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回药方的民族语言特征

2016-03-10 编辑雨儿 丝绸之路波斯语

一、回回医药传入中国的历史

 

回族的医药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可入药的一些植物中,很多是加上胡字的,如胡桃、胡瓜、胡蒜、胡葱(元代叫回回葱)、胡麻、胡荠等都是从西域各国传入中国的。还有石榴、番红花、茉莉、指甲花、没食子、阿勃参、胡芦巴、满那、瓦尔枝细模、柯米、符米等,也都是从西域回回传入中国的。


回回豆又叫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鹰嘴豆、鸡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原产地西域中亚,回回先祖在元朝从西域带到中国。是一种药物植物。

“孜然”语意“波斯茴香”,来自波斯语زیره。原产地伊朗、中亚地区,是元朝东迁回回人从西域带到中国。孜然主要用于调味、提取香料等,是烧、烤食品必用的上等佐料,口感风味极为独特,富有油性,气味芳香而浓烈。

《本草纲目》记载:萨法郎(番红花)出西域回回地面,元时以入食馔用。气味 50 30413 50 15263 0 0 1090 0 0:00:27 0:00:14 0:00:13 2796 50 30413 50 15263 0 0 1017 0 0:00:29 0:00:15 0:00:14 2895 50 30413 50 15263 0 0 986 0 0:00:30 0:00:15 0:00:15 3633 50 30413 50 15263 0 0 926 0 0:00:32 0:00:16 0:00:16 3164 50 30413 50 15263 0 0 873 0 0:00:34 0:00:17 0:00:17 3137甘平,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


关于这方面记载见一些中国医药书,如《征类本草》、《本草衍义》、《日用本草》、《本草全编》、《本草纲目》等书中。陈垣氏说:“回回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回民多精通医术,有很多是专门来中国行医的。行医而见于记载者,五代时有李珣、李玹,元末明初有丁鹤年,均“深通导引方药之说”。李珣的《海药草木》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陈垣氏称东师图书馆善本室有《回回药方》三十六卷,钱大昕《补元史·芸文志》中,有《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见《元西域人华化考》下卷。


 元朝在太医院下设有三个回回医药机构,一个是广惠司,另两个分别是大都回回药物院和上都回回药物院。在这些机构里工作的回回达数百人之所。《元史·百官志》中记:“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合剂”,“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秩以五品,掌回回药事”。明清两代亦皆有回回太医院。元氏问世的《回回药方》现尚残存四卷,于北京图书馆中。这部医书在历史上,对于丰富中国医药学,保障人民的身体 健康,促进中外医学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1989年全国医界著名学者召开《回回药方》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这部医书在医学界的价值。


二、《回回药方》的民族语言特征


《回回药方》的抄本于明代前期的洪武年间出现。《回回药方》的内容可能与从前元大都运抵南京的西域书有关。另一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朱元璋在位年间及明成祖永乐年间,大明王朝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是良好的。其间,两国在图书方面亦应有所交流。因此,现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珍藏的明代红格抄本《回回药方》,最有可能是在此后,由当时的回回医生在此文献的背景下,编写而成的。


《回回药方》原书本为三十六卷。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其卷册大多亡佚。现今仅余残本四卷,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残本共有486面,由汉文表述,约20万言。其中附有回回文书写的药物名、人物名、方剂名。这四卷乃全书的目录卷之下、卷之十二、卷之三十、卷之三十四。


我们根据方剂名称中保存着大量的阿拉伯语专用的冠词之汉语音译,如“答洼儿里苦而苦迷”(Dawa u li Kurkmi)中的“里”(li—)即可断定,《回回药方》的内容多有译自阿拉伯文古医学的,或者讲,其原本是阿拉伯文的。此情形反映了《回回药方》所具有的阿拉伯文特征。与阿拉伯语不同的是,波斯语则力求阿拉伯语名词的冠词去掉。《回回药方》录有大量手写的阿拉伯字母拼写的药名,并且均不带冠词。这一现象表明,此手写者乃波斯人,或者说,此人是按波斯人的语言习惯写词的。这表明,《回回药方》具有波斯人的语言特征。


