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家乡人缘很差的我,这个年是怎么过的?

WYN 我要WhatYouNeed 2021-02-21
 

春节转眼要过去了,也许你已经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岗位,准备开启新一年的生活。

 

但可能也有人和我一样,对这个假期心有不甘。

 

因为十天过去了,还没有见到想见的人。又或者更干脆,没几个朋友约我。

 

早在春节回家前,编辑部已经有人预言过:“没人约的春节,已经失去了回去的必要,我就是家乡‘糊人’。”

 

当她说出“糊”这个字时,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但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笑,其实还是有几分心酸的。

 

年初六了。很有必要邀请编辑部里的“糊人”,反思一下:

 

为什么回到家乡的我们,人缘变得那么差了?

 


 

在同学聚会上,

聊到曾经的老同学时,

我打开了对方的朋友圈



我还记得,自己 18 岁生日的时候,是怎样度过的:

 

在平平无奇的晚自习里,我打开一本浅蓝色的记事本,一一记下送了礼物给我的同学。


有送我圆珠笔芯的男同桌,也有送我一盒好吃的蛋挞的女同学。我度过了一个愉悦的夜晚,收到过了超过 20 份礼物。


但没想到,那便是我接下来人生里的社交巅峰了。


今年过年,我和 4 个高三的同学,再次坐到了一间熟悉的宵夜档里。不知是谁提出,我们玩起了一个现实又刺激的游戏:


我们一一点开了班级微信群的朋友圈,比了比,谁能看到的朋友圈多。

 

残酷的结果是,我输了。好几个他们能看到的朋友圈,我看不到了。

 

最后,一个现在在卖保险,以前是语文课代表的女生赢了。但即便是赢家,也有好些朋友圈看不到了。


各种原因,大家都没有细问。


编辑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调侃说自己也是家乡糊人。后来安静下来想了想,谁更糊根本不是这个话题的重点。


而是在大家互相在朝着不同方向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重新做了选择。

 

那些屏蔽了我的朋友,的确是我几年内都没有联络过的人了。


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去期待我们的感情一如既往了,我们都拥有了新的,更在乎的人了不是吗?


@一位被屏蔽的编辑

  



承认老友的疏远,

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而且如果能回到假期前,

我真的好想提醒一些家乡“糊人”:

实在没必要为朋友聚会,

刻意做那么多的准备了。

 
 


我认真准备的搭配,
似乎没多少机会穿给朋友看
 
 
前几年,过年总会给人一种“衣锦还乡”的幻想。
 
每次,我都会把 24 寸的行李箱塞满,甚至想好了同学聚会时的妆容和搭配。
 
但现实是,“衣锦还乡”的高光时刻,仅限于我戴着贝雷帽,披上毛呢大衣,然后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踏上巴士的那一刻。
 
之后,我几乎就没出门了。
 
我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难得放假,大家都宅家里休息,不爱聚会了。
 
直到某晚,我正在跟一位初中朋友倾诉过年的无趣时,却收到她的回复:“我们在唱 K ,你要来吗?可以让(那个谁)去接你。”
 
越问越难过——
 
原来这位同学的聚会时间线,过年前就定好了。
 
“以为你不想来嘛,就没叫你。”
 
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太不主动了。但翻了翻微信,原来老家的朋友,已经一个又一个地从我的生活圈子中隐去。
 
9 年过去了,那群曾经玩得很好的老同学,只剩下一两个人的微信。
 
 

意外的是,今年我反而被那位朋友拉进了一个聚会群里。

 

我却发现自己那天是没空赴约的。

 

尽管时间没排上,我还是回了句:下个月我有时间,有空一起吃个饭好吗?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无论有没有人应约,至少,不会被他们认为是我“不想来”了。

 

@一位准备将原装行李拉回去的编辑

 


由此可见,

“糊人”并不都是被动地等朋友联系。

主动发起邀约的人,

有时才是更重视这段关系的那个。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

要是主动了还得不到回应,

你会不会就此放弃?

