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心,亲师生一体,共建书香之家丨夏令营第十四天
家校同心,亲师生一体,
共建书香之家
四海国学夏令营总结篇
2018年7月28日写在前面:
明天,四海国学夏令营就要结束啦,从报道到结营,短短的十五天,若白驹之过隙,很快就要过去了。这十五天,都经历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孩子们会在这十五天有什么变化?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夏令营这最后一天的日记,去体会,去收获。
独立生活的开始
犹记得第一天报到,大部分的小朋友身后都跟着一批家长,通过观察我们大致可以发现,由于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力度和深度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的孩子来到一个新环境越发的兴奋,下车伊始便试着寻找玩伴,巴不得父母早点回家,有的孩子刚走进书院大门,就开始产生排斥,似乎要被严加管教的预感,哭着闹着要离开。还有的孩子下车会帮爸爸妈妈拎包拉箱子,甚至来到宿舍还自己张罗入住时宜,尽量减少父母负担。
夏令营真正能学到的或许不是我掌握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技能,我们开班夏令营的目的亦不在此。我们希望通过这十五天的时间,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希望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遇事不忧不惧,内心越发的强大,并能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总是保持诚敬谦和之态度。我们更希望孩子们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中华人文精神的洗礼,能够真正的从内心得到升华,关心父母,关心周边每一个人乃至于这个社会、国家以及我们的生存环境。
言传身教,榜样就是教育
有很多人反对把孩子的假期强行纳入一些孩子们不喜欢的学习活动,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因为假期被占用而越发的讨厌学习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孩子。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父母一方单向的教育灌输,缺乏对孩子内心的触动。在本次夏令营中,我们也发现,刚刚开始独立生活,有的孩子产生了极强的排斥心理,甚至抱怨父母把他仍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身
教
很多教育机构经常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还想更进一步地阐发,让陪伴变得更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更加反思自己,我们到底给孩子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我们接人待物是否真的是我们教给孩子的那样。常听说一些家长诉苦,作为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还是不听话。是的,听话的孩子令人愉悦,叛逆带来烦恼。可是,我们如果静下心来反求诸己,是否会发现,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所接触的,所听到的并不是教诲之言中的那样。有一个家长说得好,陪伴是否有成效,在于管与不管,如何管。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还是循序善诱式的正己正人呢?我想,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我们能做到的,大概不是事先做好一个框框把孩子放在里边,各种灌输,期待孩子变成框框的形状,我们要做的也许是放低自己的姿态,给他一盏明灯,在明灯的照耀下,他可以不被黑暗所侵蚀,而是被光明所指引。这个明灯,也许就是家长和老师了。
因此,在夏令营,我们坚持老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老师时时刻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陪伴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让生活无处不是教育的场合。我们应该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我们向孔夫子敬礼,在他那里,有着高山仰止一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效法。孩子们效法的对象是什么?在家中,是父母,在学校,是老师。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很多人,一听到书院教育,或者经典教育,会联想到电视剧中摇头晃脑、精神萎靡的书呆子形象。在近几十年读经教育的恢复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强行灌输式的背书教育模式,令人们对经典教育产生误解,甚至排斥。有一些书院甚至长期采取只读不解、纯读经的教育手段,让传统的书院教育蒙上一层极端的阴影。在四海孔子书院,我们在经典教育的基础之上,竭尽全力发觉经典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希望通过经典教育,真正的让先圣先贤的智慧成为今天的孩子们生命成长的不竭清泉。
夏令营期间,书院特别选取了论语中的精彩篇章,让孩子们读诵。对于孩子们来说,十五天之内背会论语一章内容,并不是难事。而经典的教育恰恰是在诵读之后的义理诠释上面。当孩子们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们会告诉大家,平时学到的经典义理、道德规范需要时时处处呈现在生活当中;当孩子们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老师会告诉大家,尊敬、关心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品质。
当孩子学会了孝悌忠信,领悟了礼义廉耻,回到家开始给爸妈盛饭,让爸妈先吃,帮爸妈分担家务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经典教育成功的时候。爱,都是相互的。孝慈未尝分离。孩子有了孝心,作为父母的长存慈爱,人伦教育才完整啊。
