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复孝道丨四海国学夏令营姚中秋讲座
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复孝道
——听姚中秋先生《孝经大义》讲座有感
文丨辅仁君
7月23日,四海孔子书院儒师院儒学教育专修班有幸请来了山东高等儒学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教授莅临讲学。姚教授本次的讲学主题是早之前定下的《孝经》。
说起孝道,中国人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很多人对《孝经》实际上知之甚少。随着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式微,国人思维模式与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对中国孝道文化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反对者以现代文明的发扬着自居,认为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支持者中有的是从最简单的敬养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用取舍的办法对孝文化加以瘦身。
实际上,孝文化在中国并非一个简简单单的敬养父母的问题。当然敬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如果要继续扩充孝道之大义,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原则、《孝经》在中国古代具有宪法性质的意义。
为何会这么说?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都会经常碰到,统治者自居以孝治天下,任用国家公职人员首先要考察的是此人的孝廉品质。可以说,孝道是作为中国的治国安民之本而存在的。《论语》开篇便指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而道生。”
具体到《孝经》,这个问题阐发的更为明确。孔子开宗明义把孝道放在至德要道的位置,是“德之本”,是人文教化之本源,揭示了个体人的生死问题,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乃至于天地之间人类在现实世界身心安顿之问题。
本次讲座,姚教授从中西文化只对比讲起,让中国文化之根本问题更为彰显易于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讲座主要选取了《孝经》之《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等进行阐发。
开宗明义,孝道总纲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第一章,作为整本书的总的纲领,开明宗义告诉了我们孝的本质。孝道,是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用孝道顺天下之民,最终达到“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天下大治的效果。
在这里,姚教授尤其强调了一个“顺”字,明王治理天下,总是顺治天下,而不是逆民之性而乱天下。用什么来顺?就是孝道。也就是说,孝道是符合人性人心的,是顺应人情的,顺治天下,孝道是最根本的。
与此相对,在西方,孝道很少提到。在西方古典文明中,尤其是古希腊雅典斯巴达时代,家庭是一个反动的存在,由家而衍生出的亲情也是一个人发挥个人能力的巨大阻碍。因此,在最初的城邦国家,国王治理臣民,往往施行“共妻共子”,每个人不要有家庭,不要有夫妻之义,不要有父子之情,所生产是子女为国家所有,由政府专门机构抚养成人。目的就是破家,根除人们心中的原始亲亲之本能,以至于在对外战争中不为家庭受累,可以无所顾虑,在国家治理中不为亲情所影响,从而不失偏颇。
但是,东方智慧恰恰与其相反。中国人自古强调亲亲之义乃人之本能,一个孩子与父母关系史生来具有的。人类的一切德行,便是本源于家庭,本源于孝亲。有了最基本的家庭单位,并形成家族,以孝为纽带,国家的教化才可以因此而产生并有条不紊的进行。人人各行其本,孝道彰显,天下才能长治,民心才能久安。
姚教授在强调孝之大义的时候,特别引入了生命哲学之东西方辨析。西方文化中人的来源、人的本性被外在的虚幻的神之力量所定义。人乃至于万事万物由上帝或神所创造,人性是恶的,并因此形成原罪。这在姚教授看来,是逆民心而行,强行地把人心本善的本质所压制和磨灭,并用虚幻的神之力量的施加来完成人的生老病死焦虑之解决。儒家在此问题上,引入孝道来诠释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在现代人看来,是一种迂腐的表现。但是它却揭示了一个哲学上的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人从何处而来?中国孝道认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精母血合而为人。这与西方人为的人是由神所创造截然不同。承认了人是由父母所生,意义非常重大,由此而扩展,人是由祖先所生。而在中国哲学里边,又强调,人由天地所养,因此,中国孝道把简单的父母子女之关系,扩展到人与天地、祖先之关系。人生于天地父母祖宗,人除了要孝敬亲爱亲生父母,同时也要敬天法祖,感念天地大德,追述祖先遗志。
如果简单就孝亲之义来讲,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指出了一个人其实就是另一个父母之身,父母之“遗体”,尽孝道的人如果懂得生命之来源,并敬重之,则不敢毫无原则地让自己的生命受到毁谤、身体受到伤害,因为,身有伤,遗亲忧。
