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谢国明:识大势 讲规矩 重创新:做好新时代党报工作的思考

2018-01-09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


来源:京原路8号

编者按:2018年第1期《中国记者》“特别关注”刊发了“《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出版的意义及学习领会”有关文章,“论坛”栏目继续组织刊发“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媒体思考与实践”,今天推送的是其中的一篇。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两个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当前的大势。

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识大势,讲规矩,重创新。

一、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认识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识大势是政治家办报的必修课。大势在胸,从事党报工作就能心明眼亮,游刃有余;大势不明,就可能盲人瞎马,动辄得咎。

当前党报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十九大,党报工作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十九大会提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

为什么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实践就形成了新思想?为什么说新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答案就在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时代催生新思想。

凭什么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矛盾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正确分析和判断时代的主要矛盾,并根据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又一个重要的政治判断,也是认识新时代的理论依据。

当下中国,已经从短缺社会进入了剩余社会,人们从要求吃饱穿暖,转向追求吃好穿美,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新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表现。

所谓识大势,就是要看准“天气”,接牢“地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气”的实质就是“地气”,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认识新时代,把握新矛盾,看准“天气”,接牢“地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思想,更好地做好党报工作,这是前提和基础。

二、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特别需要讲规矩

新时代不是某一天一步迈进去的,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也不是已经定型了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这样一个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党报工作者特别需要守纪律、讲规矩,这就是一种辩证思维。

纪律和规矩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范着当下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墨守成规必然落伍,违规违纪必然出错。

2017年上半年,某省党报在该省党代会召开前夕发表长篇署名文章《全面从严治党在XX》。文章内容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题目和篇幅的文章,一般只有当地主要负责同志才能署名发表,或者以一个写作班子的笔名发表。以一个具体工作部门副职的身份署名发表,不符合纪律和规矩。

此前,网络和传统媒体先后传播过洞房抄党章、成立家庭党支部等信息,引发舆论哗然。这都是不守纪律和不讲规矩导致的。这些情况的出现,明显具有新时期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即有些人对新时期不甚明了,对传统的纪律和规矩不以为然,试图进行突破。

进入新时期以后,做好党报工作必须持中守正,不可走极端,不可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毁弃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纪律和规矩。

守纪律讲规矩,其实就是讲政治。党报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党报工作者既要生活在新闻之中,更要生活在政治之中,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

三、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需要重创新、求实效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媒体发展的驱动力。在新时代,做好党报工作,尤其需要重创新、求实效。

创新是新闻宣传工作与生俱来的基因,是提高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得力工具。现在的问题是,进入新时代,面对严肃的纪律和规矩,新闻宣传工作还能不能创新?答案是肯定的。在新时代,在守纪律讲规矩的前提下,新闻宣传仍然需要创新,能够大力创新。

有些人认为,当下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其实,当下的党报,不仅要采用新技术或者说进行技术创新,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需要创新,是全面的创新。

党报及其工作者是内容生产者。但是,正是在内容生产这一我们最擅长、最传统的领域,亟需创新。一些党报和党报人,缺乏思想的原创力、概念的整合力、舆情的捕捉力和信息的首发力,跑新闻变成了等新闻或者从网络上拷贝新闻,思想贫乏和内容短缺已经成为党报的短板。

网络时代,党报已经从信息源变成了思想源。如果党报能够适时适度传播新思想,提出新概念,解读新现象,引导新舆情,就能够牢牢把握议程设置权和舆论引导权。

201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长篇述评《中国经济新方位》。今天,“新方位”已经成为热词。因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是,2016年底,“新方位”还没有人讲。所以,当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网上有人敏感地指出,《人民日报》首提新方位。一些论坛峰会也以新方位命名。这篇文章在策划过程中,曾经有人对“新方位”的提法不认同。一是认为中央没有提过,政治上有风险;二是感觉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三是认为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势,但是要由我们来进行概括,难度太大,难以胜任。我们认真听取了反对意见,经过反复商量考虑,认为提出“新方位”没有风险、符合实际、能够做到,并且非常必要。为什么说没有风险?因为“新方位”是一个褒义词,虽然中央没有明确提过,但是,不能什么概念都等中央提出来党报才跟上去。新常态就是几位经济学家先提出来的。既然是正能量的词汇,只要符合实际情况,政治上就没有风险。为什么说符合实际?自从中央肯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更新,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经济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新势头。为什么说能够做到?我相信《人民日报》的同志,能够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能够说别人说不出来的话。我们报社内部常说,要想总书记想的事,要写总书记能够引用的事例和语言。就如“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是《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署名言论的标题,作者是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还写进了十九大报告。

