构的首席信息官都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计划。我们的预测针对这种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与分析,但企业仍须制定关于如何实现此类计划的规则。随着数字化业务开始高速运营,那些希望从不同技术选择中获取价值的人必须更快采取行动。面对这种变化速度,各种技能与能力也需要具有可变性,以便应对日益增多的挑战。”

 

Gartner分析师在业内瞩目的Gartner Symposium/ITxpo峰会期间提出了十大热点战略预测。 


到2021年,重新设计网站以支持视觉与语音搜索的早期技术采用者(early adopter brands)将实现30%的数字商务收入增长。


基于语音与视觉搜索的查询加深了营销者对于消费者兴趣及意图的理解。加上利用智能手机获得的更多情境线索,早期技术采用者(early adopter brands and commerce sites)将能够从这些新的消费者搜索形式中受益。他们将获得以转化率、收入增长、新客户获取、市场份额以及客户满意度为指标的竞争优势。消费者对于语音设备(例如Amazon Echo与Google Home等产品)的需求预计将在2021年达到35亿美元。因此,相关企业若能够充分利用可切换至这些设备的系统,就会快速增加数字商务收入。 


到2020年,在前七大数字巨头中,有五家将愿意“自我颠覆”以创造下一个领先机会。


在开展新业务时,阿里巴巴、亚马逊、苹果、百度、Facebook、谷歌和腾讯这样的数字巨头可能会陷入因其影响力过大而难以打造新价值模式的境地,并最终引发自我颠覆。在自我颠覆战略中,颠覆意味着主动出击、率先胜出。虽然这可能风险重重,但若墨守成规,风险可能更高。 


Plummer先生认为:“例如,Research in Motion通信公司(RIM)原本可以将BlackBerry Messenger与BlackBerry网络提供给iPhones与Android手机,实现自我颠覆。虽然这可能需要它放弃对这些功能的独家使用权,但这也很有可能使它在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开辟市场空间、扩大影响力,而非眼睁睁地任自己跌落。数字巨头在持续加速发展的创新方面拥有既得利益。因此,数字领域内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寻求创造新机会,包括自我颠覆。” 


到2020年底,银行业将因采用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赢得10亿美元商业价值。


目前,全球流通的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ies)的总价值为1550亿美元,随着令牌(token)的继续扩散以及市场兴趣增长,这一价值仍在攀升。加密数字货币比支撑该类货币的技术及商业基础架构更加成熟,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主流企业对于令牌发展的信任度不足。但是,一旦银行开始将加密数字货币及数字化资产如同传统金融工具那样一视同仁地对待,更多分布式商业价值(distributed business value)就将逐渐增加。对此,每一个行业都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既定商业模式的各个方面(例如商品与服务定价、会计与税务方法、支付系统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将这些新的价值形态融入商业战略中。 


到2022年,成熟经济体的大多数人口,消费的虚假信息将超过真实信息。


“假新闻”已成为2017年度重要的全球性政治与媒体主题。虽然公众目前已经意识到了假新闻的存在,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真实可靠地对信息进行再现的数字化内容的扩散广度已远远超过了真正的新闻。对于企业而言,在社交媒体主导的话题讨论中,这些内容的加速传播带来了大问题。各企业不但需要密切监视与其品牌直接相关的内容,而且还应确定内容的语境,以确保他们与损害品牌价值的内容无关。


到2020年,人工智能导致的“伪造事实”(counterfeit reality)或虚假内容将超出人工智能探测这些内容的能力,助长数字化不信任感。


“伪造事实”是指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的图像、视频、文档或声音。虽然这些内容代表的事物从未发生或实际存在,但却让人误以为它们是事物的真实再现。过去三十年内,大量人员访问互联网,而却没有人对于内容传播进行控制。因此,人们创作并传播经过细微或明显篡改的内容的能力越来越强。下一波传播的将是机器生成的内容。


Plummer先生表示:“人工智能(AI)是检测伪造事实的最佳方式,它能够比人类审查者更快速地识别与跟踪伪造内容中的标记。不幸的是,随着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伪造事实的步伐在近些年有所加快,人工智能探测伪造事实的速度目前已明显落后于其创建伪造事实的速度。” 


到2021年,逾半数企业每年在机器人和聊天机器人开发方面的支出,将超过传统移动应用开发的支出。


用户的注意力正从移动设备的单个应用转至后应用时代的新兴技术,例如机器人与聊天机器人。现在,聊天机器人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方式,并将影响涉及人类沟通的所有领域。机器人能够改变应用程序自身的创建方式,并有望改变用户与技术的互动方式。当作为聊天机器人或虚拟助理时,机器人的适当使用也可能提高雇员或客户互动,因为它快速地自动完成任务,从而让劳动力集中精力来从事非标准化工作,包括问答互动等。 


到2021年,40%的IT人员将成为多面手,担任多种角色,其中大多数与商业而非与技术相关。


2017年,IT专家约占整体IT劳动力的42%,但Gartner预测,到2019年,聘用的IT技术专家将减少5%以上,这是因为数字化业务计划需要更多的IT多面手。由于市场开始需要能够支持按需付费基础架构的基础架构与运营(I&O),因此I&O领域将最先出现这种转变。稳固的I&O基础形成后,接下来拥有多种能力的非技术IT经理与领导者也会显著增多。继领导层面改变之后,以营销为导向的数字化业务工作(例如商业智能[BI])将紧随其后发生改变,然后则是软件开发、数字化产品管理、项目/计划/组合管理以及客户体验的管理与架构。


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成为积极的工作机会助推器(a positive net job motivator),将创造230万个工作岗位,而它淘汰的工作岗位仅180万个。


到2019年,人工智能淘汰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超过其创造的岗位数量。但是,Gartner认为人工智能在2020年创造的工作岗位足以弥补这一缺口。各行业工作岗位的新增或淘汰量差别非常大;某些行业的岗位将全部消失,某些行业将仅在短短几年内失去工作岗位;而另一些行业(如医疗保健与教育)则永远不会丧失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将提高许多岗位的生产力,而如果能得到创造性使用,人工智能有望拓展人类的职业内容、重塑传统工作的内容并创造新行业。


到2020年,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95%的电子产品中,实现新型产品设计。


智能手机管理、云控制与低成本配套模块相结合,能让目标设备以极低的追加成本实现复杂的监控、管理与控制。这种技术一旦出现,买家将迅速被那些具备物联网(IoT)功能的产品吸引。对物联网驱动产品的市场兴趣与需求也将如滚雪球般迅速增长。针对消费者与企业客户,每一家供应商都必须至少制定规划,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其产品。 


到2022年,半数物联网安全预算将用于故障修复、召回与安全故障等而非保护措施。


随着物联网不断扩大增长,所有行业与市场领域内均会出现“无处不在的数字化”(pervasive digital presence),带来意外后果。受此影响,作为项目或计划一部分而推出的物联网也将带来相关风险。与手机及其他远程系统更新一样,由于多种原因,定期更新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若无法实施这些更新,则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产品召回。对于工业环境而言,规模与多样性可能没那么重要,但对于保护个人、环境和能控制整个安全系统的庞大监管体系的需求,将确保在这些系统中快速普及的物联网对保障系统安全带来有利的监管影响。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