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七连”和他们戍守的27座界碑

2017-03-19 网聚战友

刚刚,美高层到三八线,向朝鲜发出战争威胁!

 我的好战友,你在那里?(第39期)

传说中的警营霸王花 原来是这样子……

 春季,西南边陲祥和宁静,山路两旁随处可见的“雷区”标示牌,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经离战争那样近……一代代驻云南边防某团“钢七连”官兵驻守在这里,挥洒青春书写戍边强军正能量——

一个连队和27座界碑


群山中的“边防行”

清晨,中越边境,八里河东山下的八里河村云雾笼罩,村口屹立着一块“八里河东山战场原址”石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云南边防某团“钢七连”在八里河东山潜伏7昼夜,激战10昼夜,击退敌10多次进攻,歼敌66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荣誉称号。



当年,子弟兵拼死守护一方国土和身后百姓;时至今日,“钢七连”移防至八里河东山,继续戍守着边关寸土和山上的27座界碑。


2月底,本报记者与“钢七连”官兵一起用双脚“丈量”巡逻路,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戍边故事、感悟强军正能量。

“见到界碑,内心满满的荣誉感”

2月21日8时30分,记者随巡逻分队官兵乘车上山。车行仅2分钟,路边一块刻有“雷区禁止入内”的石碑赫然出现眼前,令人毛骨悚然。


“山下的雷区已被扫雷队清理完毕,但山上的原始丛林中,仍有几处被永久封围的雷场,那便是我们今天的巡逻地域。”9时,官兵下车步行,指导员王永青说道。


说话间,官兵们攀上一处高坎。只见脚下的巡逻路仅半米宽,道路两旁便是雷区;步行不足百米,天空已被密林遮蔽。


“钢七连”官兵面对八里河东山主峰碑石宣誓  王永青摄


“踏着我的脚印走!雨水常把地雷冲到路边。”“如果滑倒,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你身边或许就有地雷。”路越走越窄,天空阴雨连绵,王永青不时提醒记者。1小时后,巡逻分队抵达267号界碑,官兵们拔除界碑周围的杂草,致以庄严军礼。


10时30分,巡逻分队沿坡度近70°的“羊肠小道”艰难前行。在一处崖壁前,上士谢鹏远回忆,去年连队卫生员脚下一滑跌落山下,虽然崖高只有4米,战友们“生拉硬拽”折腾了20分钟才把他拉上来,“山下便是雷区,那叫一个‘险’!”小谢心有余悸。


11时,巡逻分队抵达268号界碑,该界碑与上一个界碑相距不足200米,但官兵们却跋涉了30分钟。“马上到265(1)号界碑了!”突然,在前方开道的副班长赵兴挥舞砍刀的动作明显放缓,路边几颗裸露的地雷十分“刺眼”。


“这里是当年的作战前沿,爆炸物密集,连树上都有‘挂雷’。”王永青坦言,“巡逻穿越雷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2年前,王永青带领官兵巡至265(1)号界碑时,由于夏季丛林茂密,巡逻路难觅踪迹。他和战友先后朝3个方向探路,6次险些“踩雷”……找到界碑时,大家热泪盈眶。


“每次见到界碑,内心满满的荣誉感!”王永青一脸自豪。在这些“轻描淡写”巡逻故事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牺牲奉献——连队守卫的27座界碑,有20座位于雷场之内。

“有子弟兵在,我们心里真踏实”

21日下午,记者偶遇八里河村村民、75岁的周大梅大妈,只见她左蹬一只“解放鞋”、右踩一只棉鞋,提起一把锄头准备下地,走路一瘸一拐。


那年,周大妈的左脚不幸被地雷炸伤,从此上下山只能拄着锄头当拐棍使。2年前,她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也不辞而别,撇下年仅9岁的孙女,加之老伴疾病缠身,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磕磕绊绊”。


不幸中也有“万幸”。这几年,每到农忙时节,官兵会轮流来她家帮忙,还给大妈捎些慰问品。


记者随排长徐磊来到周大妈家,徐排长塞给她400元钱,“要开学了,给您孙女买学习用品。”徐磊说,边关稳固离不开百姓的同心共守,我们定期组织“一元献爱心”活动,但村里人“人穷志坚”,要想帮他们办点事,也得找个合适的理由。


官兵巡逻至281号界碑合影  王永青摄 


晚饭前,记者跟随徐排长来到村民王开学家中。战乱时,其父被地雷炸死,他和家人在山洞中躲避4个月,部队为他们送衣送物。如今,他已成为一名界务员,协助连队开展边境管控。


