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并非“招数”,没有拿来主义

2017-12-06 月儿弯弯 尹建莉父母学堂

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尹建莉

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 月儿弯弯

文|月儿弯弯  主播|娜娜


前些天,一位朋友和我说:她为了学习如何做好父母,慕名参加了一系列育儿专家的讲座,话题多围绕“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巧治孩子的网游瘾,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等当下父母们普遍关注的困惑。


朋友自己觉得学到不少妙招,但事与愿违的是:每当招术用尽,最后依旧黔驴技穷…….唯有自嘲:为何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却依旧教出一个“熊孩子”……


我啼笑皆非,回应她:教育并非“招术”,没有“拿来主义”…….


在线教育辅导交流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家长诸如此类的困惑:


* 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改变胃口的小窍门?

* 孩子一直看电视/玩游戏,我很崩溃,该管吗?

* 孩子不爱阅读,有没有爱上阅读的好办法?

* 孩子不爱睡觉,有没有办法令其快乐入睡?

* 孩子成绩差,有没有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

......


我们感同身受,家长们发出此类“在线等”求助问题时的焦急和无助,但是如果父母仅为了孩子的问题来找“答案”,潜意识传达的心理是:孩子表现得不尽人意,需要改造,而试图用“速效”解决问题的家长多缺乏“耐心”,只知道向外求而不知反思,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而自己不成长,只关注表象而不探寻规律,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难免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一反教育怪圈中。



育儿即是育己,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如果我们没有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个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更多问题的产生。父母真正的成长是懂得在学习中思考和领悟,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所思所悟的力量去解决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教育,父母需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绪感受

    


所有的育儿术,都是外因,但外因,必须建立在内因有所触动的前提下,才会生效。


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动力指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是发展成长的原动力和心理动力,而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需要通过内动力才能发挥作用。


孩子的世界,讲直觉,讲感受,讲信任;而成年人的世界,讲规则,讲方法,讲目的。所有针对大概率、针对共性,人云亦云的育儿术,如果缺乏我们同理孩子的情绪感知,缺乏和孩子之间平等真诚的互动,好比在大师面前玩初级魔术,只能暴露我们的窘迫。


父母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情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管理好情绪,就会带来成长的动力。


当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成年人往往习惯性回应“不可以这样”,或是疏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积极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机会,导致孩子内心“情绪垃圾”愈积愈多,无法在情绪的流动中感知和完善自己,例如:当孩子觉得害怕、紧张、担心、嫉妒时,我们是否懂得同理他的感受,并鼓励他找到解决办法?


同理孩子的情绪感受,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而父母懂得积极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包容,也会乐意尊重自己和他人,懂得做情绪的主人。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平和,身教就是最好的爱。



教育,父母当懂得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情感联结是指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是亲子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


面对孩子的“不成熟”行为,很多父母疑惑的是:为何孩子常常反抗我们呢?其实,如果我们懂得看见孩子行为的背后,就会明白,孩子反抗的并非父母,而是父母剥夺其自由体验的企图,反抗的是父母的唠叨和强迫他们接受父母意愿或行动的努力。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得优秀和令人满意,但在生活中不难看到,父母总认为孩子难于管教,让人操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呢?源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行动常常背道而弛,我们希望孩子好,行动上却习惯和孩子对抗或较劲,没有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


我们爱孩子就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如果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可以更好,我们就会忘记孩子属于他本来的样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诚如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如果孩子是一只蜗牛,我们也当允许他拥有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努力。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最亲密的关系,如果关系被隔断了,彼此不亲密了,我们就会感觉孩子难教育,而孩子也会感到我们不爱他和不理解他。


让孩子拥有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其中: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认为: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并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换句话说,如果满足孩子相应的心理情感需要,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就改善了。


教育的真谛和最高境界是爱,教育是情感的付出,我们需通过和孩子的情感互动来实现爱的传递,如果我们与孩子的互动多停留在外在行为层面,那么就会缺乏对孩子内在世界的觉察与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懂得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无条件的爱,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也会尊重和接纳我们,并通过我们来建构安全感,从而实现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绪感知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是解决所有育儿问题的智慧钥匙。


主播介绍


娜娜,是一个拥有温暖声音和细腻感情的大女孩。内心善良,容易感动,喜欢一切温情事物的二宝妈妈,是尹老师的迷妹,坚定的尹老师教育理念追随着,愿意用自己的声音传播尹老师美好的教育理念。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欢迎点赞、留言、顺手转发到朋友圈哦~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