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三男孩“早恋”,妈妈的做法太赞了:育儿要解决“看不见的问题”

浪子 关注☞ 尹建莉父母学堂 2021-10-27


很多家长受困于层出不穷反反复复的亲子问题,今天解决了,明天又出现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孩子的问题好像总是解决不完,因而疲于应付特别苦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是因为家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关注了“看得见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看不见的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有次聊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妈妈直叹气。自己每天下班很迟,但不管多累她都陪伴孩子学习,有时候要到夜里十一二点。


可孩子的表现让她太失望了,明明一个简单的拼音字母,一个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孩子半天也做不出来;别的孩子半小时的作业,妈妈要辅导到半夜。


好不容易今天做完了,明天还这样,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孩子骂一顿,说孩子不像其他人家的孩子让妈妈省心。


后来,妈妈看书学习知道要学会放手孩子,也试过给孩子自己做,可孩子哭喊着拉着妈妈不让走,非要妈妈在旁边;妈妈即使走了一会,回来看看孩子还是没动静,一道题想半天,又着急忙慌地催促孩子,就又回到了过去的状态里……


她无奈地对我说:“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这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妈妈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来解决孩子的作业问题,作业不完成似乎是头疼的事,她的陪伴只为解决这个头疼。


却不成想,把处理的思路仅仅停留在表面“看得见”的问题,而这种方式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了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妈妈的身体和身心也越来越累,还并未得到好的成效。




穿透“看得见”探索“看不见”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了一篇经济学文章叫《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书中提到,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看得见的结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看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同样,在亲子教育中,一个懂教育的家长一定会在处理正在发生的问题时,同时能够看到“看不见”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推测出这样的处理会带来什么样的“看不见”的后果。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她跟我说过她家儿子的事情。


高中时,她儿子喜欢上了一个班上的女同学。当时是高三,学习压力很大,孩子心里也忐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跟妈妈说了这事。


想想看,如果你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办?我想,大多数家庭的家长都会挺别紧张,第一时间考虑的就是想如何阻止早恋的发生,不影响关键的高考。要么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别分心,以学习为重;要么会威胁孩子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


这样的处理,就是在处理“看得见”的问题:因为上大学这是我们父母孩子都“看得见”的大事,而恋爱又是明显会影响学习的问题啊,所以,制止恋爱、收心学习就是处理的最好选择。


但是,“看不见”的问题在哪呢?就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情感需要、性教育的需要。


这些需要的出现和引导其实是和学习应该是并行的。


当孩子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忽视、否定、打压或者控制只能暂时的处理“看得见”的问题,要么会让孩子在学习上受伤害,要么会让孩子在情感上受伤害,甚至会让两个方面都变得很糟糕,这就出现了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后果。


如果放手让孩子谈恋爱行不行呢?很多孩子正因为早恋而最后放弃或者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很后悔而无耐。这又出现了我们不愿看见的“看不见”的结果,因为我们没有关照现实中“看得见”的学习需要。




那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她说她很清楚这一时期的孩子,一方面学习的压力很大,都想考个好学校;另一方面又到了青春期,有了对异性交往、甚至恋爱的想法,内心里是矛盾而纠结的。


既不希望被压制,又希望得到帮助。这时候要帮助孩子,就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是孩子的信任价值千金。


正是因为有了平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相信妈妈可以接纳自己,所以才有了将真相告诉妈妈的勇气,也相信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妈妈这才有了了解事实的机会,也才能帮助孩子。


所以,妈妈首先要做的是不伤害这份“看不见”的信任。


二是孩子的本意是寻求帮助。


孩子其实最怕的是这样的情感不被接受,也怕自己因此而影响学习心生愧疚。孩子并不是要放弃学习,而是需要知道如何理解这种情感?如何疏理这样的关系?


