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香港成立的“支那暗杀团”,到“道德救世者”的终结

2017-02-16 香港传真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


香港资讯·本期导读

百年前的暗杀是如何进行的?


炸蛋,是一道美食。在广州,这道菜曾被称做“凤山入城”。而要探究其中故事,要从香港说起。



百年前,广州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流传了众多艰险跌宕引人入胜的革命故事,其中颇为传奇的便有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事件,和清廷将军凤山在南关遇刺的故事。提到这两次暗杀,就不得不提到“支那暗杀团”。


刘思复


“支那暗杀团”于香港成立,当时位于香港般咸道(Bonham Road)16号。发起者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刘思复,用“同心同德”四字为团的小章。


如今的香港般咸道


1905年7月,孙中山赴日本筹组中国同盟会,刘思复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同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刘思复是最早的会员之一。1905年冬,刘思复回到香港,协助办理《东方报》。在刘思复留学东京时,他从一个俄国无政府主义者那学会炸弹制造技术。而后,他制造了多次暗杀行动。


1907年夏历6月11日,刘思复在仓边街青去里凤翔书院内,亲自装配炸弹,但是,在安装雷管时不慎爆炸。刘思复身受重伤被捕,被关在香山监狱两年多。由于这次爆炸,刘思复在医院被锯断左手。1908年,宣统即位后宣布大赦,刘思复获释后前往香港。


支那暗杀团


1909年(也有说法为1910年春)刘思复在香港邀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炯明等人,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继续策划暗杀清廷广东高级官吏。


1911年初,刘思复组织暗杀满清摄政王载沣,因先行携炸弹北上的人失事而未果。


暗杀李准 轰动一时


李准


1911年8月13日,支那暗杀团准备暗杀常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事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而这一次暗杀虽然没有成功,却让支那暗杀团名声大噪。暗杀行动在4个月前便已开始筹划。 1911年4月,辛亥黄花岗之役失败后,支那暗杀团团员决议在粤行刺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


团员林冠戎自请为执行员,并改名“冠慈”,深怕一旦失败,以免伤其母心。陈炯明介绍陈敬岳为执行员,马育航,钟秀南担任运输炸弹。后有潘赋西,刘镜源亦愿担任执行。所以冠慈,敬岳,赋西,镜源分四路守候,观察张、李行动,伺机行事。 


双门底,现北京路


1911年8月13日午12时许,李准至双门底,冠慈取弹引爆。
跟据1911年8月15日香港《士蔑报》(The Hongkong Telegraph,早期香港英文报刊)的报道,李准右手受微伤,腰部则有两寸宽的伤口,二十人的卫兵中有八人受伤,而轿夫受伤最重,一轿夫的腿被炸断。而暗杀者冠慈因为已抱定必死的信念,当时是携带炸弹冲入队中,当场殉难。而负责配合的团员敬岳在城外被警察发觉其神色有异,最后被捕。


李准虽逃过一劫,但此时过后暗杀团轰动一时,坊间还出现了冒名自夸者,刘思复认为有辱英烈英名,于是写下《林冠慈传》,将英雄事迹公布于众。


数月后的第二次暗杀


数月后,暗杀团又计划在广州仓前街(今北京南路)暗杀清朝军事将领凤山。虽然资料记载此次暗杀并非由支那暗杀团直接策划指挥,但暗杀团只是因为跟黄兴的目标重合,而改为协助行事。


凤山


李熙斌是支那暗杀团的12位团员之一,入团最早,且对该团的活动资助最大。据他在回忆刘思复在炸伤李准之后,原本打算领导“支那暗杀团”继续暗杀李准和两广总督张鸣岐,但后来因获知清廷调派凤山来粤任广州将军,遂改而谋炸凤山,并派该团团员李熙斌、朱述堂和梁倚神前往广州策划进行。不料,当时黄兴正在布置暗杀凤山,二人目标相同,经团议商定后改变计划,派支那暗杀团团员梁倚神协助黄兴行事。


继广州将军孚琦毙命,水师提督李准被炸伤,人单力孤的两广总督张鸣岐连连催促清廷赶紧委派一位广州将军来协助自己。清廷素知广东是革命党之大本营,便挑选素以铁腕跋扈著称的凤山坐镇。清廷对他一向十分器重,曾令其出访欧洲,考察德、奥新式陆军,凤山被清廷认为颇有军事才干。

老辣的凤山也深知自己此次前往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广州,着实是一个苦差,无奈朝廷命令已下,只得南下。老谋深算的他只带一妾一婢一妪二仆随侍身边,秘密南下香港,再转乘军舰前往广州。据考证,行动之保密,甚至连张鸣岐也未通知,只是在将抵广州前悄悄通知了一位关系亲近的清军协统带人来接。


