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de in Hong Kong,仅仅是那瓶李锦记酱油吗?

2016-05-18 香港传真 香港传真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


香港资讯·本期导读

提到“香港制造”,你会想到什么?



5月18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消息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于5月18日下午由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陪同,前往香港科学园了解香港创新及科技的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向张德江简介香港创新创业发展情况、特区政府的创科政策、主要创科支援机构的工作、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以及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创新及科技将在香港未来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早在年初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就提到要预留20亿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于本地的创科初创企业。


同时,特区政府又决定分担扩建科学园的费用,并在将军澳工业邨斥资82亿元发展智能生产和研发价值链。


香港传真早前曾专访香港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锦星,在他看来,创新及科技的发展,将带领香港走向“再工业化”的道路,而“Made in Hong Kong”也将被赋予新的含义。



香港旧工厂


“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是值钱的。”


香港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锦星坐在会议室中,落地玻璃外是沙田海的出口,背靠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坐落在此处的科学园,更像是一座高校园区,没有高楼,没有成片西装革履的金融人士,但你可以从身边经过的一群着装休闲、戴着眼镜、挂着工牌的帅哥口中听到深奥的科学词汇,这里是理科生的地盘。


在这个地方,正计划让“Made in Hong Kong”卷土重来。


马锦星说,“香港制造”无论在内地还是东南亚或者欧美,都很普遍,产品也好,食品也好,当地的老百姓都愿意用较高的价钱去购买“香港制造”。


的确,“香港制造”代表的是专业和品质,就如1888年起家的李锦记酱油、维他奶、阿波罗雪糕、京都念慈菴、Baleno,当然还有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餐饮品牌的供应商——嘉顿。谈起“香港制造”畅销全球,马锦星很骄傲地说,这是品牌效应。



但是,这样的品牌效应相对于国际都会的身份,显得有些寒酸。打开维基百科,搜索“香港品牌”,蹦出来几十个名字,但仔细一看,要么是中药,要么是衣服雨伞,要么就是方便面和零食的生产商。


香港也曾有一场工业革命




1950年后,香港制造业开始发展,从上海来的纺织商人们,振兴了纺织业,继而又有电子钟表、玩具等产业的兴起,加上香港本身的港口便利,一时间五六成香港人从事着制造业,Made in Hong Kong遍布全球。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香港轻工业占香港经济产出的比例很高,大概超过20%,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为香港提供了很强的出口推动力。”




马锦星描述的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有着全世界一流的货柜码头,有着全世界一流的空运码头,这都得益于当时香港的轻工业发展。如今漫步观塘,街边老旧却高大的厂房齐刷刷的都是灰色,墙上简易地印着大号繁体字,维港对岸望过来都能知道是做面粉的还是做面包的,没有任何Logo,便是香港重内在的表现。


可是如今这些厂房的内在,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场景,它们变成了画廊,变成了工作室,变成了便宜的写字楼。


“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眼看着就成功了,这为来香港的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机会,所以很多工业搬至内地,一方面帮助内地进行工业建设,另一方面也帮工业家积累财富。”




于是,脱离了制造业的香港,开始逐渐转型为服务型经济。




但是用马锦星的话说,服务业经济本来并没有不妥,正好与制造业相辅相成,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很不幸,香港太注重服务业,却忘记任何城市都需要工业基础,“这个基础,在过去这三十多年慢慢流失了,我们无法阻止。”因为以香港这么少的土地和较高的成本继续参与低增值的工业竞争,香港会失败的。


“我反而认为,现在应该问问自己,如果香港经济想建设得多元化一些,将经济动力加入多元化经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朝着香港创意、香港科研成果、香港制造一条龙地树立将来新的经济体系。”


在马锦星看来,重走制造业的老路是走不通了。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前50位里头,掌握制造业的不到20%,谁还愿意再去动这20%的奶酪?


“制造业我们也要挑选,我们看中的是现代制造业,这方面香港有优势。”


德国要搞“工业4.0”,美国前两年也说要“再工业化”,而国务院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让人们把焦点投在了生物医疗器材、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马锦星认为,连大国的思路都贴在“再工业”上了,更何况香港呢?


港版“再工业化”是什么样子?



香港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接受香港传真专访


“所以,香港创意、香港科技创新、香港制造,三者可以连贯,成为再工业化的一个方法。”


香港的创意,是指设计方面,“意念一定不要走传统路线”;香港的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在香港科技园中,已经有500多间公司和12000多名人员在做着不同的科研;香港制造,“我认为可以从科技园管理的三个工业村开始尝试,将新兴工业带入尝试。”



俯瞰香港将军澳工业村


马锦星说,在香港有些行业已经开始在走这条路了,“例如香港的疫症控制中心,已经利用大数据搜集病症源头,进行分析, 我们也看到很多大的数据中心正在香港加建。”又如在香港将军澳的工业村,有着全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群体,其中有两个内地的公司,一个是中国移动,一个是中国联通。“这两个是龙头企业,他们决定将国际数据中心放在香港,所有内地的数据经过香港传到国外,同样地,国外的数据经过这个数据中心到内地,香港对于这些企业的吸引力很高。”


马锦星用乔布斯的成功举例,认为他在二十年前创业之时,美国在做工业的同时,3%的GDP归入了科研,社会尊重创意和创新。但那个时候的香港,还是个厂房上连个公司Logo都没有的时代。


“加之香港转为服务业经济的时候,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可以为服务业提供更好地条件。”


但如今世界变了,科技创新很重要,工业家、创业家都觉得香港有能力“再工业化”。


“所以我觉得未来五年,就算没有乔布斯、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物,起码能先赶到一半的水平。因为有了这些人物对香港很重要,下一代香港年轻人会看着香港的哥哥姐姐,他们可以成功做这一行,那么我们也可以去做,我希望更多香港年轻人参与创业,将再工业化的概念演绎,加上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多给他们些信心,让他们去尝试。”


当然,聊到最后,我们又谈论起了因政治争拗而被拖延至最后一刻才成立的香港创新及科技局。


“创新科技局是这一届特区政府重力去推动的事情,我希望有了这个局之后,这位局长起码可以帮我们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推广出去,让政府跨部门用新科技的时候,能够尽早使用。另外,关于资金投放偏低,我希望一步步来,通过政府带头投放更多资金,带动其他公营、私营的投资,那么整个形势会好很多。”




版权声明

香港传真原创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关于我们
香港传真订阅号提供最新香港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独家人物专访,全方位见识香港,读懂香港。(您也可以回复“政府部门”、“香港交通”、 “香港天气”、“香港旅游”、“大学”等获取更多资讯)。《香港传真》节目透过新华通讯社旗下CNC中文台首播,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 (8356.HK)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