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毕业,18岁前轻松赚60万?那个随随便便成功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小猪猪 关注☞ 尹建莉父母学堂 2021-03-26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龙丽华朗读音频

音乐:Bill Evans-Romain 歌曲:Gorillaz&ScHoolboy Q-Pac-Man (feat. ScHoolboy Q)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

——郑渊洁


几天前,郑渊洁实名举报的特大侵犯著作权案开庭。该案涉及21家出版社,超百万册图书,涉案金额近亿元。


11名被告均当庭认罪,事件迅速登上热搜。




65岁的“童话大王”再次以单枪匹马对抗邪恶不公,并大获全胜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


他的人生故事就像他的童话故事一样高潮迭起。


这种出奇制胜的“情节”,也遍布于郑氏家族四代人的“教育史”中。



对孩子,

一句重话都不说


郑家的教子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罕见。这得从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老先生那儿讲起。


郑洪升只念过一段时间的私塾。1955年,大儿子郑渊洁出生时,郑洪升在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任教员。



童年的郑渊洁,图源网络


与郑渊洁同时代的王朔、姜文,同样出生于军官家庭,童年都“享受”的是“棍棒教育”。郑渊洁就幸运多了。


郑洪升从不打骂孩子,甚至连一句重话都不说。


郑渊洁从出生起,就每天看到爸爸在身边看书写字,用勤奋的自学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厚厚的《资本论》,是郑洪升怀抱着儿子读完的,上面还留有郑渊洁1岁时在书上画的铅笔道。


郑洪升怀抱儿子,图源网络


上学后,郑渊洁并不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他上课最爱干的事是走神儿。


一次课上,有只蚂蚁在他桌子上爬,他就拿着笔想:如果这支笔是我的翻译机,能够完成我和蚂蚁之间的交流就好了。


老师经常因为他上课走神儿的事请家长。郑渊洁的父母站在孩子这边,认为小孩子产生种种奇思妙想是正常、有益的,孩子的想象力不但不能打压,还要保护。


1966年,郑洪升夫妇被下放到河南省遂平县五七干校劳动,郑渊洁第一次辍学,随父母来到农村。


在干校子弟学校,老师留了篇课堂作文《早起的鸟有虫子吃》。


郑渊洁发挥想象力,变更题目,写了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结论是:“早起没用。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条件起得恰到好处。”


老师气坏了,罚他当众说几百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郑渊洁越说越觉得没尊严,就引爆了衣服兜里的拉炮。


硝烟中,老师宣布:“郑渊洁,你被开除了。”


这下,郑渊洁彻底没学上了。


领儿子回家的路上,郑洪升说:“没关系,小子,我在家自己教你。”



青年时代的郑渊洁


很多年后,郑渊洁看到一本《爱迪生传》。其中写,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朽木不可雕劝退后,爱迪生的妈妈领着儿子回家时,说的也是“孩子,没关系,妈妈在家教你。”


郑洪升并不认为儿子在作文中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观点就是犯错,相反,因文治罪,犯错的是老师。


郑渊洁后来写道:“当我在学校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而遇到排挤时,爸爸是我的依靠,这就让我受到了最好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教育。”


将孩子培养成自学的学霸


郑洪升一生保持着读书自学的习惯,80岁上“与时俱进”开始写微博,随身携带小本记录选题,短短几年,愣是写出了70多万粉丝,出了六七本书。


父亲的身教,让郑渊洁从小就对看书写字产生了崇拜心理。


1983年,郑渊洁成了父亲。


儿子郑亚旗出生时,郑渊洁是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工人,但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当时,他们一家人挤住在工厂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郑亚旗睁眼就能看到爸爸趴在床边写作。


郑渊洁和郑亚旗父子共读


儿子在煤气灶、高压锅林立的筒子楼楼道蹒跚学步的场景刺痛了郑渊洁。他认为,作为父亲,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于是下决心通过创作童话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1986年起,郑渊洁每天晚上8点半睡觉,清晨4点半起床写作到6点半,至今34年从无间断。他一个人写一本月刊《童话大王》,482期,期期按时交稿。


网友收藏的《童话大王》


郑亚旗20岁时和父亲一起出差,住一个房间,发现父亲还是清晨4点半起来工作,备受感动。郑亚旗说,“老郑”不用教育我勤奋,他已经给我示范了勤奋。


郑渊洁用丰富的想象力和严格的自律,为自己写出了“童话大王”的名号,也为儿子打下了可做更多人生选择的物质基础。


他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认为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


不合格家长的标准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让孩子挑,自己则不思进取。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把劲儿往自己身上使,不要往孩子身上使劲儿。”