大家可能还记得,2015年和2016年,《人民日报》先后组织发表了三篇长篇述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出现了动摇,对于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议论,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评价,《人民日报》请权威人士及时指点“迷津”,着重就“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这个普遍存在的迷惑作出回应,澄清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取得了“江湖反响大,庙堂感觉好”的传播效果。

当下的新媒体,有大量的内容创业者,甚至有新内容探索者,这说明内容创新正在成为广阔的蓝海。

内容需要创新,形式同样需要创新。在当下的快阅读、浅阅读时代,新闻产品需要更新颖的表达方式,更轻快的呈现形态,更明快精致的话语形态,抓取用户注意力资源。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考察之时,人民日报推出H5产品《总书记的问候》。微信当天的转发量即超过2000万,全网累计阅读量超2.5亿次。当然,这主要依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感召力。

2016年7月12日,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裁决以后,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幅红色的中国地图,标题为“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这则图文推出以后,点击阅读量迅速超过1亿次,成为新媒体的现象级产品。

2017年“八一”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军装照”H5,在建军节当天浏览量即达3.94亿。上线10天,累计页面浏览量突破十亿,成为标志性的“爆款”产品。

十九大召开以后,新华社推出新媒体系列互动活动产品“点赞十九大 中国强起来”,截至2017年10月26日,这一系列互动活动的接力人次达到5.12亿,点赞人次1.2亿,页面浏览量30亿。创造了史上首个“30亿级”受众互动产品。这就是形式创新取得的实效。

刚刚过去的2017年,媒体融合高潮迭起。年初,《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宣布起用。十九大前夕,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建成开放。年底,新华社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建成媒体大脑。媒体融合的最主要推动力,来自技术创新。十九大报告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要求,明确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并且把传播力放在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之前,安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

党报的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结合,会焕发出强劲的后发动能。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三年,累计下载量突破两亿,刷新了主流媒体传播史上的纪录。新华社和央视的客户端也都创造了新纪录。但是,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原生媒体相比,央媒所办新媒体的下载量、日活率都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是传播手段的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利用新颖传播手段的动力不足。历史上,自动化生产线问世以后,带来了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的全新改造。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案例。媒体融合,呼唤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但是,新闻生产的流程因循守旧,新闻生产的管理八风不动,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就面临极大的阻力。

党报的现状是价值高地和渠道洼地并存,内容强势和技术弱势并行。当下正处于新渠道的开挖期和新技术的颠覆期。在渠道和技术方面的短板,正在销蚀着我们的自信,蚕食着我们的阵地。

任何技术和渠道,都有一个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提高传播力,就要敏锐发现技术萌芽期,善用成长期,跳出衰退期,努力实现后发先至,换道超车。

技术创新正在催生跨界融合、赢者通吃。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分工是进步的杠杆。对于个人来说,分工是天赋的疆域。对于国家、社会和大型团体,短板决定容量。对于小型团体和个人,长板决定高度。就党报而言,内容就是长板;对报人来说,内容就是高度。我还是坚持几年前提出的看法,纸或有变,报将永存。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张图片,100年前的纽约街头,人们倚墙而立,人手一张报纸。100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倚墙阅读,只是阅读的载体由报纸换成了手机。这组图片说明,信息传播的载体会随时代而改变,但是信息传播的内容需求不仅不会因时而变,并且会越来越强烈。作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坚持价值为本,创新为用,以我为主,扬长避短,我们完全可以把握融媒时代的主动权,探索智媒时代的新天地。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技术革命已经并且仍然深刻影响着媒体未来格局。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物联网蓄势待发,5G传播效率以“光速”计算,AR、VR黑科技频现,智能机器人写作已经应用于新闻报道,智能媒体正在向我们招手。2017年教师节,人民日报将人工智能应用于H5,利用AI技术帮用户给老师写诗。十九大报道中,人民网使用移动直播眼镜这一新兴设备,实时呈现大会盛况。还推出无人机航拍的VR视频。

还有更新的技术正在研发。有人声称,智能手机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可能会是人体网络(BodyNet),即人体内植入安装了电子器件的人工皮肤,人体就相当于一个网络中心。人造皮肤的研发者鲍哲南先生描绘了一个人体网络的应用场景:早上,身上的柔性电子皮肤手表让你醒来,并且告诉你脉搏正常;戴上眼镜,今天的日程安排一目了然;走出家门,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或者直升机已经等候在门口。你太太来给你告别,透过人工皮肤,你知道太太的心情很好……

新时代、新规矩、新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识大势以知方位,讲规矩以知进退,重创新以知取舍。新闻人是“时代工匠”,既要紧扣新时代脉搏,也需秉承在严谨中创新的工匠精神,把握行稳与求新之间的张力。(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期待大家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