这时,机械地强调学习,告诉孩子学习重要并不能疏解孩子的疑惑,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真正地帮助孩子。


有了这些认识,她就开始同时处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了。


她拉着孩子在沙发上坐下来,微笑着倾听孩子诉说情况,并询问了女孩子的年龄、长相、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向儿子提出请求:“这女孩子不错啊,我想远远地看看这位女孩子不知道行不行?”儿子告诉妈妈可以在他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在学校护栏外边看到,并把女孩子的衣着特征告诉了妈妈。


这位老师就抽空在一次体育课上、在护栏外看到了那个女孩,也觉得很好。


回来后很郑重又带着开玩笑的语气对儿子说,自己看过女孩子了,觉得儿子的眼光很好,妈妈很认可,这样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对人家好,妈妈为你们这段感情祝福。


然后问儿子,你想后面怎么做?怎样能对女孩子负责?怎样能把这段感情继续?


儿子感受到妈妈真诚又认真地对待,也认真地对跟妈妈说,自己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想和女孩一起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同一所大学,将来再一起上大学,然后希望以后能结婚,对女孩负责,对自己负责。


这位老师真诚地肯定了儿子,鼓励孩子勇敢地为目标去努力,也用自己青春期经历过的故事告诉儿子,提醒他需要注意的方面。后来,老师的儿子和女孩真的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一起毕业工作、恋爱,最后还幸福地结婚了。


这个女同学也就是她现在的儿媳妇,她很满意!




用系统思维思考“看不见”的问题,

从而解决“看得见”的问题。


“看得见”的问题,往往很明显,如孩子起床晚、作业磨蹭、不自信、爱哭闹,用单个的思维解决问题,基本上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向要求:催促孩子“起床快点”“别磨蹭”“自信点”“不准哭”,而这往往适得其反。


“看不见”的问题,往往需要家长能有一些想像力,能够穿透眼前,再往前看一步。这就是说我们除了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还要看到“看不到”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并根据动机作出针对性的回应,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就让我们在内部建立了一个从“看得见”到“看不见”的诊查系统,并用系统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作业磨蹭。看起来是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快点做不就成了吗?


就像文章一开头的说到的孩子,妈妈加大力度的督促、批评、改正、要求,那孩子不就快了吗?然而,事实是往往事与愿违,越往后妈妈会觉得越累,孩子会觉得越无力。


用单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看:消灭一个磨蹭问题,就像吃了一片止疼药,不疼了,似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后面的问题会更大;


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看,我们会从表面的磨蹭中去想想:

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这些困难孩子最需要什么?

帮助孩子的方向在哪儿?

我们的行为是否与最终的目的相符?


我们又应该如何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时又能促进孩子长远的成长?


从一个系统的思维解决问题,就是从表面表现的背后,看原因,看需要,给支持。这个思考以孩子为主体,以增加孩子的内动力为起点,帮助孩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系统建立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家长如何“放弃容易的选择,而选择难的方式去做”?


怎么理解呢?


和孩子比较,因为用家长的惯性思维和力量去“教育”和“要求”孩子实在太简单了,看起来家长特别用力地去“帮助”孩子,但力基本是用在了改变孩子身上。


而要用“看不见”的系统思维去解决,家长需要克制住惯性思维和力量的冲动,回到孩子的背后去看孩子,再回到孩子的现在去理解,最后再来给孩子支持与引导,这一过程复杂一些,更困难一些。


但是,开头的复杂会换来往后的轻松,而开头的简单反而会带来往后更多的问题。


二是“看不见”的系统思维的锻炼,在一件事情上可以慢慢看到,但在很多动态的事情中,难免会回到原来的方式里。这就需要不断地内观,觉察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更加需要家长有持续性坚持学习的耐心与决心,在不断提升自我、满足自我、改变自我的环境中,得到不断地回馈和巩固。


幸运的是,我们的学堂正是这样的地方,带领大家自醒、自悟、自变,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看不见”的思维解决“看得见”的问题。


作者介绍


浪子,2017年成为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先后参加6期父母学堂戒吼群戒吼辅导工作,累计服务3000人次。女儿心中的“孩子王”,亲子关系的畅游者。爱孩子,爱家庭教育,爱与自由的捡宝人。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戒吼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