郑亚旗有着快乐的童年


郑渊洁自豪地称自己是自学的学霸。


善于自学,也成为他培养儿子的目标。


孩子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呢?在郑渊洁看来,这太简单了——支持孩子发展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有这两条就足够了。



郑亚旗小时候跟爸爸一起写字


在郑家,让孩子爱上阅读几乎不用刻意为之。祖辈父辈都手不释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到书籍中寻找新知和快乐。


除了阅读,小时候,郑亚旗还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和电影。郑渊洁就带着儿子去租各种光盘、录像带。日本、美国的优质动画,郑亚旗看了个遍。


2019年,他毫无导演基础就做了新版《舒克贝塔》动画片的导演,作品推出后在豆瓣获得了8.4分的高评分,就得益于他童年阅动画片无数培养出的直觉和审美。



郑亚旗导演的新版《舒克贝塔》


1993年,郑亚旗上小学三年级,郑渊洁看报纸得知国外实行双休日,便对儿子说:“咱们虽然不在国外,但我给你过外国人的生活,每周向学校请假一天。”


郑亚旗就比其他孩子多了更多自由探索、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


也是那一年,郑渊洁从朋友处得知,国内已经有了可供家庭使用的个人电脑,便马上带着儿子去一家电脑公司参观,并当场花5千块给儿子买了台486带回家。


郑渊洁发现,电脑对国人还是个新鲜事物,小孩却可以无师自通。


郑亚旗不仅很快学会了修电脑,对电脑打开的新世界也大感好奇。


这一观察使郑渊洁更加确信,接触电脑对孩子有好处。


新旧两版动画片


那时候,要上网就得通过电话拨号,郑渊洁尽管心疼钱,还是每月“豪掷”6000元电话费支持儿子上网。


因为对电脑和游戏抱有强烈的兴趣,郑亚旗便四处找报纸、杂志看,进行钻研。


郑渊洁常对儿子灌输:“18岁之前要什么给什么,18岁之后要什么都不给,在家还要交水电费。”


通过因特网,小小年纪的郑亚旗结识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精英,便向他们咨询怎么能赚到钱。


他的第一笔收入是给报纸写了一整版的游戏攻略得来的。后来,他又通过自学掌握了写代码、编网页,收入水平成倍提高。


在宽松的、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中,小学和小学之前,郑亚旗已经学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体验到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的过程是无比快乐的。


然而在学校,他却碰到了将管理和教学都搞得让学生很痛苦的老师。


为了儿子的学习热情不被破坏,郑渊洁亲自为儿子编写了10本教材,干了和父亲郑洪升一样的事——“小子,我在家自己教你”——把儿子领回家教了。


小学六年级之后,郑亚旗再没去过学校,每天下午由家庭教师讲授爸爸编写的教材,其他时间全部自由安排。


据郑亚旗讲,那些自由时间,他都在琢磨怎么赚钱。


18岁那年,郑亚旗搬离父母家的时候,带着他自己赚来的60万。


“听话”二字在我家不能提


从郑洪升到郑渊洁再到郑亚旗,都是自学的学霸。


藐视权威,独立思考,是郑家的家风。


然而,郑渊洁没想到,他栽培出的儿子,第一个藐视的“权威”就是他这个当爹的本人。



左:郑亚旗,右:郑渊洁


郑渊洁笃信文学的魅力,并不赞同将自己的作品影视化,郑亚旗却偏偏将父亲的作品改编为动画片。


说服父亲的方式也很简单——成立自己的文化公司,和父亲签约,按合约付费。


郑亚旗兴趣广泛,业余时间喜欢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深海潜水拍摄鲨鱼,学习驾驶飞机,等等。这些爱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郑亚旗在旅途中摄影


郑渊洁却没有干涉,像他没有干涉过郑亚旗成年后的任何人生决定一样。


很久以后,郑渊洁才试探性地对儿子提过一次:“鲨鱼什么的,要是拍得差不多了,是不是就可以少拍点了?”