夏令营开设那么多的课程,这也许是很多夏令营所不常见到的。有很多课程甚至在形式上并无优越或者特异之处。射艺、手工、国画、扎染、中医、诗词、歌诗、八段锦、登山行脚等,也许有人会疑问,这么多的课程,真能学会么?十五天专攻一门或许会学出一个样子甚至入门,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只专攻一门的话,或许叫做某某课程补习班更确切。
十五天,九十多位老师,不同的课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希望通过这十五天的课程,让孩子们有一个对传统文化最为基础的了解,在他们心中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对于夏令营课程教学,书院一向秉持德行为基,技艺知识技能为辅的教育理念。十五天,不管是哪一门课程,都坚持技艺与德行教育相结合。
射艺课,让学生从君子之争的理念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竞争,更多的是相互欣赏,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求诸己。中医课,一节课能学到什么呢?古人云,为人子,不知医犹为不孝,书院开设中医课,希望通过中医的基础哲学与人文关怀的诠释,让每一个学生接触中国医学之门户。习字课,老师告诉大家,如果心不定,心不正,能写出正气凛然的字亦很难。古人六艺有驾车,今天,书道精神亦告诉学生如何正心以驾驭一支笔。御笔之动作虽小,御笔之功夫可以小见大。古琴课的意义何在?古人云,琴者,圣王之法器,用以涤荡邪意,移风易俗。幽幽琴声,如果能动之于心,并由此而产生对中国乐器之原始情愫,亦夏令营琴课之大愿。经典课堂,如前所言,非为纯读经之课堂,老师会在诵读之基础上,穿插经典义理,而儒家经典一向有经史合参之传统,治经不离史。书院平时的经籍科亦是一整套完善的以经史为基础的治学体系。
古人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我们这个“文”的教育扩展为所有文化课,不难发现,书院意在通过知识技能的课程,开展礼之教化。促进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应该是教育之首要任务,因此书院以德行为基,记忆知识技能为辅,开展夏令营乃至一切教育活动。
习劳修身,是一辈子的课程
对于夏令营的课程,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习劳修身课程了。尤其是对于早期教育,诱发和健全孩子内心的善性,并长期呵护,任重而道远。刚刚来到书院的孩子,都不是很适应书院的习劳修身课,甚至有的家长也不很理解,孩子做一些劳动真的有利于其身心成长吗?
《易经》上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又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倡导生活教育,提倡教育要在生活中体现。在书院,我们亦努力创造一个传统书院治学与修身相结合的生活教育之场域,使学生处于无处不在的修身进德之生活境教之中。从早期叠被洗漱开始,到擦桌子擦地板,再到用餐后洗碗等,这一切活动似乎并不在课堂之上,但却在生活的课堂之中。
让小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谦谦君子之德与奉献精神,是一件很难的事。做的不到位,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平常我们看到的教育方式中,劳动往往被视作惩罚之手段,学生做错了事情,被迫劳动以将功补过。
在书院,劳动教育则是首先从内心让孩子产生勤勉谦虚之德,让责任心、对他人的关爱之心,自自然然在生活中流露出来。也许他是出于责任需要完成,也许他是为了奉献而分担。夏令营结束了,有家长说,我们家的孩子以前从来不洗碗,如今,饭后很自觉地帮助大人洗餐具,还有的孩子,离开书院到家里,发现屋子凌乱,有灰尘,很自然地开始洒扫房间。我们不敢断定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的改变一定就是孩子内心君子之德的爆发,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孩子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享乐了。我们何不把这种萌发的劲头呵护起来,使其形成持续的生命力?
我们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学校激发出了某种进德修业的精神,当他回到家里,我们看到孩子的改变,是沾沾自喜,还是不管不问,抑或是开始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习劳修身呢?我想,孩子的成长,往往最大的动力是来自父母的鼓励和陪伴。我们何不与孩子一起,建立和谐、互助、充分交流互动的学习型家庭呢?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在阐发“三纲”时候曾说,三纲存在阴阳耦合之关系,双方是相互的,相兼的。我们说,父慈子孝,做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而做子女的自然就有则可以效法了。
结语
还记得曾经小孩子们拎着大包小包,拉着各种箱子带着异样的眼神打量学校的情形吗?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意味着与父母的离别。当时有多少孩子心情低落,盼望着赶紧结束而回家。如今,他们又要被离别的情绪所包围了。
明天就是结营式了,小朋友们不用再看到“摄影叔叔”而惊讶或者调皮了。但是,他们也许会看到爸爸妈妈因为他们的改变而改变,从此让家也成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
我们的理念仍然不变,家校同心,亲师生一体,共建书香之家!
在这里,祝福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把在书院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开心快乐。
四海孔子书院
读圣贤书丨立君子品丨做有德人
访学、招生、招聘咨询电话
马老师:17710966551(微信同步)
曲老师:18910060352
冯老师:13910709427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
白家疃村四海孔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