 
 
 

约了一个篮球局后,

我一直等到场馆快要关门

 

 

篮球局,曾经是我和高中好朋友唯一能“马上约成”的聚会理由。

 

但自从毕业工作后,我上一次碰篮球,可能已经是三、四年前的事了。

 

今年回家,我忽然心血来潮,组织了一个六人群,还将群名改为“年廿九-打球-9点-奥体”,想测试一下这个“唯一的聚会理由”,是否仍然奏效。

 

很快地,一个个表情包出现在群聊里。

 

但是到了当晚,我才刚换上球鞋准备出门,就收到了微信:“今晚单位吃团年饭喝多了,下次再打啦。”

 

下一秒,另一个因为工作失约的「放飞机」emoji 也出现了。

 

好吧。我在路上甚至想好了 plan B:四个人打不成篮球,改去打麻将也还行。

 

但现实是,我一个人在球场里运球、练习投篮,后来干脆坐到地板上,大口喘着气。另外三个朋友都还没有来。

 

加班的球馆阿叔甚至还过来问我:「一个人来打啊?」

 

我假装开心地摆摆手,说朋友快到了。另一只手掏出手机准备退群,并坦然接受“我已经是一个家乡糊人”这个残酷的事实。


 

“只有你到了?”在我打算收起球回家时,朋友的声音出现了。

 

还好,至少有两个人来了。

 

“以前总觉得每年约一次应该很简单。”我说。

 

“大家都有好多责任在身了啊。”打完球后,我们一起坐在台阶上感叹。

 

晚上 11 点的篮球场上,朋友抓起外套,向我挥手。

 

“走啦。再约。”

 

回家的路上,原本郁闷的我其实有了几分释怀。尽管我知道那句“再约”,只不过是一句跟“我没事”差不多的客套话。

 

但仔细想想,因为我们真的都长大了,大到除了一起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排在它的前面。

 

可能在我们这群朋友中,根本不存在谁,拥有这份把大家都约出来的“号召力”。

 

比谁都更有号召力的东西,叫生活。

 

@一位来自珠三角地区的编辑

  
 

原来大家为了避免“变糊”,

都默默做了很多努力:

 

去年除夕没收到一条私发祝福的编辑,

今年专门给 10 位朋友,

寄去自己精心挑选的新年礼物。


另一位编辑,

在领到 WYN 专属设计的红包封面后,

首先给他的老朋友们发去拜年红包。

 

如果你看到这里,

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位“家乡糊人”,

趁着假期还没有正式结束,

请先主动释放你想要维持关系的信号吧。

 

 

 

最后,

一些真心话

 

 

需要向你坦诚的是,关于“我们在家乡人缘变差”这个问题,编辑部一度很纠结:

 

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很多人其实都看得很开,不那么在意那么变淡的友情了?

 

但我想起,一直以来自己总是很在意“朋友圈子是否离我远去”这件事。每当我认为要主动做点什么去挽回时,也正因为“挽回”这个词,才让自己那么感慨“人缘变差了”。

 

事实上,我的人缘真的那么差吗?也许未必。

 

年初四那天,和我同样喜欢咖啡的朋友约我到另一座城市探店。动车窗外的景色掠过,我们如常地闲聊着生活的日常,就算是沉默,也一点都不觉得尴尬。

 

年初五的晚上十点,从深圳返乡回来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要出来喝一杯吗?”虽然已经超过十年没见,但笑着打招呼的那一刻,感觉两个人的气场还跟学生时代一模一样。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决定不再以“自怜”的心境去结尾了。

 

因为有很多关系,是无论你再努力,也无法回到最亲密那时的。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是像今年春节我感受到的那样,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好好维系下去的。

 

希望我们都能意识到,应该趁早抛弃“人缘”这个词汇了。

 

就现在,去联系你最珍惜的那些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