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抗日“死剩种”到第一任深圳市长,他简直太彪悍!

2015-09-03 香港传真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


香港资讯·本期导读

他可能是连深圳人都不太熟悉的市长,他从上海到香港,再从香港徒步到深圳,打鬼子、建特区,人生不能再彪悍!


70多年前,一个小伙子从香港徒步翻山越岭到了深圳,扛起了当时极其稀有的机枪,跟日本人较量上了!


他曾是当时所在队伍两位幸存者之一。


再后来,他就当上了深圳市长!第一任!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中共南委决定:对身在香港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工人、青年,有条件留港的留港,无条件留港的撤退回内地,或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随后,有70多名上海籍工人接到了通知,从九龙城秘密出发,徒步经过沙田、元朗,经文锦渡度过深圳河,爬山走林去到深圳,接受了东江抗日游击队的训练。


这其中有一支队伍,为避开日军的追击,途经某村庄但未作停留,但日军收到情报后作出追查,找到村民并审问游击队员下落,供出游击队员下落或确实对于游击队员的情况不清楚的村民,一律皆被日军杀害示众。经过多次与日寇的盘旋作战,这支队伍最终只有两人幸存,这其中一位,便是日后参与深圳特区建设的深圳首任市长——贾华。



从上海到香港再到深圳,贾华的一生颇为颠沛流离,但或许正是他在香港的传奇经历使他在后来成为了深圳特区的建设的战士。



贾华和张屏夫妇与四个子女的全家福,1960年春节摄于佛山。(贾海安 供图)


大东书局搬迁到香港


在家乡念完高小,毕业后,为自谋出路,贾华背井离乡到了上海。




1937年春,他通过亲戚关系进了英租界“大东书局”印刷厂当实习生。1937年冬,贾华随“大东书局”搬迁到香港。那个时候,中共香港党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中华”、“大东”等书局的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贾华积极投身了这些运动,并且担任“大东书局工会”(公开名称叫 “图书馆”)理事会的理事。


“中华书局”工会组织工人抗议老板无理解雇工人的罢工行动,“大东书局”工会则领导工人支持和声援 “中华”工人的斗争,使“中华”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贾华是这场支援斗争的骨干分子。


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2年元旦刚过,贾华接到通知,即到九龙城秘密交通站集中,化装成难民。一日黎明,由游击队交通员引路,带贾华等70多名上海籍工人从九龙出发,步行到沙田,再走山路,于当天下午5时到达元朗的一间祠堂里(秘密交通站)歇宿。次日下午经文锦渡渡过深圳河,到宝深公路附近躲过日军骑兵巡逻队,再一路爬山,傍晚才到梅林坳。连走两天,许多人的脚都起泡了。


不过,在接受游击队训练时,贾华凭着长期做工的好身体,一入伍就当上了机枪手。


那时候,机枪是非常稀罕的武器,他把自己的机枪和子弹都擦得亮亮的,简直是爱枪如命。红山战斗是他首次参战,他所在的机枪班镇守山顶,在敌人疯狂的炮火下,山上的红土埋在他的身上编在部队机枪连当战士。


春节前夕,贾华随部队到惠阳,参加攻打葵涌独立庙的战斗,赶走顽匪梁永年部,扫清了沙鱼涌护商护侨的道路。战后,贾华回到宝安龙华朗口村,参加了大队部主持的军事训练。一起参军的江浙老乡有的阵亡,有的因为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调到了新四军,或者到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亲切地把贾华叫作“死剩种”(大意是“剩下的种子”)。


放下机枪后,他居然成了金融财贸专家


因为工作需要,贾华从战斗部队调到税站工作。税收是东江纵队极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所在的位置都在商人聚集或往来的圩场和交通要道,也是日伪军重点的打击目标,这里牺牲了许多人。




放下机枪的“死剩种”,管理税站居然也是一把好手。凭着“死剩种”的精神,他从文书和会计做起,后来成为分站长、站长,直至担任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税站总站长。在管理税站的时候,跟敌人火拼少不了,但更要命的是,随着部队和收税据点不断转移,很多款项没地方藏。后来贾华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把税款藏在装死人骨头的“金塔”里,确保万无一失。税款多时,为确保安全,他也亲自参加护送。


在抗战期间,东江纵队虽然名义上是国军编制,但是没有军费给养,生存问题全靠自己。贾华的税收工作十分出色,从供给几百人到供给一个支队1700多人的军需,甚至还有余款上缴纵队。他率领的税站队伍也发展壮大到三百多人,有武装保护,还建立了海上武装税收队。


解放战争时期,贾华一直在两广纵队从事军需工作,逐步适应了野战部队的军需特点。大军南下之后,他奉命转业到中山和江门,先后担任银行副行长和行长,成了金融财贸战线的专家。


别人逃港,他建特区


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并开始筹办特区。春节刚过,贾华从惠阳地区调任深圳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市长),和市委书记张勋甫、市委副书记方苞搭档。



70年代末,深圳边境大小规模的偷渡外逃事件屡屡发生


贾华刚刚调到深圳工作之际,正值“逃港”风盛行,人心涣散,农田大量搁置,鱼虾无人捕捞,一片萧条景象。他和张勋甫、方苞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针对深港农民收入差距大的现实情况,大搞“富民政策”,鼓励集体办养鸡场、养鸭场,发展农村商品基地,开放边境小额贸易,大力发展“三来一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对于深圳的“富民政策”给予高度肯定,并亲自找基层支部书记了解情况。



建设初期的深圳经济特区


针对建立大特区还是几平方公里“加工区”的问题,他和张勋甫、方苞一起考察调研,提出了建立327.5平方公里大特区的方案。他兼任“引进办”主任,利用外资先后建设了55条二级公路,还建了自来水厂、高压电网、电信大楼。特区成立之前,深圳是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镇,只有侨社和深圳旅店两家旅馆,再加上几间低档的招待所,一共只有400个床位。那时,很多外商和香港同胞因为找不到酒店,只能在深圳戏院门口坐等天亮。在市财政只有几百万元的艰苦条件下,贾华投入了巨大精力进行城市建设。



深圳


张勋甫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贾华同志在深圳这几年工作,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一段。他任劳任怨,经受初创时期工作上来自各方的嘲骂,又忍受了‘莫须有’的罪名,但他从没有后退。”


或许正是因为他在残酷战争中被磨练成了“死剩种”,才有了这股冲劲变成了一头拓荒牛。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香港传真整理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
香港传真订阅号提供最新香港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独家人物专访,全方位见识香港,读懂香港。(您也可以回复“政府部门”、“香港交通”、 “香港天气”、“香港旅游”、“大学”等获取更多资讯)。《香港传真》节目透过新华通讯社旗下CNC中文台首播,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8356.HK)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