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真爆红背后,北大教授犀利发言:用这3种代价成功的孩子,结局都不太好……

碎碎 关注☞ 尹建莉父母学堂 2021-10-27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唐宝朗读音频

音乐:Jon Hopkins-Dawn Chorus

歌曲:甜約翰 Sweet John&te坏特-留给你的我从未 Remix (feat. -te坏特)


近日,2020年十大流行语公布。


“内卷”一词凭借着“万物皆可卷”的特性,稳稳进入了十大流行语排行榜。



内卷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通俗点说,就是人们每天疲于奔命地竞争,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成长和价值创造。



有人举例: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于是,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但获优比例并未改变。


这样的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只是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



重阳金融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刘戈认为,“内卷化”的精髓在于,你明明在跑步机上,却跑出了马拉松的自信。


事实上,“内卷化”现象在教育上更加疯狂。


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这次我一定要做足准备,因为我要妹妹赢在子宫里......”



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二胎妈妈lrene早早就给肚子里6个月的宝宝报了早教班。


她说,生第一个孩子时,本着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的想法,不当“怪兽家长”,没有刻意去栽培孩子的一些技能,直到后来儿子面试好几家幼儿园都以失败告终。


她认为是自己没有给孩子报兴趣班造成的,为此,她把希望寄托于还在肚里的二胎宝宝。



另一位妈妈则表示:


“因为希望孩子进好的大学,所以要选好的中学,怎样能进入好的中学,就要有一家好的小学,要有好的小学就要有好的幼儿园,进入好的幼儿园,就要先进好的早教班,要有好的早教班首先要排期,所以一定要赢在子宫里......”


“不敢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们发现,“起跑线”在不断提前。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光是学习好还不够,在技能方面还要学得足够多,学得不一样才有竞争力。


别人学10个,我就学20个;

别人钢琴8级,我就要拿到表演级;

人学热门乐器,我就学冷门的,这样才拿得出手。



教育的“内卷化”,从来不分地域与身份。


杭州某家长不惜花费256万为孩子购置学区房,从托班开始,就安排女儿学习跳舞、唱歌,一年上培训班的花销都在十万以上。


上海动辄每个月上万学费的幼儿园,也是“一园难求”,家长需要以年为单位排队等号......



“跳水皇后”郭晶晶的5岁儿子,就读的是“幼儿园哈佛”之称的宝山幼儿园,一年学费14.34万。


虽豪门出生,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被各种培训班占据了大量时间。


伊能静曾经在节目中自曝,她给孩子报了6个培训班。


除了芭蕾舞、拉丁舞、街舞、钢琴和数学,4岁的女儿还要上烹饪课。



《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有89.92%的学龄前儿童上过辅导班,其教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6.39%。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努力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支持,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


孩子小小的身躯里,承载着父母大大的期望。从小就游走于各类兴趣班,学习成绩要最优,各类证书也要达到最佳。


孩子们如同被放置在跑轮上的仓鼠,只有眼前的狭小视野,永远重复着奋力直追,不断消耗成长的能量。


他们从未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只因,爸妈要我这么做,我需要拿到第一......



可怕的是,跑轮上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最后的赢家,但永远有人倒下。


病态的奋斗者


家长们感叹教育内卷化严重,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如同往功德箱里投钱,不论回报,但求心安。


看似父母心安了,实则是将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最终,原本属于大人的战场,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从未掌舵过自己人生的孩子,突然被甩入疯狂的“内卷”漩涡中,又怎能不被摔得头破血流呢?


孩子们正遭遇着这样的困境:


1、人际关系的疏离,遭遇同伴危机


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孩子们被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琴棋书画,应付各类“兴趣班”,有的家长甚至以“孩子不出去玩”为骄傲。



在学校,同学之间也都是忙于学习成绩的攀比,成年人传达的信息是竞争关系压倒一切。


而孩子交朋友,需要由着父母的安排,只能跟学习好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一起玩耍。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开始变成孩子最重要的关系。


但由于从小缺少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经验,没有同龄伙伴的相互倾诉,孩子情绪更容易陷入低谷,难以自我调节。


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很容易被同伴排斥,甚至被霸凌。


2、长期慢性压力,导致抑郁低龄化


2020年,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2020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因实验失败,选择上吊自杀。


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女孩的遗书: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2020年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女孩在开学首日跳楼自杀。


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从15楼跳下身亡。


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近年来,心理疾病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



被迫卷入竞争的孩子们拼命“抢道”,活在担心被竞争对手打败的恐惧中。这种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深深的无力感与自卑感侵蚀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心理压力与扭曲在他们经历童年时期的内卷时就种下了根。


3、缺乏内在驱动力,变成病态的奋斗者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有一位叫Tessa的小朋友。


