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

赵琳 播音中国 2024-01-03

赵琳老师朗诵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好声音对人的作用,就像婴儿哭泣时听到母亲的声音会安静下来。“闻声识人”,似乎是一种本能,且人们对于“耳福”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自媒体、短视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为什么有的人说话一开口,声音便能左右他人的情绪?


为什么有些歌手“唱得比说得好”——唱歌好听,说话却不好听?


说话的声音需要专门训练吗?


为什么邀请来做讲座的专家明明很有思想、很有分量,但听众一开始伸长脖子听,没多久就渐渐松懈下来,求知的眼神也渐渐失去光彩?


如果说人类的思想具有能量,那么传递思想的声音,究竟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既平常,又复杂,研究手段越先进,似乎越不能确定已经完全理解了它——声音,难道只是空气分子在有节奏地进行物理传播吗?


如果声音是天生的,后天还可以改变吗?


微信语音、视频聊天、线上听书、TED演讲、商业演出、年会朗诵……随着声音在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我们对声音美化的诉求也越来越多,而这些诉求该如何满足?


网络上,声音课程鱼龙混杂,如何进行科学训练获得成效而不致走偏?


声音美感的传递很奇妙,人对优美动听的声音有着天然的好感。而“男声女气,女声嗲气”的审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从古希腊人推崇的音乐艺术教育,到中国三皇五帝留下的先王之乐、《尚书·尧典》中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周代“制礼作乐”治国教民……无论中外,其目的都在于将人“美化”和“培养人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尚且如此,说话的声音又何尝不是呢?


“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目前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将近6000种语言,而据联合国预计,100年后,有二分之一的语言将彻底消失,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使用这些语言的族群的历史文化也将得不到延续。浩瀚宇宙的上空,近6000种不同语言发出的声音,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另一种仪式。


每一种语言从产生到消失,要经历多少年,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当一种语言消失,声音符号不再留存于世时,这种语言可能会带走整个族群的思想。


“形貌莫外乎声音”,声音是你递出的一张名片,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认识你。犹如沙哑暗沉的声音给人以年老无力之感,清脆明快的声音给人以活泼的青春气息,声音就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声音的高识别度,意味着别人一听到你的声音,就知道是你。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最初感知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视觉感知、声音感知和内容感知。其中,视觉感知占55%,声音感知占38%,内容感知仅占7%。这意味着,当你说话时,声音这张名片可以成倍数地提升或拉低你的形象。声音的修养,随时随地将人从粗野而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到美好的境界。


声音,不只是声波的物理现象,不只是来自我们的喉咙,它来自心灵的仪态,是一种听得到的仪态。


生活中,在公共场合,比如餐厅、电梯里、机场候机室、地铁上,当你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时,你的音量正“说”出了你的修养。


保罗·福塞尔在小说《格调》里有一段关于两个家庭的生活的描述:蓝先生夫妇常冲着彼此大喊大叫,声音传遍所有房间,而白先生一家总是控制着自己的音量,有时小到互相听不见。两家人音量大小的不同,区分了他们素养之间的差异。



声音所承载着的,不仅是一个个词汇,而且是一种“听得到的仪态”。


决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是他看到的东西,也是他听见的声音。婆娑世界,耳根最利。人类五种感官活动构成了一个美学的世界。


我们人生的第一堂声音美学课,是母亲给上的。胎动之时,每天听母亲的声音,是温柔之乡,是安抚之美,是对母亲美好仪态的第一印象。母亲说:“你已经学会阅读了。”孩子说:“可是,我还是喜欢听你读。”这是一段电影里的台词,说明人对于说话声音的感受与生俱来。


长大后,我们进入知识课堂“听”课。


老师的声音,宽严相济,这种美好的声音,是一种“听得到的仪态”,安静之美、激励之态,让我们在课堂汲取知识,如沐春风。


声音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大自然里,蜜蜂、蚂蚁等昆虫不能用声音“说话”,而是用气味“说话”,即便是智力水平较高的猴子,也发不出清晰的语音。科学家曾试图与猴子对话,但猴子的发音器官并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中,声音的交流也是如此。


你一进家门,心爱的宠物猫在叫,你能看见它表情不愉快,如果你问它:“宝贝为什么看上去如此不开心?快告诉我原因好吗?”你特别想让它告诉你原因,告诉你刚才发生了什么。但它只能发出叫声,表达“要什么”,不能表达“为什么”。人类的脑和身体与其他许多动物都很相似,但在说话和思考这两种能力上,却是独一无二的。


人类从遥远的古希腊广场演讲到如今的公众讲话、会议座谈、宴会致辞、舞台朗诵……“言为心声”,人之性,动于心而形于声,我们发出的声音传达了我们内心的意念,以应身外之物。声音不只是物理上的传播,也是美学意义上的表达与呈现。


科学训练可以改善声音吗?