天字码头


10月25日,天字码头北侧的接官亭显得有点冷清,只有那位协统带着八名旗兵迎接凤山一行。凤山不由感到凄凉,却又为自己秘密且平安抵达广州而得意,在这里他登上了一顶绿呢大轿入城。

当凤山放松警惕的时候,却不知北面不远处已有炸弹正迎候着他。


仓前直街


当时支那暗杀团的梁倚神在南关仓前直街顶盘一间山货铺,改为成记洋货店,作为放置炸弹、伺机行动的地方。执行暗杀任务的李沛基(李援),则是黄兴夫人徐宗汉的胞姐徐慕兰的次子,即黄兴的姨甥。10月25日拂晓,凤山所乘的八人大轿刚经该店门前,李及时行动,将掩置于店门前檐际的3枚各重10磅的炸弹放下,把凤山炸得血肉横飞,旗兵、观众死伤七十余人 ,李沛基从容离开。


接官亭


支那暗杀团的李熙斌在记叙凤山之役中暗杀团所起的作用时说:“计支那暗杀团成立于民国前二年,解散于民国元年,为时适两年。其所筹划进行者,凡三役:……其三,炸凤山,是役已出发,惟仅间接助李佩(沛)基君成功。于是支那暗杀团之事迹终矣。”


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在其自传中也说过:“论革命党行暗杀之成绩,无有过于此举者:受党令而行一也;歼敌而我无伤二也;敌胆寒至不敢穷究其事三也。克强(按:即黄兴)实主其谋,并得省中同志协助,而沛基是时年方十六七,临事镇定,从容如此,亦难能矣。”胡汉民的论述,已清楚说明,炸毙凤山一役是由黄兴直接策划进行,而并非刘思复及其“支那暗杀团”所为。


组织晦鸣学舍

推行无政府主义


1912年,支那暗杀团解散。当年5月,刘思复与郑彼岸、郑佩刚等人在广州西关存善东街8号成立晦鸣学舍,这是中国国内组织的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学舍取名于《诗经·郑风》《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处乱世思君子之意。


《晦鸣录》


学舍成立的第一年,刘思复把翻印、散发《新世纪》作为基本任务,短短一年时间,靠募集得来的经费,竟然印发了一万多册。1913年8月,《晦鸣录》出版(第三号起改名《民声》),以“倡导社会革命,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


刘思复在《编辑绪言》(创刊词)指出:“晦鸣录既以平民之声自勉,其言论即直接为平民之机关,今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已悉数被夺于强权,而自陷于痛苦秽辱不可名状之境。推原其故,实社会组织之不善有以致之。”他接着指出:“欲救其弊,必从根本上实行世界革命,破除现社会一切强权……正当真理之新社会以代之,然后吾平民真正自由之幸福,始有可言……。”


话剧《遍地芳菲》中也涉及暗杀广东官员的情节


刘思复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半里,辗转于广州、澳门、上海等地,组织同仁,募集资金,共编写出版了二十二期杂志,他因此名声鹊起。


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袁伟评价刘思复称:“犀利的笔锋、威严的炸弹和晶莹的品德是刘思复人生最大的亮点,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则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经验和教训。”袁伟时说,刘思复的无政府主义,核心是立即实现“一切公有、各取所需”、提倡“绝对自由”、排斥一切政府和政治法律。


刘思复身后,无政府主义者逐渐散去,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它已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被淘汰。袁伟时认为,刘思复之死已经敲响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丧钟。袁伟时认为,刘思复的献身精神不是盲目的,他的“敢死”精神是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石的。


“道德救世”者的终结


刘思复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他主张“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纯粹出于人生理想,而不是为了延年益寿,也不是以其为欺世盗名的幌子。相反,他由于长期素食,导致营养不良,又长期奔波,终于积劳成疾。


1915年3月27日,刘思复在上海病逝,年仅31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杭州烟霞山洞旁,4年以后,同道为其隆重修墓,墓碑上刻三个大字“师复墓”,墓志用世界语雕凿而成,译为中文如下:


“师复为人道主义者,又为世界语学者。生平谋炸悍将,厉行革命,被锢三冬而组织东方谋杀团。辛亥革命以后,舍其单纯破坏,转而为自由社会主义之宣传,创‘晦鸣学舍’、‘世界语研究会’及‘心社’,旋以刊《民声杂志》,谇砺自刻,尽瘁其主义,呕血以死。死年才三十有一,不终其纪。痛哉!”


为表明刘思复的世界大同观,墓志纪年采用公元,并注明刘思复生于“东亚之广东香山县”。


    版权声明

    香港传真整理自新华网、广州日报、文汇网、中国论文网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
    香港传真订阅号提供最新香港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独家人物专访,全方位见识香港,读懂香港。(您也可以回复“政府部门”、“香港交通”、 “香港天气”、“香港旅游”、“大学”等获取更多资讯)。《香港传真》节目透过新华通讯社旗下CNC中文台首播,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 (8356.HK)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