小学4年级的她,成绩拔尖、会滑冰、会舞剑、会乐器,且获奖无数,怎么看都是个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模范生。


在一次国际夏令营的选拔比赛中,Tessa正好排名21,无法进入前20名,她当场崩溃,大哭了好久。


尽管Tessa此时已经在千人选拔中进入前50,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给自己压力。

“可能你维持不了,其他人不断进步,你不进步就是退步,不进则退。”

“输就是不及他人,就是其他人比我好。”

“因为外面的人全都很努力学习。”



不进则退——这种一切以成绩为导向的理念,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没考到100分,只考到99分,就是不可救药,就是差人一等,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即使孩子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之下做到及格,甚至良好,却由于从小在竞争中过度消耗自身能量,过度关注成功而忽视内在的成长,最终无法玩转人生。


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他们尽管精疲力竭,但仍惯性地拼命抓取,每天活在焦虑与紧张中,却从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从“985废物”到“小镇做题家”,从“社畜”到“打工人”,都是高度“内卷化”的产物。


网友们试图用自嘲来进行情绪的宣泄,表达自身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奈,但因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而导致的无能为力之感,正是人们在“内卷”中沾染的习得性无助。


在清华教书十年,又到北大担任教授的渠敬东,阅“天之骄子”无数。


他曾遗憾地说:众多孩子有着疲惫的身体、残破的心灵和无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孤僻......当一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


突围


在到处充满焦虑声音之时,也有家长对单纯追求高成绩和名校的风气表示怀疑。


国际记者周轶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经常处于焦虑中。面对心中的教育困惑,她决定走访多国,去寻找能够解惑的答案,踏上拍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之路。


其中,被誉为“教育最强国”芬兰的一集,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芬兰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他们鼓励每个孩子,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


老师拉妮说,或许有些小孩不擅长数学或是科学,或是艺术,但依然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比如创造力、有雄心、为人公正、善良、爱,等等。


他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在一次课程中,需要孩子与康复中心的老人们一起画彼此的脸。


周轶君询问旁边的老人是否学过画画,老人回答说,“没有,我只是喜欢画画,我小时候喜欢画画,现在我们每周画些什么。”



老师拉妮解释道,每个人都可以画,没有评分,也没有排名,更不用担心被说画得不好。每个人都可以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去看事物,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


听到这里,周轶君动容地哭了,说道:“我们总是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我们大部分人和周轶君一样,经历了充满评判和限制的童年,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孩子仍然在经历。


试错其实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我们需要的,往往是失败的勇气。


父母害怕孩子犯错,于是制止了孩子,让孩子放弃开始。这如同因为有人吃饭噎住了,索性连饭也不给吃了,孩子如何能健康成长呢?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飞曾就经历了“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教育。


他从小被老师骂是“缺跟弦”,多年来,老师、同学甚至妈妈给他贴的标签——“笨蛋、蠢货、废物”。


以至于马飞也认定自己无药可救,破罐破摔,初中时,成绩稳坐全年级倒数第一,甚至被教导主任宣布开除学籍。


爸爸马皓文询问儿子:“长大后要干什么?”


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清华北大啊!”


这源于妈妈对他教诲,认真学习,就是为了考清华北大,要是考不上,就是没出息,就只能楼下卖煎饼。


妈妈的“战术”让孩子误认为,考上好大学就是人生终点。


爸爸则与孩子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分数只是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地。马皓文鼓励儿子从兴趣出发,首先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要做”才能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和创造,“要我做”只能培养出自我重复、自我消耗的傀儡。


当父亲将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还给孩子,孩子获得了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才有了认识自己、发现梦想的可能。


箭靶子清晰后,马飞从倒数第一逐渐进步为全校最出色的孩子。


电影最后,马飞成为一名宇航员,飞向更广阔的宇宙。



著名诗人威廉·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当孩子找到自己心中热爱,并发自内心为之奋斗时,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讲到: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


独立思考,减少内耗,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支持TA找到自己,找到他所欢喜的事,便是家长最大的使命。


正如最近火爆网络的藏族少年丁真,凭借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成为众网友心中的白月光。


有网友神评论:一看就是一双没有经历学而思和奥数的眼睛......



在教育疯狂“内卷”的时代,愿每个孩子都能自然而美好,阳光而清澈。


延伸阅读👇



留言赠书


留言获取免费赠书机会!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支持TA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

养育孩子路上,我们共同成长!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感悟,

留言点赞数前5名的读者,

即可免费获赠书籍《成长的一万种可能》一本!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

方法与实操并存,豆瓣高分推荐!


(留言点赞数统计截止到12月14日(周一)上午10点)


作者介绍



碎碎,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记录我与这个世界的天马行空。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唐宝,声音的行者,愿用声音温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