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雾霭」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月光下的雾霭
Mist in the Moonlight
艺术家 Artists:耿⼤有 Geng Dayou 刘懿萱 Liu Yixuan王千⼀ Wang Qianyi王偲丞 Wang Sicheng许嘉维 Xu Jiawei姚逍遥 Yao Xiaoyao郑恺伽 Zheng Kaijia张凌瑞 Zhang Lingrui赵彤宇 Zhao Tongyu
策展人:陈鋆尧
Curator: Chen Junyao
2023.3.25-2023.5.7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兴隆大街50号5栋101
Address:
101,Building 5,No.50,Xinglong Road
Jianye District,Nanjing,Jiangsu
逸空间群展「月光下的雾霭」 已于3月25日在逸空间画廊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呈现耿⼤有、刘懿萱、王千⼀、王偲丞、许嘉维、姚逍遥、郑恺伽、张凌瑞、赵彤宇9位艺术家近期全新系列创作。在本次展览中,观者步入迷蒙、湿润的夜雾之中,伴随月光温柔地流淌,将散落于生活各处的感情碎片拾起,拼接为关于隐秘自我和记忆停驻的浪漫一角。3840×2160(4K,60hz) ,16’06,16’06,202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于沉溺在群体的前进之中,神游般的追寻宏伟的叙事和人类世下的史诗,漠然地踏上驶向理想彼岸的愚人船。然而萦绕在耳边的争端、衰退、疫病和内耗,反复冲刷着我们对全球化与技术革新浪潮的遐想。传播心理学中,负面消息的不断“膨大”更能迎合公众的好奇心理和社会传播诉求,这种人际传播偏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被加速、蔓延和干预,让我们在周遭和远方的信息旋涡中愈陷愈深,如同那些探寻新大陆却目的不明的航海员们一般,最终迷失在百慕大三角的迷雾之中。迷雾使人停滞、冷静与沉思——带领着水手们举目仰望,并以星象寻找归途一—然后再次迷失于探索的野心。权利的肖像系列 1-12 The Faces of Power 1-12如此的循环往复之中,伴随着月光下的雾霭,记忆中关于日常生活与平凡事物间的温存,逐渐浮出冰冷的海平面,也浮现在水手们充满野心和血丝的眼眶里。一日一课 1-4 A Lesson a Day 1-4布面油画、蜡 Oil and wax on canvas20×15cm,20×20cm,30×30cm,20×30cm,2022与指明方向的北斗星不同,清冷的月光蕴含着更加亲密且微弱的思绪,月光所承载的个体情感和记忆,织就了展览暗含的隐匿、私密且个人化的情绪。展览“月光下的雾霭”将目光留驻在“黯淡”的日常片段与秘而不宣的个人情绪里,将艺术家活跃的创作力与旺盛的生命体验,与动荡且离散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状态相并置,让生活元素和亦真亦幻的浪漫想象付诸于 多种媒介的艺术实践,在故事与现实之间,创造一片雾色霭霭的短暂迷蒙,浮现出日常生活中延宕的自我与隐秘的碎片。像是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ick) 在诗歌(1)中所吟唱的一般:自画像 I-II Self Portrait I-II视角练习 -01 Perspective Study -01我们终将相拥 We will Eventually Embrace装置(玻璃钢,不锈钢,镀锌铁,LED 灯板,亚克力)Installation-FRP, Stainless Steel, Galvanized Iron, 通过昏暗时分的片刻氤氳,聚焦生活中不经意的异变和呢喃,激发观者对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瞬间的驻足和回想,并观察它们的诡谲之处与难以名状的激荡。廖若晨星的艺术作品如同线索一般相串联,在充满寓意和复杂内涵的艺术家个人情愫之中,复现日常生活的多重面貌,拼凑出那些被隐去的点滴和时代的谜题。1.诗歌“月光(Moonbeam)”由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创作于2000年。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当代女诗人,202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耿大有(1998),当代艺术家 - 策展人。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学士,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专业硕士,现工作生活于上海。耿大有受东西方哲学、心理学与神秘学影响,媒介涉及装置、行为、声音、移动影像、印刷物、剧场与电子游戏等。无论媒介,他的作品都可以被理解为一场场诗意而幽默的戏剧表演,通过解构与重构现成品与自然材料,从抽象的剧场景观中再现残酷荒诞的生命悲剧性,同时他以整体艺术与剧场为核心进行策展实践。
刘懿萱(1988)出生于吉林,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22 热烈的共舞于街中,弥金画廊,上海;2019 仿园,弥金画廊,上海;2017 壹壹壹壹,亦安画廊,北京;2017 化物,亦安·上海,上海;2015 BIG 双年展—全世界的未来,BigSpace,上海。
王千一(1993)出生于济南。分别于 2017 年、2020 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及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千一的作品关注并表现其身边不经意间瞥见的东西,比如树枝、石墩、不明金属物等。在他看来,它们不确定也没有身份,是寒冬里的无产者,也是被抛入荒原的祭祀品。长时间的雕塑训练,使得他对“物”有着多维度的感受,并在图像中建立起新的实践方法。