当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仅仅是做到了孝亲的第一步。孝道之终极目标便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对于此条内容,非孝之人往往以西方思维指责中国传统道德之虚伪。事实上,孝道的终极目标,正是揭示了东西方,确切说是中国与其他神教文明的本质区别。中国人由于没有前世后世轮回之说,对虚幻的鬼神之说辟而不言,最终把个体的人纳入当世的人伦体系之中,在对万事万物的体悟中,在出入应对的行动当中,立身行道。在这个过程中,孝道则是立身之本,行孝道,并把这种道发挥到极致,用之于入世治国安民,让自己的生命之光辉在这个过程中点亮。此意义有二。其一是让父母祖先因此而被人永远记住,同时,一个人的大德亦必然被后世所铭记。要么是被子孙后代所记诵,要么是被黎民百姓所世代称道。如此一来,孝道不仅解决了人生问题,也解决了前世与今生问题,生老病死之问题。中国人相信没有来生,而要解决生命终极之安顿,最好的办法就是我的身体重归自然之后,我的美名万古流芳。学习儒家的人一定对此不陌生,我们有那么多的先圣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垂典后世,莫不是大孝大德,齐家治国之典范,最为典型的是孔夫子,堪称永垂不朽。一个人万古美名传,其父母之美德亦必为人所称道,这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在孝之层次上,《孝经》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谓是把孝道作了一个立体化的扩展。从孝亲父母、齐家合族开始,到侍奉君王,为普天之下黎民百姓谋最大值福利。一个人通过孝道所做的一切,最终将让一个生命个体在宇宙中间得到安顿,也即是孝道的最终体现,那就是立身。所以,《孝经》开明宗义两次强调“立身”。这在西方文明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个体存在,是永恒的,只不过是上天入地的问题,而中国则把个体生命与自然、人伦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生生不息之道。所以,《孝经》最后引用《诗经》一句话:“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在告诉每一个人,你要时时刻刻追念祖宗德行,立身行道,传名于后世。
天子正己,刑于四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孝道之大义,还体现在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便不会厌恶和怠慢别人以及别人的父母。这是孝道在社会中的延伸。为什么孝道有如此功能?
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一个词叫“推己及人”,论语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爱自己的母亲,便会想到全天下人都要爱各自的母亲,一个人敬自己的父亲,全天下人也应当是如此。厌恶怠慢别人乃至于别人的父母,必然会反过来引起别人的孝之本能反应,一种对自己道德上的折损同时施加到了父母身上。举最为简单的例子,中国人,一个人侮辱另一个人,最狠的便是辱没别人的父母、祖宗,可谓败坏之极。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敬爱自己的双亲,追念自己的祖先,那就会时时刻刻注意修身立德,不让别人辱没到自己,因为己之身为亲之身,辱没到自己便是辱没到双亲和祖宗,大不孝也。
而作为天子,是天下人的楷模。明王以孝治天下,立孝之本,便是自己能够明正典刑。天子做到了“爱敬尽于事亲”,作为身在高位的人,便会“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
所以,我们看,中国人化民成俗,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德教”之上。百姓皆有善性,作为教化之道,其目的就是要用已经彰显的善性与诱导大众的善性之外发。这种善之诱发,便是“德教加于百姓”,这不是一种强迫式的“逆”民之性以约束天下,而是顺应人心以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人并不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人皆有“明德”,而大学教化之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人心中的“明德”得以彰显,发光,这就是“明明德”。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本来就是有光的,教化的过程,让人性之光照亮自己,照亮世界。而西方文化中过于强调人性本恶,强调原罪,如此一来,这种逆性之教,只能是依靠于外力的救赎。当人心被蒙昧,则依靠神教加以威逼利诱,宗教力量暗淡,则又依靠严刑峻法来抑制其规定的人性之恶的爆发。
很明显,中国的君王,或者明王,首先是掌握至德要道,并立身行道,顺治天下,形于四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则草偃。作为万人仰望的君王,其德行齐备,“爱敬尽于事亲”,天下万民自然守礼向化,正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君王,驾崩之后最高的追谥便是“孝”。为人君,止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天子不下銮舆,而化成天下,垂拱而治。能达到如此境界,必然是首先做到了至孝。
孝敬忠顺,保禄位而守祭祀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孝经》在天子章之下详细介绍了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诸侯。卿大夫、士为国家公务人员,更多的是对其修身立德的要求。在今天也如此,作为国家公职人员需要以身作则,严守各种更为严格的纪律条文。姚教授由于时间问题直接讲述选取《士章第五》。在阐发孝道的同时,也提到了一个至今都让中国人纠结的问题,那就是那女平等问题。
