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对武汉理工还有10万个问题想问。

2018-04-09 王火火 我要WhatYouNeed


经过漫长的 13 天,今天上午,武汉理工大学终于给出了官方情况通报。




声明中的重点是:


“经查,王攀存在与学生认义父子关系行为,以及指导学生升学就业过程中方式方法欠妥等情况。”


而除此之外,如王攀阻挠陶崇园出国留学和硕士答辩,以及叫陶多次去做家务等事,武汉理工大学的回应是:


未发现


此条微博已无法转发和评论了


截至昨日,陶崇园家人的诉求是王攀道歉,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撤销王攀的教师资格。


但目前为止,王攀没有被撤职也没有道歉,这个结果明显与陶崇园家人的诉求有极大差距。


事实上,从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到现在,校方的做法有诸多欠妥之处,许多暧昧不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走向。


而剩下的那些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能回答的也只有校方和王攀本人了。


在这里,我们还是希望继续追问:



陶崇园跳楼身亡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触发陶崇园跳楼的那件事是什么?



在多方媒体的报道中,王攀多次让陶崇园进行买菜做家务等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但当事人忍住买饭做家务一年两年,26 号却突然忍不了,决定跳楼。


陶崇园的家人也表示,陶崇园自杀前已找好工作。


一个顺应逻辑的推论是,陶崇园一定受到了什么刺激,或是研究生生活发生了什么突然的变故,才会在激愤之下选择跳楼自杀。


而陶崇园与母亲的通话中也表明了态度:“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这些常人都能想到的部分,却不在校方的调查重心。


这是为什么?



王攀,究竟有几个“义子”?



依据陶崇园和王攀的聊天记录,我们知道,那句“坦坦荡荡说出那 6 个字”是王攀对另外一个学生说的。


聊天记录中,王攀嫌弃该名学生所说的“爸我永远爱你”——很假。



去王攀家里“做家务”的也并非陶崇园一人,王攀作为导师也应该有其他的学生。那么,叫爸爸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做家务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那些同学现在还是毫无声息?


如果这种关系是武汉理工大学所说的“认义父子关系”的话,那么其他“义子”如何看待“义兄弟”的身亡?


结果,不仅没有其他义子发声,而且武汉理工对同学们下达了通知,有关此事,不许妄议。


知乎上面的匿名回答也没能存活多久,许多已经删除。



这就涉及到了最匪夷所思的部分



为什么武汉理工的态度如此遮掩暧昧?



相信高等教育学府里的领导们一定懂得斟酌损益的道理。


与学校的名声和形象相比,立刻对丑闻争议事件展开调查,对相关人员停职查办,可以说是学术圈的正义底线了。


可是武汉理工对王攀的处置方式还是有所庇护。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最近爆出的 20 年前北大教授沈阳涉嫌性侵事件。


三天前,北京大学校友在网上发文,要求现任南大文学院教授、原北大中文系教授沈阳对其在北大任教期间导致女学生高岩自杀事件负责。


事件爆出后,北京大学率先公布了当年沈阳事件的处理结果。南京大学文学院则公开声明,建议其辞去南大文学院教职。






两相比较,武汉理工的遮遮掩掩和南京大学的快刀斩乱麻,爱收义子的王攀和“我们就是组织”的徐教授,令人深感讽刺。


然而,此类涉及高校师生关系的案件,大多会沦为被刷新掩埋的永久“调查中”。


2017 年 5 月,北电爆出性侵事件。微博 ID @北电侯亮平 实名举报某学院系主任,直指他性侵女学生,还有滥用职权等行为。


一时之间,微博沸沸扬扬。北电立即成立调查组,持续调查中。


现在一年过去了,调查的唯一确定结果,是校方宣称北电侯亮平有抑郁症,其他诸多疑问,仍处“调查中”。


而北电侯亮平的微博,已经由于不可知的原因被删了个干净。




导师欺压学生的法律边界十分模糊,性侵等事调查起来难度又大,证据不足、仍处调查中,往往是这类案件的最终归宿。


涉嫌性侵女学生的沈阳回应:“三个大学都拿‘师德’说事。请问这种定性靠什么?”


沈阳表示,处分决定只是行政警告,根本没有师德问题。




来源 @AI财经社


北大当年的通报,也是直白地翻译了因有限证据疑罪从无的那个处分:


“没有发生性侵。行政处分是针对师生关系而不是引发高岩自杀,高岩自杀不归罪于沈阳。”


的确,在这些处理当中,我们没有看到证据,也没有标准。


这也正是我们害怕的,王攀式的导师永远有收不完的“义子”,高校永远有数不清的侯亮平式的“抑郁症患者”。


-


其实在武汉理工事件刚刚爆出的那两天,我听到了很多奇怪的声音。


有人说,聊天截图爆出的内容还好,帮导师买饭做家务,这不是研究生应该做的吗?


还有一些刺耳的声音说,陶崇园为什么要自杀呢,他可以反抗啊,为什么不去解决问题?


这群过来人很努力地在一个本身就不合理的状态里,试图找一个合理的标准为导师辩驳。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的确从来就没有给出过一个明确的、恰当的,规范的导师和学生相处的模式范式。


因为缺乏师德建设与监督的体系与制度,师德的管控和师生关系中的问题,被推回了师生内部。


这无疑是留给学生自己去碰运气。


导师学生相处模式有的是冷淡型,有的是热情型,有亦师亦友型,还有义父义子型。


原则上来讲,在没有规范模式和细化模式前,这些相处模式,只要学生觉得可以接受,那么帮导师买份饭、做做家务,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问题是,一旦学生察觉到相处模式的怪异,他们投诉无门,毫无办法,不知该找谁去说理。而导师责任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让这个现象变本加厉。


缺乏足够话语权的学生就像电影《暴裂无声》里的男主,即便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肉搏的方式,也难以真正讨回源于制度本身的公道与正义。


沈阳问得对,师德的定性靠什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武汉理工答不出,北电答不出,他们都答不出。高校答不出。


因此,即便我有 10 万个问题想问武汉理工大学,却已经不再期待等到一个正正经经的回答。






作者 / 王火火

编辑 / Blake Kitty 

图片 / 微博截图

音乐 / Take me to somewhere nice - Mogw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