王偲丞(1992)出生于武汉,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先后工作、居住于武汉,纽约和上海。艺术实践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和新媒体等。其是实验艺术团体ACE Lab的创始人。在王偲丞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诗意化表达来表现他对生命捉摸不定的流动的体验和理解,和其对于环境问题的忧虑。利用艺术作品讨论故土与他乡之间的私人,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试图展示他所处的动态变化的社会如何塑造他自己。
许嘉维 Limkaye(1999)出生于香港,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意笔⼈物画研究⼯作室,工作生活于杭州、香港。绘画创作前期经常大量搜集来自二手拍卖网站、古董商店的器皿和照片,通过整理和重组找寻象征界的物质性。创作手法多采用水墨材料创作,宣纸湿裱于木板。作品先后于日本代官山Hillside Forum、上海ART021、当代东京x银座茑屋等地展出。
姚逍遥(1996),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本科毕业,康奈尔大学油画版画硕士。姚逍遥的作品涉及油画和版画,追求一种基于他个人经验的讲故事的方法。它们是亲密空间的图像:浴室的一个昏暗的角落,沙漠中的一条通道,生机的花园或者男厕所里的一个体重秤。这些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时刻,有通过的地方,有维护的地方,而不是目的地。油画是蚀刻版画世界的延伸。它们是对图像的正式和非正式方面的探索,如透视、反射、戏剧性等等。虽然制作蚀刻画的过程是他拥抱日常场景的冥想,但当到达目的地的欲望开始悄悄出现时,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些画超越了图像的模糊性、空洞性和象征意义,成为满足的短暂时刻。
郑恺伽(1994)出生于南京,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画专业。2017年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绘画系,获得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 Degree);2019年,取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专业硕士学位 (Distinction)。
张凌瑞(1994)出生于安徽合肥,分别于2017年与202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得学士、硕士学位,于2022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张凌瑞近来的艺术实践主要运用指涉绘画自身的绘画及图式语言,所描绘的对象大多经过了具体身份特征的自我消解与掩饰,以及外在形态与视角错构之间的博弈。他通过对对象的重塑,使混沌的视线在二维与三维的间隙中得以安放。他试图使绘画在图像与物质间的边界游离,在作品与观者之间隔开一段是非难辨却又近乎合理的心理距离。
赵彤宇(1993)出生于湖北,现居上海,芝加哥艺术学院BFA纯艺术系学士。彤宇是一个基于直觉和个人经验的艺术家,她迷恋材料/物体的使用痕迹,个体经历,日常劳动和生活行为。通过绘画、缝纫、拼接等不同方式,融合手工工艺、diy、日用品等,试图激发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瞬间,观察它们的怪异之处。
近期展览
2021 个展:隐秘地生活,Afternoon Projects 画廊,温哥华,加拿大;2023 东方奂镜——肆重幕,当代艺术展,虹美术馆,苏州,中国;2022 在阳光房里,BA 艺术中心 & J Gallery,上海,中国;2 号实验室:联合办公室,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国;花,黑石 M+,上海,中国。
陈鋆尧(1995),独⽴策展⼈,上海交通⼤学⽂化创意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出⽣于⼭东淄博,⽬前⼯作、⽣活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数字媒体系,2020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硕⼠学位。他的策展实践和研究关注于城市化语境下的空间政治、数字媒体的公共性和公共环境中的⼈⽂景观。
曾获得国际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收藏委员会(CIMAM)年度学术会议资助(2022),策展⽅案⼊围2022年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其论⽂和研究项⽬《产业转型与策展思路介⼊下的城市再⽣——以深圳⼤芬村为例(Urban Regeneration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uratorial Ideas, A Case Study of Dafen Village, Shenzhen)》⼊选全球⽂化创意产业与发展国际会议(2021)并发表于跨学科期刊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Reports。与多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当代艺术画廊合作,并为多家媒体和艺术家撰写评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