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导 读

  内容创业成功,可以说是策划的胜利、营销的胜利、广告的胜利,但唯独不是新闻的胜利。

  “内容创业者的春天来了”“内容创业的春天,就是现在”“内容创业者的春天在哪里”“内容创业者的春天已过”“内容创业的春天远未结束”……

  好吧,内容创业的风口已经一个接着一个兴盛起落,唱衰新闻业的老调仍在一弹再弹。内容创业者热火朝天,西山不行东山再起,上演着一夜暴富和壮烈破产的戏剧人生,但新闻业仍是冷眼旁观的“冷漠脸”,动作幅度就是大不起来。

  不过,媒体转型和内容创业,的确是彼此绕不开的话题,本就是同根生,只不过差距早已拉下。是内容创业者里媒体人扎堆,让群众产生内容创业和新闻业同生共荣的错觉?但让人累觉不爱的现实是,同为内容生产工,内容创业小切口撬动大资本,新闻业却是大格局招不来小资金。

  一直以来,传统新闻业确实是优质深度内容的生产者,甚至这几年又成为内容创业者的摇篮,不断输出资本市场争相追逐的成功创业者。

  但新闻搬运工易火、生产工难红,新闻业至今没有躲过一个宿命:内容,有;内容生产线,有;有潜力的创业者,有;成功的内容创业,没有。眼下,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且新项目无法与此前的影响力相提并论。更何况,很多传统媒体选择与互联网资本合作,其经营范围已经不限于新闻,而是朝向科技、娱乐、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创业市场,内容代表着一切:所有能让人记住并为之付款的东西,如资讯、文章、视频、歌声、笑话、故事、演讲,甚至仅一张有记忆度的脸就可以赢得大的流量。任何信息,只要能产生注意力并维持住热度,就能变成可以创业的“内容”。

  内容能变现,是否意味着新闻业复苏有望?事态显然并不如此。内容创业需要迎合的是中产阶级的品位和消费社会的需求,否则将难以为继。创业者传递阅读、思想、品位,但已经与新闻本质渐行渐远。高端的内容像学术论文,精深;低端的内容像故事会、“知音体”,充满偏激的吸引力。纯知识付费路难走、钱难赚,走营销广告路线就要千方百计锁定用户,所以他们最终都走向同样的结局:卖东西。

  而新闻,即使历经时代洗礼,其公共性、专业性、客观理性的原则,事实真相为核心的本质都不能改变。所以,创业成功所需的内容,并不一定靠新闻或者具备新闻特质,甚至有新闻特质反而缺乏个性彩色,影响流量引入。同时,具有高度公共性、公益性的新闻媒体,在公众认知里似乎也默认一个原则:不能拿新闻当纯粹的商品售卖。

  所以,内容创业和新闻业一热一冷的背后,并不完全是专家们指责传统媒体不考虑用户需求、不紧跟时代步伐,而是执业态度的迥异:自媒体们、创业公司们已经轻松放下架子、甩开膀子,大声吆喝卖货,传统媒体还努力维持“绝不开店”的最后一丝矜持,也是根本目的的差异:内容创业为了创收,而新闻业永远要念公共利益至上的“紧箍咒”。

  这并非新闻业的自我标榜,而是现实驱动。即便是互联网空前发达的此刻,我们仍然感到新闻事实的贫瘠。从过去一年大众争相关注的热点社会事件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各种观点富余甚至爆炸,但新闻事实已经严重匮乏,获取渠道也乏善可陈。当一个社会事件热起来时,有千万个内容创业公司等着发表评论,加入观点的自由市场混战,搭上流量快车。甚至可以说,现在除了社论外,传统媒体简直不再需要刊发评论,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评论,无论是口水战里的激进观点还是权威人士的真知灼见,百度、微博、微信里遍地都是,质量不比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差。

  但就在大家都等着发表评论时,新闻事实已经严重短缺,一手新闻比真爱还稀缺,而优秀的新闻记者已经在摩拳擦掌,准备开创内容创业的春天。

  新闻业卖的不光是内容,还有客观中立的态度和最大程度的真实性承诺,而内容创业卖的也不全是内容,还有与用户产生的共鸣和与共鸣捆绑着的商品。是否要为收益改变立身之本,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致命区别。

  内容创业成功,可以说是策划的胜利、营销的胜利、广告的胜利,但唯独不是新闻的胜利。优秀新闻人搞内容创业并不难,新闻行业的重兴、专业主义的坚守却前路漫漫。悲观地说,内容创业的春天,和新闻无关。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1月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