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岁少年连砍自己6刀:每个孩子伤害自己前,都向父母求助过

时挽嘉 关注☞ 尹建莉父母学堂 2021-10-27


昨天早上醒过来,从朋友圈刷到一位医生通宵值夜班后发的内容,整个人瞬间就不好了:



又是自残、自杀!


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以来才发觉,近几年类似事件出现频率好高!


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


自残自杀行为释放了何种信号?我们该如何避免?


如果孩子已经有伤害自己的倾向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行为背后的三种情绪变化


前文医生朋友圈里提到的这两个孩子,在伤害自己前,都曾遭到父母家人的指责与阻拦。


或许是犯了错,一直玩手机、作业没写完、考试没考好……


孩子犯错之后,自然会生出紧张、愧疚、自责的情绪,这是第一阶段。


就像我们沉迷于刷短视频,突然回过神才发现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当下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后悔、空虚,暗暗埋怨自己平白浪费了那么多时光,鲜少会有人觉得快乐和满足。


在第一层的紧张情绪下,孩子其实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原谅与接纳,这种期待,是情绪变化的第二阶段。


正如法国寓言所讲,寒冷的北风只会让人裹紧外套,温暖的阳光才会让人脱下外套。父母们这个时候,如果能摸摸孩子的头,或者递杯水,哪怕只是态度如常,就足以宽慰TA的心,从而乖乖弥补,自觉修正。


但父母们往往会下意识选择“寒冷的北风”——劈头盖脸指责一番,或者没有吼骂,只是甩脸色、不理孩子,拿东西、开门关门时发出巨大声响……


孩子提心吊胆,战战兢兢,陷入复杂情绪:


一方面认为父母说得对,TA心里也觉得自己有错,愧疚和自责的负面情绪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孩子又会克制不住地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是被抛弃的,是不被父母爱着的。


在两种情绪里不停拉扯的孩子,又会慢慢开始愤怒,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


改变不了父母,也没办法让时光倒流,做不完的作业、惨淡的考试成绩……这便是孩子情绪的第三个阶段。


愧疚到期待再到愤怒,但这,又是怎么变成自残自杀的“推手”呢?


👆现在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师

提供的【限时免费育儿咨询】服务


三种情绪背后的两点事实


2020年5月6日下午四点半,9岁的萌萌(化名)给正在上班的妈妈发了条语音,说老师要求五点交一篇一页半的作文,但是自己现在只写了一页零一行,她害怕自己无法完成。


妈妈没在意,就是在语音里劝女儿尽快完成。


晚上六点,爷爷推开萌萌房间的门发现没人,桌上只有一张纸条,“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萌萌已经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遗书字迹潦草凌乱,纸条边缘撕痕明显,但是再仔细看看下方的作文本,一笔一划,用力又规整——明明是个认真、知礼的小女孩啊!


2021年5月9日,成都49中学高二的林同学跳楼自杀。随身纸条、聊天记录表明,自杀念头由来已久,同班同学甚至注意到他曾经用刀划自己手臂。


心理问题严重至此,但前一个周末见面时,林同学还在承诺自己高考会考好的,让妈妈放心,而跳楼前几小时,他还不忘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青少年自残行为》一书指出,精神病理学相关表现说明,青少年自残的根源在于家庭,而不是社会。从这两起自残、自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这两个孩子不爱自己。


在他们的价值排序中,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情绪和感受,统统都排在作业、考试、父母之后,换言之,他们认为,让父母老师开心满意,远比让自己开心满意更重要。


第二,父母不是这两个孩子能求助的对象。


或无意或有意,他们错过了孩子的求助信号,甚至,远不止这一次两次。


当前文三种情绪遇上这两点事实,一个伤害自己的行为就产生了。我们再深入问问,这两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没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


A.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但是又得不到时。


美剧《紧急呼救》中,有一位叫埃文·巴克的消防员,他的童年充斥着父母的争吵与忽视,直到一次骑车时意外摔伤,妈妈悉心照料许多时日,爸爸又陪着他重新学骑车。


“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埃文开始尝试各种危险运动,甚至故意从树上跳下来……




成年后讲给同事听,同事笑着说:“你能从童年幸存下来真是个奇迹。”


埃文说:“那是我唯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方法。”




同事敛了笑意,认真道:“你也很重要。”


埃文笑了一下,带着些认命和无奈的意味:“是啊,但对他们来说不是。”



当“你很重要”这句话不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里感受到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个故事多么悲伤,“我划向自己的刀,其实只是为了能被爸妈多看两眼。”


B.父母可能曾经用暴力惩罚过孩子,以至于TA认为,犯了错就应该受到身体惩罚。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家的故事:



孩子犯错时爸爸用打屁股解决,当这个逻辑被孩子接受,他们用主动惩罚自己、伤害自己,换取父母的原谅。


但这件事的影响不止于此,综艺《不要小看我》中,音乐家王弢指出:

“孩子成长过程中习惯暴力,长大会享受暴力。”

“她习惯了爸妈是什么样,她以后找的男朋友就是什么样。”




既有可能变成同样的施暴者,甚至也可能主动将自己遭受到的暴力行为合理化——“妈妈爱我才打我,所以老公打我就是爱我。”


——爸爸妈妈们可别不信,这就是美国一代花样滑冰奇才托尼亚·哈丁的真实人生。


她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明明天赋异禀,妈妈却不停地否定、批评,动辄吼叫、打骂,直到哈丁的恋爱也复刻了这种相处模式。



哈丁没有觉察到这段关系的诡异与畸形,因为妈妈就是这样“爱”她的。



老天爷给的这一手好牌,就这么烂在妈妈和老公的手里。


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可一个压根没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怎么会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TA又如何去爱别人和自己呢?


👆现在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师

提供的【限时免费育儿咨询】服务


爱会融化所有伤害


说到这,相信自残、自杀行为背后的原因,爸爸妈妈们已经了解,接下来谈谈到底怎样从根源上避免此类事件。


第一,父母们一定要允许孩子有情绪,要看见,也要尽力接纳他们的坏情绪。


学堂的免费育儿咨询群中,曾有家长提问:“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该怎么办?”


学堂的辅导员老师给出最简单快速的方法:


“蹲下来,抱住他,告诉他:‘宝贝,爸爸妈妈看到你很生气,你想xxx对吗?爸爸妈妈知道了。’”


语气和缓,不要带任何评判色彩。看似简单几步就能传递出“我看见你”的信号,但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需要父母首先有稳定、成熟的人格。


而大多数爸爸妈妈,往往跟孩子一起变成倔强的小孩,被卷入尴尬、丢人、生气的情绪漩涡,最终只能以暴制暴。


第二,父母们要先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发泄渠道。


爸爸妈妈们往往在不经意时,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垃圾桶,尤其是TA没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时。


虽然不是主观故意的恶劣行径,但仍然会让孩子不珍视自己,从而越来越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当父母们能够平常心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变得从容不迫有气度。




所有伤口,背后都是一颗亟待父母呵护的心。


但愿我们能用数不尽的鲜花和温柔去照料、去治愈,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晨昏四季、清风明月。


真正看见孩子

多么简单的字眼

很多家长却从来做不到

 孩子的情绪背后

才是家长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从现在开始

尝试看见孩子的情绪和表达


看完文章还有疑问

请咨询专业辅导师

限时免费,仅限3天

扫码领取↓↓↓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一颗胡子拉碴的“少女心”。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