很多人认为“声音是天生的,怎么可能改变呢”,其实不然。


撒切尔夫人天生一副细高的小嗓,她和她的竞选团队都认为这样尖厉、脆生生的高音,听着无力,让人不安,代表不了大英帝国的形象,于是请专业人士教如何发出理想的声音,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声音。通过改变之前养成的发声习惯,学会用中低声区说话,增强胸腔共鸣,把握好节奏,保持口齿清晰,竞选之前加紧训练,“铁娘子”终于如愿以偿,以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所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说话的声音是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的。


每个人的膈肌(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肌,也称横膈膜)、喉部、口腔等发声器官构造不同,厚薄不一,虽不可随便改变,但是还存在大量可调节之处:膈肌弹发的力度、呼吸时气息的强弱、胸腔共鸣的大小、喉部的松紧度与高低位置、口腔共鸣的缩放控制程度、鼻腔共鸣的闭合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发声器官进行调节,便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声音。


发声器官要轻松协调、相互配合得好,必须经过严格单调的训练,就像乐师、打字员、外科手术医生都必须练习眼睛与手臂、腕关节、臂膀肌肉的灵活配合一样。而平时懒于动指的乐师演奏的美感会降低,疏于指法的打字员可能会失业,不重视手眼协调训练的外科医生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


而发声协调意识、发声协调能力、发声方法也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训练得到提升和改善,从而获得不一样的美好的声音效果。


我们说话声音带来的美感和音乐的美感一样重要。说话发音准确、清晰、生动、动听,甚至比乐器弹奏还要复杂。


说话时,动听的声音来自膈肌、胸腔、喉部、声带、口腔里的牙、舌、唇、腭精密地配合后发出的和谐之音。掌握科学发声方法,人人皆可为“乐师”。但是,发声器官的调节方法,与唱歌发声方法又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歌手“唱得比说得好”——唱歌好听,说话却不一定好听。


的确,你和朋友去K歌,会发现有的人唱歌的声音和说话的声音不一样。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和从微信语音里听到的,感觉也不一样。为什么?


我们简明扼要地做一个揭秘。事实上,唱歌发声的区间要比说话发声区间起伏更大,而说话时的高音几乎不能形成头腔共鸣,只有中低音区间听起来才是自然舒适的。而且不同媒介传导出的声音不尽相同,平时自己说话的声音,是自己外耳经耳膜到中耳,再引起内耳膜振动传导而接收到的。也就是说,这种声音是在身体中与空气中传播的混合音。而从微信里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不同的手机设备传播的,也就是通过器械过滤再次传播的声音。就像有的人在生活中很好看,用没有“美颜”效果的照相机或者录像机拍照,有的“上相”,有的却“不上相”,通过器械过滤之后和本人有差异。道理是一样的。声音是否“入”话筒,听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仅仅是平时说话,尤其是在话筒前说话,好听的声音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


声音是你的一张名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加以后天改造,通过科学的方法练习,管理好自己的声音,可以让我们的声音更动听。对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的职场人而言,掌握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尤为重要。


《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这本书传授日常生活中声音的自我管理之道。针对很多人遇到的音色不好听、口音重、说话久了嗓子累等声音困扰,逐个详细解析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给出纠正的方法。



根据解构主义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理论,这本书聚焦声音的交际和审美两大功能:一方面,从交际功能出发,分析在职场演讲、商务宴会、家庭生活等场景中,如何运用声音展现自己的形象,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从审美功能出发,探讨舞台朗诵、朗读等声音应用技巧,加强对声音的感受力,用声音传递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书中配有发音的示范视频和插图,练习时能有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插图


配套赠送别册《每天5分钟:练声小胶囊》,针对各种声音“顽疾”,从气息、口腔、共鸣、咬字、声音弹性5个方面重点击破,每天5分钟,老师陪你练声,7天一个“疗程”,帮助打好基本功。



书中尽量避免专业术语,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很快进入,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实际训练,得到提升。全球化传播中,汉语、英语双语群体发声率最高,所以书中也加入了声音修养的跨文化梳理与比较,是关于声音在生活与工作场景中的全球化观察与应用建议。


这是一本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声音秘籍”,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声音问题,通过有效练习得到改善的科学练声指南,也是一份让你提升自己的声音气质,打造个人魅力的声音形象塑造清单,同时还是一堂开启声音觉悟、提升声音修养的声音美学课。


读过本书后,相信你能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说话的声音,提升我们的日常生活品质。


如果这本书能帮助到你,就完成了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康辉、鲁健推荐



本文获授权摘选自《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作者:赵琳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文章转载、专业咨询、招聘发布、投稿(有偿)、加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nbyz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