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再捧技术发明特等奖!9项目获奖→
5月26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2年度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
共有7个项目获奖
其中特等奖1项
一等奖1项
二等奖4项
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此外,还有2项参与项目获奖
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院士领衔的项目“载生长因子(rhBMP-2)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创制及临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特等奖;魏东芝教授领衔的项目“新型农药精草铵膦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及其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外籍院士伊塔马尔·维尔纳教授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
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项目分别是:庄启昕教授领衔的项目“耐高温聚合物基电介质材料的结构构筑及性能调控”;栾伟玲教授领衔的项目“光/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设计关键科学问题”;花建丽教授领衔的项目“人工光合作用中基于共轭分子的高性能有机光敏材料”;姜庆超教授领衔的项目“数据驱动的复杂流程工业过程状态监测与性能评估”。
另外,李玉林副教授参与的项目“膝关节功能障碍修复重建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沈晓波副教授参与的项目“气相爆轰波动力学规律表征与理论”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
技术发明特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
载生长因子(rhBMP-2)
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创制及临床应用
项目介绍
该项目以华东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由华理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由刘昌胜院士领衔,主要完成人包括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袁媛教授、王靖教授、钱江潮教授、陈芳萍教授、何宏燕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键教授、陈统一教授,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曾建成教授,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岳述荣、曹雪华等。
该项目组研发的相关产品目前已在全国8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30万例,显著降低了病患的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及相关产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骨是人体重要的组织,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骨损伤患者数量巨大,而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缺乏有效的骨修复产品,大量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致残率高,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骨修复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对于骨愈合起了主要作用。通过“材料+活性因子”的策略构建活性骨修复材料,目前最有可能在临床取得突破。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已被证明对骨形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但其来源却比较困难,要从动物骨组织中直接提取,不仅含量低、纯度低、提取工艺复杂,而且存在动物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而使用国外的基因工程重组技术,也因为成本高、产量低而存在着大规模生产方面的困难。此外,体内环境复杂,生长因子也容易失活。于是,为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不得不加大使用量,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也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该项目组潜心于高活性骨修复材料的研制,历经20余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优异的临床效果。
据刘昌胜院士介绍,该项研究打破了国外在高端骨修复材料上的技术垄断,针对国外技术路线产量低、成本高等问题,创新生物制造方法,设计了原核表达系统,发明了高活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规模化生物制造新方法,制备出高纯度、高活性的rhBMP-2,并实现量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骨诱导活性达到国外产品最好水平,并实现量产,填补了规模化生物制造骨生长因子的技术空白。
为更好地发挥活性因子的效果,该项目研究模拟人体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国际首创出高活性rhBMP-2/类骨磷灰石多级结构骨修复体及其制备技术。该项技术生物相容性好,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批国内第一张此类产品注册证,产品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五分之一左右,显著提升了我国骨修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此为基础,项目组发展了基于该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多种临床治疗新方法,能够解决多类型骨修复难题,临床治疗有效率大于90%,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可使难愈合骨损伤成为可愈合,缩短愈合周期,减少骨不连发生;发展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新技术,推动椎体微创新技术发展;利用材料的特定功能,实现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保髋的变革性治疗,为该骨科顽症提供治疗新策略;国际率先将含BMP-2材料拓展应用于口腔颌面领域,提升了临床治疗水平等。
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
新型农药精草铵膦
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介绍
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鲁华所魏东芝教授团队与浙江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魏东芝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王华磊副教授、张舰副教授、刘清海博士等3人为主要完成人。
“新型农药精草铵膦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瞄准全球第二大除草剂消旋体草铵膦的升级产品-精草铵膦(L-草铵膦),创新了酶理性发掘及人工定制新方法;开创了大规模、低成本、无抗生素添加的生物催化剂大规模生产成功案例;创建了纯水系统(无缓冲液、无溶剂等)生物催化反应技术。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极具成本优势的第一条5000吨/年L-草铵膦原药绿色生物制造生产线。该项目在生产用地、设备投资及废水处理等方面都体现了技术的颠覆性,是推动“双碳”目标达成的成功案例。由8位院士和7位业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高度评价该项目:生物制造生产农药品种的成功范例,大规模生物法制造精草铵膦属国际首创。
该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农药登记证书2件,生产许可证1件,中国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证书1件,制定产品标准1项,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注册并陆续获得越南等国家精草铵膦原药和制剂登记证书。
该项目成果在浙江上虞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产业化,使其一举成为全球首个精草铵膦生物法生产企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在农药品质升级、“减施增效、减量控害” 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对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
信息来源 | 科研院、材料学院、生工学院
推荐阅读
今年下半年!这件事与每个华理人息息相关!
国内首个高分子材料基因平台在华理诞生
Science刊发!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与朱为宏教授团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投稿邮箱:newmedia@ecust.edu.cn
分享、在看、点赞
据说一键三连的姿势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