《回回药方》作者又于阿拉伯语词之外写出了不少波斯语词,比如,籽tokhm、叶barg、水ab、泥gel、圆的gerd等纯粹的波斯语词就多次出现。《回回药方》中的阿拉伯字母也按波斯语词读音规则发音的,比如,阿拉伯文字母 Q ,在波斯语中则读成Gh。因此,《回回药方》(卷之三十目录)则将“药丸”(Qurs)按波斯语读法读成“胡而西”( Ghurs)。“苦艾”一词,《回回药方》有时按阿拉伯语读法写成“改松”(卷之十二),有时又按波斯语读音规则写成“海速木”(卷之三十目录)。再比如,波斯语将阿拉伯文字母D读作Z,因此,原本在阿拉伯语中读作Zamad(译为膏药、糊剂)一词,《回回药方》的作者是将它读作Zamad的,因而,此词在《回回药方》中被音译成“咱麻的”(见卷之三十目录)。从这个音译变化可以断定,《回回药方》具有波斯语言特征。


另外,波斯语的一个独具的读音规则,叫“耶扎菲”,义务为”附加的“。按此规则,如果被修饰词是以长元音结尾的,那么,当它与其后面的修饰词连接时,则须在其词尾增加一个音节“亦”(ye),即在说话或朗读时,多读一个“亦”(ye)。比如,“楼房”(bana)同“高”(boland)组成“高楼”一词时,则要读作“bana-ye-boland”。当然,其中的“亦”(ye) 是附加的。《元史》卷四十八的《天文志》第一“西域仪象”记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札马鲁丁造的“西域仪象”,即天文仪器。其中有“苦来亦撒麻”,“苦来亦阿”。这是中国元代汉文文献中保留的波斯语“耶扎菲”法的例证。《回回药方》卷之三十目录“杂证门”记有“福禄你牙亦鲁迷方”“福禄你牙亦法而西方”等处方名。其中的“福禄你牙”为方剂名,译为“拂林的”;其中“鲁迷”为“罗马的”之意;其中的“法而西”为“波斯的”之意。那么,其中的“亦”字无任何含义。它是由于波斯语朗读出现的“耶扎菲”法而增加的读音。《回回药方》的加上语言特征是波斯的,这表明其作者是波斯人或说波斯语的民族。


三、《本草纲目》卷十一附录诸石27种。其中记有朵梯牙。其条目曰:


时珍曰:周宪王《普济方·眼科》去翳水飞朵梯牙,火椴大海螺、碗糖霜为末,日点。又方,用可铁剂、阿飞勇一线,李子树胶四钱,白雪粉八钱为末,鸡子白调作锭。每以乳女儿汁磨点之。又方,安咱芦出回回地面,黑丁香,即蜡粪,海螵蛸各为末,日点。所谓朵梯牙,碗糖霜,安咱芦,可铁剂,阿飞勇,皆不知何物也。附录于此以俟考。


文中提到的周宪王,据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可知,即周宪王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普济方》为朱橚、腾硕、刘醇等人同编,共168卷,刊于15世纪初,是部大型医方书。如今原书仅存残本。。清初,在编撰《四库全书》时将它改编为426卷。解放后,于1959年刊出排印本。《本草纲目》中保留的《普济方》的如上内容,应是明初永乐年间原本的内容。


现将引文中的胡药的几个音译名解释一下。


1、朵梯牙:为波斯语的音译。商务印书馆《波斯语汉语词典》(650页)解为(1)“天然氧化锌(取自熔炉烟道),锌白;(2)洗眼剂,一种眼药软膏。商务印书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147页)解为:锌白,天然氧化锌;皓矾,天然硫酸锌(阿拉伯人用作眼药)Zinc culfate。这两部词典对朵梯牙的第二种解释,均与治眼疾有关,这与《普济方·眼科》之用相吻合。因此说,《普济方》《本草纲目》所用的朵梯牙应是锆矾。即天然硫酸锌。


2、安咱芦出回回地面:波斯语音译,译为”橡胶、树脂、骨胶“(《波斯语汉语词典》176页)


3、可铁剌:波斯语音译,译为“黄耆胶(制药、印染、造纸等用),藤黄( 《波斯语汉语词典》1855页)。


4、阿飞勇:波斯语音译,译为“鸦片”。其另一音译作:阿芙蓉。鸦片是罂栗的凝脂。


5、李子树胶:即《回回药方》卷之十二的李子胶。它在《回回药方》里多被写作“三额”“三额阿剌必”“三亦即李子树上的胶”。都是波斯语音译。


6、碗糖霜:同伊本·西那《医典》对照可知,即为砂糖。


上述的6种本草,乃是回回地面上产的本草。从而可知,《本草纲目》“朵梯牙”里的那三个医方,必是回回人传入中国的伊斯兰医方。回回是指操波斯语的中亚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元史》、明《本草纲目》、《中国回族科学技术史》、《沈阳地方回族史》等,文章由平台编辑整理和创写,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