郑亚旗这才知道,父亲是担心他的,暗自好笑道:“我爸可真够能忍的。”



郑亚旗深海潜水摄影


中国父母最爱嘱咐孩子的话是“听话”。“听话”二字在郑家却不能提。


郑渊洁曾这样打比方:

“假设我应邀去一个国家,有个外国人和我见面时,对我说,你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听话的好民族,我会认为他是在赞美咱们吗?估计我会用我唯一会的外国骂人话回敬他。


如果所有孩子都是按照听话是好孩子这个标准培养大的,中华民族不就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了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一代更比一代强,就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不能照听话的标准养孩子。


郑亚旗


郑亚旗见过这样的同龄人——30多岁的男人了,出来跟朋友吃个饭,晚上9点没到家,父母还打电话过来催问。郑亚旗很吃惊。


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却很普遍——孩子从小到大,被迫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和满足父母,而没有机会伸展自我。


郑亚旗身边有个家庭,小女孩对考古很着迷,父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要求孩子把时间精力都用到学习“数理化”上。


郑亚旗劝这对父母:

“人生最成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是能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


你们的孩子就算长大后没干考古,她也会记住童年研究考古时获得的那种快乐。


让孩子记住获取新知的感觉是快乐的,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最可怕的是,许多人从小被迫做自己不喜欢而父母、老师喜欢的事,做好了还被吹嘘为‘神童’。


这样的孩子丧失了自我,习惯了讨好别人,长大后唯一的快乐来源是达到别人的要求,获得别人的认可。


TA将来只会为老板服务,为别人服务,而TA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不会真正快乐的。”


18岁之前,狂陪,狂爱,狂给钱!


2013年,郑亚旗做了爸爸。他对女儿郑在的教育方式比祖辈、父辈更加开放。


郑在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郑亚旗从未刻意教导、要求过女儿这些。


他做了什么呢?


身为创业公司的老板,他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做案头工作,白天开会、会客、谈判,每周80%的晚上按时回家陪女儿吃饭、玩耍、睡觉,等女儿睡着了再继续工作。


许多父母以工作忙为由不陪孩子,他却说,现代人都很忙,但你想过成什么样的人生、你想把时间忙在哪儿,仍是你自己决定的啊!


郑亚旗走到哪儿都带着书,郑洪升、郑渊洁、郑亚旗祖孙三代,见了面最常聊的是各自最近看的书。



左:郑亚旗,右:郑渊洁


阅读对郑在来说也成为非常自然、快乐的事。她喜欢爸爸讲书,也喜欢自己捧着绘本、漫画看。


郑在最大的爱好是打网游,郑亚旗就给女儿充钱,每月好几千。郑在为了找游戏的程序漏洞,不停地看短视频、查攻略,获得新技能了就特别有成就感。


在打网游上,郑亚旗也得做6岁女儿的学生。


郑亚旗认为,不管孩子热衷的是什么,她都在经验一种自学的过程、钻研的快乐,家长支持,就保护下了孩子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未来是可以迁移到方方面面的。


他觉得最可怕的就是电影电视中经常放的那种画面:高考结束,学生们欢呼、撕书,纸片满天飞……好像考上大学,学习这事儿就跟人没关系了。


学习非得是痛苦的吗?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吗?学习难道不该是持续终身的吗?


郑亚旗喜欢陪女儿做她感兴趣的事,比如女儿最近爱看柯南,郑亚旗就带女儿去了上海的柯南咖啡厅;女儿喜欢DIY手机壳,郑亚旗没事儿就陪着孩子一起做;快到万圣节了,小郑在正考虑装扮成谁出门要糖,郑亚旗就帮女儿在网上淘衣服。


郑亚旗谈教育,也可谓是一针见血:

“中国家长有个误区,在孩子18岁之前,孩子想要陪伴不给陪伴,孩子想要钱不给钱,到了孩子18岁之后,反而狂管孩子,黏着孩子,掏空老本儿给孩子买房买车……


其实应该是在孩子18岁之前,不论情感还是物质,狂陪、狂爱、狂给、狂满足,到了18岁孩子就独立了。”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常有人将“爱与自由”的教育与获得人生成就对立起来。


郑家绵延四代的教育故事提供了绝佳的例证——教育过程的快乐与教育结果的成功根本不矛盾,教育是件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事。


郑家几代人身上呈现出的自由感、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实每个人在生命的原初都有!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却很少见。为什么呢?


是什么让阔大的生命变得缩手缩脚?是什么让活泼的生命变得闷闷不乐?是什么让本自具足的生命忘记TA曾有翅膀并且TA拥有无限的天空?


郑渊洁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


作为衷心希望成就孩子的父母——读过本文,或许您已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延伸阅读👇


郑渊洁在自己的著作《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还就更多中国家长关心的教育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应对方法。一起来学习,做个轻松育儿的父母吧!


更多郑渊洁的经典童话作品,可以送给孩子阅读,让咱们家的“未来之星”,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兴趣与梦想!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龙丽华,来自神秘湘西,喜欢孩子,热爱幼教,愿用自己的声音传播育儿正能量


👇点击“阅读原文”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与育儿心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