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超:用创新思维让出镜报道与众不同

张超 播音中国 2024-01-03


提到出镜报道,你的印象是什么呢?或许是:记者站在镜头前说话。然后呢?还是记者站在镜头前说话。这种出镜方式被称为“一寸照片式”出镜:画面的主体是记者,而不是事件;记者的作用是说话,而非全息的传播媒介。这种出镜还容易误导初学者,给人以“出镜记者=主持人”的感觉。当然,更大的误导在于,它会让初学者认为,记者出镜就应该这样,固化了记者的思维方式。

张泉灵说:现场永远比你的脸更有魅力。出镜记者不是出镜报道的主角,而是嵌入报道的信息载体,也是将现场信息由抽象变具象、由凌乱变有序、由复杂变简单的“加工者”。

给各位出一道题。假如你要做一个大巴车起火乘客如何利用车上的逃生出口逃生的新闻,你如何出镜呢?这种静态的出镜报道,出镜记者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如果逃生出口很多,会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出镜。如果要全部介绍呢?记者从车前走到车后,从车外走到车内一一介绍。可是观众会耐心看下去吗?除非这些逃生出口太特别了,否则早换台了。我们来看看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是如何出镜的?

资料来源:台湾中天电视台


只用13秒钟,记者就把这辆大巴车上的逃生出口直观通俗地说清楚了。这个出镜是不是既“好看”,又实用呢?

上文的案例是从视觉上创新的,如何从听觉上创新?假如你要做一条社区停电的新闻,你会如何出镜呢?估计什么地方“暗”,你就会在什么地方出镜。“暗”是从视觉上呈现、证明停电的一种视觉语言。如果是白天呢?那就试试灯亮不亮。可这些你能想到的东西,在观众看来不仅“无趣”,也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奔跑吧!能量》中,欧阳夏丹在出镜时用音响和自己的有声语言介绍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停电的场景。

中央电视台2015年10月6日播出


停电不再是通过电灯、电扇不运转来说明,而是通过一条繁华街道上轰鸣的发电机运转声来体现。这种新颖的细节需要记者在现场敏锐捕捉,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出镜是需要创新的。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观众天天看新闻,需要新鲜的“刺激”。创新思维来自于从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信息接收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凸显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出镜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020)是一本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探讨出镜报道基础理论和业务实践的教材,搜集、整理、总结了许多国内外创新出镜案例,让你从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产出更多的创新报道。这本教材的案例取自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韩国放送公社(KBS)等媒体。教材不仅用案例说话,也将这些案例进行理论提升,总结出“陌生化”等创新出镜策略,还有无人机出镜、主观镜头出镜、特效出镜……一大波创新出镜案例等待你去阅读。

《出镜报道》自2017年出版以来,印刷3次,成为众多高校的指定教材,并于2020年3月出版了第2版,撰写了移动直播出镜报道等新内容,更新了案例,增加了二维码,让教材与实践同步,也让教材更互动。


看一看学界和业界专家的评价,你就了解本书的特色了。

钟新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系博士生导师钟新教授:张超的《出镜报道》不仅较为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出镜报道相关问题,其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视野给电视新闻实务研究和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作为专著和教材的结合体,《出镜报道》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书中诸多章节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从更宽广的视野中深刻理解出镜报道中的问题。《出镜报道》是出镜记者身边的必备手册,是学生系统学习出镜报道的新颖教材,是出镜报道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高贵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高贵武教授:《出镜报道》深化了国内出镜报道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出镜记者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和对前沿实践的深入洞察让内容为之一新,是一本有理论意识、问题意识、对策意识的优秀新闻业务教材。

周怡教授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周怡教授:《出镜报道》的学术价值在于将”出镜报道”这一新闻样式做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技术总结。丰富而新颖的案例分析是该书的显著特征,或者说,案例自身就具备独创性。由于视听新媒体的普及与传媒科技的进步,出镜报道的手段也在更新,该书第二版正是对此的相应修订,是新闻学的好教材,也是新闻记者的好读本。

王端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主播王端端:融媒体时代来临,出镜报道几乎成为每一位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新媒体的兴起又对传统电视记者出镜的观察力、叙事力、表现力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新要求,是摆在所有电视记者面前的问题。张超老师所著的《出镜报道》很好地回答了记者的困惑。对刚刚入职的电视记者来说,这是一本可以打好基础的教材:只要领会书中的要点,努力去实践,即可成为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而对于入职多年的老记者,该书也会带来很多启发。书中不仅有创新思路,还有不同类型具体、鲜活的案例,为资深记者和新闻学者研究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报道方式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每当我遇到了新来的播音员和记者,这本书都是我大力推荐的书籍之一。

刘骁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美国首席记者刘骁骞:《出镜报道》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以实际报道案例为解析对象的新闻学教材。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想:如果能在刚入行的时候得到这么一本书,在如何出镜这个问题上我一定能更加得心应手,少走一些弯路。即使是对于有一些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本记者出镜“工具书”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像一个“工具箱”,在哪个场合使用哪种“工具”一目了然,同时又不止停留在案例的积累上,你会有所启发,用已有的“工具”结合自己的条件打造出新的“产品”。

周昕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制片人周昕:自从读了《出镜报道》,我身边的记者在做出镜报道时都多了一份使命感——这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学问。作者既有一线出镜记者的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细致的理论功底,他把出镜报道真正当成了一门学问在耕耘。

刘建萍


长江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师刘建萍:我觉得这本教材实用性很强、内容扎实,用跨学科的思维解读出镜报道是一大亮点。教材案例丰富,有视频二维码,也给授课教师提供了方便。张超老师曾是一线的出镜记者,丰富的出镜经历加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使这本书实践与理论并重,我觉得是目前高校《出镜报道》这门课的首选教材。

刘敬华

江苏如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刘敬华:在基层新闻报道中,我们一直要求记者要做好出镜报道,到现场用细节和过程讲好故事。张超教授的《出镜报道》为这些实践问题提供了极具指导性的解决方案,是业务学习和创新的得力助手。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出镜报道》第二版

作者张超: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书配套公众号:出镜记者与出镜报道

留言点赞前五名读者(5月14日18点截止),每人将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赠送的《出镜报道》(第二版)和《节目主持人教程》(第二版)各一本。


作者:张超 ©️播音中国版权所有(图片除外)转载请授权 

文章转载、专业咨询、招聘发布、投稿(有偿)、加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nbyz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