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人民日报关注的“牛司令”是咱华理人

“田间地头,也能成为创业沃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5届校友吴国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校园里的学习生活不仅使他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大四时与朋友的创业经历更为他的返乡创业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的吴国邦顺利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担任投资经理一职。从普通的侗家青年到年薪30余万的都市白领,吴国邦的经历称得上励志,但是这个已然功成名就的青年在2018年底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通过养牛创业!从大城市回到边远山村,吴国邦放弃高薪工作,当起了村里的“牛司令”。

一路走来,吴国邦挥洒勤奋的汗水,不忘学院“国情、实证、介入”的学术宗旨,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反哺家乡,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路


《人民日报》报道版面



今天

让我们走近这位“牛倌”校友

倾听他的故事


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吴国邦的选择一度令家人不解。2014年,吴国邦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4年之后,事业风生水起的他辞职返乡,当起农民

说心里话,走这一步和先前的设想确实不太一样。毕竟上大学时直接选上海,就是向往大城市。那时家乡缺乏产业,致富门路不多,吸引力不太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镇传洞村,吴国邦一家过去的生活并不宽裕。2010年考上大学后,吴国邦靠着勤工俭学,自己解决学费之外还能给家里寄钱。“4年下来有五六万元。”吴国邦说。

这笔钱,父母没有买吃买穿,反而盖起牛棚养黄牛。父母的努力,深深影响着在外打拼的吴国邦。家乡的发展,也改变着吴国邦的想法。一番调研后,吴国邦发现家乡的产业条件不错:“这里有天然牧场,又有养牛传统,可以做番‘牛’文章。”



选址、搭棚、买料、种草……说干就干,在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下,吴国邦投入200万元,建起6个牛舍,买来100多头黄牛,靠近草场的放养,运输便利的圈养,创业起了步。

原以为在父母影响下养牛技术不在话下,结果却相反。

“最严重的一次,牛群感染疾病,没出1个月损失20多头,10多万元打了水漂。”意识到问题严重,吴国邦从县里请来专家。“养牛是技术活,养多养少、放养圈养、规范散乱根本不是一回事,没技术支撑,产业很难走远。”吴国邦说。

此后一年,吴国邦奔赴毕节、安顺,还到过云南,咨询学习养牛相关的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理等专业知识。2021年,养牛场净利润超过30万元。

100头,200头,300头……随着养牛事业越做越大,2022年,吴国邦成立黎平县孺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草养牛。有别于以往的养殖模式,吴国邦引入现代经营理念,鼓励农户代养,出栏时先扣除每头成本,再按利润分红。“利润不到2000元,农户跟合作社平分;2000元到4000元之间的,农户分60%;超过4000元的,农户分70%。说白了,养得越好,挣得越多。”

为确保养殖质量,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提供草种,统一开展技术指导。2022年底,合作社存栏牛增至360头,产值超过700万元,就近解决48名村民就业,惠及180余名农户。

前不久,吴国邦的凤凰山养殖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完工,预计养殖肉牛500头。“自己单干就像一点星火,带着大家一起养,才能呈现燎原之势。”


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投身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吴国邦坦言自己一度存在本领恐慌,现在已经慢慢适应,重新找准了人生的定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上的习惯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但事业上的变化确实要做足规划。好在有政策的帮扶和家人的支持,相信一定能不断壮大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吴国邦说。

如今,吴国邦渐渐有了“追随者”。返乡回来参与养牛的,有退伍军人,也有大学生。吴国邦琢磨着,选好品种、做好品质、树好品牌,把“黎平牛”的名气打出去。“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返乡创业大有可为。”吴国邦说。





聆听乡村振兴的脉动新声

在祖国大地上思与行

谱写新时代青年的

满腔热血与脚踏实地

华理人,好样的!


END



信息来源 | 社会学院、部分来源于《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

 

华东理工大学“博新计划”启动!诚邀优秀青年才俊加入

查阅

 

速收!华理本科招生线上咨询方式都在这里

查阅

 

华理举行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启动会暨青年论坛

查阅

投稿邮箱:newmedia@ecust.edu.cn


分享、在看、点赞

据说一键三连的姿势很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