在姚教授看来,中国是自古以来全世界最为尊重女性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基因就已经确立了一个人在宇宙间所守之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皆守其位,则天下安宁。作为一个家庭的男女夫妻,亦是如此。《家人卦》象征家庭,特别注重女人在家中的作用,如果她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将会非常有利。相对地,男子更要依靠自身有利的生理、社会条件守其正道。男女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对手,而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家中之阴阳两面。人皆为天地所生,四时运行养育万民。天地氤氲,万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之别,形成各自在社会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而在《孝经·士章第五》中,便揭示了孝道在家中由于不同对象而所呈现的不同的行为表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可见,作为家庭之主导的角色,是象征男权的父亲。但是双亲在家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相互依存的角色。家中,子女对于母亲表现出的更多是本能的爱;在外,而对于上司,则表现出了更多的来自于父亲的敬。爱敬之情,综合在父亲身上。所以,作为一个士人,在他还没有出士的时候,已经在家里得到了家庭孝道之教育。要爱其母亲以至于天下人,敬其父亲以至于长辈君王,如此,他在社会中便不会傲慢,在单位中便不会随意“犯上作乱”,而是把在家中对母亲的爱带到了同事中间,把在家中对父亲的敬用于领导上司。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章就显示了出来。孝敬父母,则忠顺君王。拿到现在就是,在家敬爱双亲,在单位便守本分。在单位勤勉守本,则工作起来更加顺畅,学习进步的机会也就更多,上升空间也就更大。而在家对父母缺乏爱敬之情,傲慢的人,不仅在社会上被人厌恶,去单位,由于无法做好人际关系,只能常常处于失业状态。在家对双亲不孝敬,在外又失忠顺之道,他怎么能够让自己成长起来呢?所以,《孝经》在最后说:“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一个人因为孝敬父母,而做到“忠顺不失”,最后禄位得以保存,禄位得以保存则家族得以发展,家族得以发展则对父母祖宗之祭祀便不会断绝。可见,作为具有一定社会职责和地位的人,必须时时刻刻行孝,如此,才能不辱没生养自己的父母。
孝者,生生之道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一章,文字很简洁,如果简单看文意,《孝经》用最低标准要求了一般普通百姓的孝行,那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作为黎民百姓,做人谨慎不招致被辱没,辛勤劳动勤俭持家以供养父母,不让父母受冻挨饿,那么,就是做到了普通人该做的孝行了。
当然,在现代社会,能够用如此标准要求普通年轻人,也很高了。一个人,大学毕业,傲慢于人,事业一塌糊涂,居无定所,游历无方,不仅自己身心无法安顿,也给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担心与麻烦。更有甚者,不劳而获,啃老求生,那就别提他有什么孝行了。这样的人,对家庭无感,对社会无感,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缺乏奉献精神。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言,现代大学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代教育的担心。年轻人享乐主义盛行,高消费常常超出自己能力所得。收入不能维持自身生存,更别提回报父母,生养后代了。如此环境,孝道无从谈起,社会道德败坏。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敬养,甚至还把父母当做累赘,让其去奉献社会,敬爱他人,则如天方夜谭。所以,即便是作为普通百姓,孝道标准再低,也要谨小慎微,谨守孝道。不仅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有能力奉养父母,还要生养子女,不让父母之血脉断绝。
在这一章,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义理需要阐发。有八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从天子到士人,皆是立身行道之法则的要求,而只有在这一章,《孝经》把孝之大义提高到了天地的层次。可以说,行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至德要道”乃是来自于天地。天道循环,无始无终,地利无私,滋养万物。天地之大德,生生不息,以养万民万物,作为天地孕育之个体的人,也应当将生生之道——孝道,作为立身之本。如此才不失为顶天立地之大丈夫。
所以,在本章后半部分,我们会看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把孝当做自己做人之本,能把孝道作为始终的立身之道,便可明哲保身,安顿天下。
本次讲座的教材,姚教授所著之《孝经大义》有句话:“孝道不明,则德无以立,而教无以生,天下无以治。今日拨乱反正,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复孝道。”因此,我们学习《孝经》,发扬孝道,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之复兴,而是意在昭示一个时代,那就是中华文明之重生。中华文明的本在孝,由孝而生出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儒家复兴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回到根基上思考人是什么,人的生命要怎么成长。用中国最根本的“至德要道”去开发人性,最终得到一个最自然、最顺畅的社会政治秩序。正如姚教授曾讲到的:“我们今天也要做这个工作,我们首先要返本,也即,回到《孝经》,回到《尚书》,回到《易经》,确认大本;然后,顺着这个大本,生发我们的思想。”
文:辅仁君
(儒师营儒学教育专修班学员合影)
四海孔子书院
读圣贤书丨立君子品丨做有德人
访学、招生、招聘咨询电话
马老师:18612544951
曲老师:18910060352
冯老师:13910709427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
白家疃村四海孔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