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才能实现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

 



《经济日报》近期推出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报道,

通过8个关键字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趋势、新使命!



点图↓↓↓



发展先进制造 做强实体经济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

 

新征程,制造业是发力点。“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苗圩说。

 

新目标,质量效益是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表示,进入新时代,先进制造业更注重科技创新,更注重着力解决制造业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实现绿色转型,竞争优势正由低成本的数量优势向制造能力即质量和效益转变。

 

新路径,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是促使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及产业形态深刻变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实体经济高效率与高精度的核心所在。”秦海林说。原文链接



让世界感知中国品牌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名片”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在科技强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科技项目及产品对世界作出了新的贡献——截至10月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已探测宇宙粒子34亿个;看得很远的“天眼”,用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6颗新的脉冲星……这些重大创新成果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提高了我国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推动我国经济质量显著提升,也加快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是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的关键。“要着力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创造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迎秋表示,“要在企业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质量强国的征程依然任重道远。“在去年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中,我国仅有华为、联想两个企业入围,分别列第72位和99位,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弱国。”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表示。面对诸多差距,近年来,我国通过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参与国际品牌经济竞争。我国企业正在发力突破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瓶颈,自主品牌产品开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原文链接



动能转换为发展提供新引擎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从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到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创新创业的“百花齐放”到人才队伍的“筑巢引凤”,新动能正不断推动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过去5年,中国的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产业发展的亮眼数据正为创新驱动持续深入写下“注脚”。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和10.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了6.2个和3.9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发展仍大有可为。底气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中国消费者不断释放出的“个性化”“碎片化”消费需求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底气也来自于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资源积累。

 

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让生产要素以更高效率配置,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企业家们看来,创新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原文链接



新时代国企焕发新生机


企业强,则国家强。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必将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企须带头推进。而“僵尸企业”是国企的痛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国资委将“处僵治困”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经过一年多时间,中央企业完成了571户“僵尸企业”处置和治理主体任务,员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经济社会资源获得了极大释放。

 

在处理“僵尸企业”的同时,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是国资委抓落实的又一项任务。

 

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关工作按照“宜改则改、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原则持续推进。目前,各层级企业混改数量占到中央企业的68.9%,地方国有企业混改比例达到47%。混改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混改的层级在不断提升,领域在不断拓宽。

 

此外,成本领先、精益管理,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持续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总额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原文链接



质量时代呼唤大国工匠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果说创新驱动是实现“双中高”的新引擎,那么人才就是根植创新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在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实现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中国代表团团长张立新看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应、相同步,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结果。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以‘双引擎’助力‘双中高’的必然要求。”张立新说。

 

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是广泛开展职业培训。许多高校已经在先行先试,寻找转型之路。其中最大的转变是学校开始面向市场办学,与国家和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发现,企业内部刚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种,居然可以在技工院校里找到对应的专业设置。

 

“市场决定待遇,待遇决定地位。相信市场和待遇的决定力量,加之政府推动和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技术工人一定会成为多数人向往的职业。”张立新说。原文链接



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动力足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加快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许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打造品牌,一批优势的企业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整个产业也就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渐地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专家建议,用创新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使传统产业提质降耗升级,提高竞争力,这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向转型升级要质效,向提升生产效率要质效,向研发设计转化要质效,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质效,推动传统动能增添新活力。原文链接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从试飞成功的C919大型客机到商运速度世界第一的“复兴号”高铁,再到即将领跑世界的5G……当前,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通信设备等产业通过创新驱动蓬勃发展,为我国产业迈向世界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这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在调整和转型中努力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生产领域、工程领域、高端装备领域,仍由发达国家掌握着标准话语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中国企业要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不仅要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方面逐步提升,核心技术上也要有大的突破和进步,特别是要拥有标准的制定权,这是中国制造领先的重要环节。原文链接



乡村振兴再绘“三农”新画卷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增绿,农村变美,不仅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关系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生态福祉。农业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厚植美丽中国的“三农”土壤。

 

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注入乡村文化的内涵,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一座青山、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幢老屋、一种手艺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越来越多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村让城市人向往。”中央农办副主任吴宏耀说,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具体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精心打造一村一韵。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原文链接




编辑 / 杜秀萍、万政、王琳

来源 / 经济日报(记者黄鑫、李佳霖、陈静、周雷、韩秉志、林火灿、吉蕾蕾、崔国强、乔金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