“有子弟兵在,我们心里真踏实!”王开学说,1年前,他的弟弟在村口遭遇车祸,多亏连队卫生员及时抢救治疗……如今,硝烟已然散去,他和乡亲们仍在“钢七连”的守护中。


王开学还讲起了连队老兵、“帐篷小学”校长周真国的故事。当年,村里唯一的学校被炸毁,是解放军搭起帐篷当教室,派人给孩子们上课;后来大部队撤走了,经上级批准周真国留在了“钢七连”,他还义务当起“帐篷小学”校长,一干就是16年。


笑容朴实、待人真诚的王开学说:“和平来之不易!在边疆种玉米,也是为边境的繁荣稳定尽一份薄力。”


每年12月1日,村民一大早便将煮好的鸡蛋、缝制的苗族香包,送给连队即将退伍的战士们……多少年过去,这已然成为村里的“特殊”传统。

“守护国土,就是守护心中信仰”

“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八里河东山上的那场战斗,你了解多少?”22日晚饭后,上等兵郭楚源与“发小”在微信中聊天。小郭对他说,“那场战斗的艰苦程度,堪比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殊不知,小郭初到边防时,也曾对艰苦的戍边环境感到“迷茫”。1年前,他第一次巡逻抵达连队驻守的“八里河东山战场原址”,当他近距离“触摸”布满弹孔的猫耳洞、坑道,聆听老班长讲起血雨腥风的岁月,心灵被震撼了。


此后,小郭各项训练总是冲在前面,负重五公里由“不及格”提升至“优秀”,体重从170斤降至130斤……战友们笑言,无论思想觉悟、身体素质,小郭都发生了“质变”。



一次,小郭跟随巡逻分队到连队管辖最远的248号界碑巡逻。他和战友整整走了一天,虽然翻山越岭、身心俱疲,但看到界碑的那一刻,他对老班长说过的那句——“和平是用多少鲜血换来的”,有了真切的感受。这第一眼的注视和触摸,使他突然之间长大了,“守好祖国每一寸领土”成为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小郭的成长轨迹,也是连队注重利用革命传统培塑官兵“守好心中‘精神高地’”的一个缩影。


“在‘钢七连’,人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上甘岭’。”王永青回忆,刚从机关调任连队指导员时,他曾想“跳出大山”,但一次巡逻遇险的经历,使他彻底改变。当时,王永青和战友被一条眼镜王蛇“堵”在路上,战士们正想扔石头驱赶,谁料毒蛇直奔他而去……多亏副连长何亮亮一把将他推开,这才躲过一劫。


“踏破巡逻路,守护27座界碑,全连官兵成了‘生死兄弟’,坚守战位是军人职责,更收获了战友情义。”打那以后,王永青把锤炼“全面过硬连队”作为自己的“头号”奋斗目标。


去年,连队巡逻、比武成绩位列全团“榜首”,并被上级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基层标兵单位”,王永青激动坏了:“拿到奖牌时,我瞬间领悟了,传承荣誉、建功边关,就是咱边防军人的‘好样子’,更是属于‘钢七连’官兵的戍边强军正能量!”


“守护一方国土,就是守护心中信仰。”在连队当了13年军医的龚诚感慨道,“戍边之苦,只有戍边人自己最清楚;戍边还能苦中作乐,那是源于咱边防军人特有的忠诚无悔——为祖国站岗,虽苦犹甜!”


本报记者马飞   特约记者欧阳治民

编辑小议

界碑就是亲爱的祖国


界碑,国家界限的重要标志,如同矗立在边界线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疆域。 


      在辽阔的祖国边境线上,每一座界碑都编订了唯一的“身份号码”——碑号。这一座座看似普通的基石,却承载着一种尊严,宣示着国家主权。 


      界碑,栉风沐雨,风雨侵袭,从不移位;界碑,连接边防,捍卫领土,从不失责。在边防官兵心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神圣的界碑。戍守界碑,就是恪守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守护界碑,就是履行当代边防军人的使命担当。 



      任何一名边防军人,从他踏上边关那刻起,界碑就傲然挺立于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界碑为荣,与界碑相伴。每次巡逻,都要亲眼见证界碑安然无恙,并用随身携带的清水认真擦洗界碑;告别边防时,也会全无例外地与界碑合影,再用红漆一遍遍描摹界碑上“中国”两个大字,眼中尽是不舍,胸中燃烧激情…… 


      重温这些镜头,你会懂得,边防官兵何以能够经历风霜雪雨的考验,何以拥有坚强的毅力、豪迈的气概、辽阔的胸怀、无畏的担当,何以能够固守边关无怨无悔、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 


     于边关战友而言,界碑究竟意味着什么?无关名、不为利,唯有用生命的挚诚,诠释对祥和安宁的理解,坚守永恒的强军使命……在他们心中,界碑就是亲爱的祖国!


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