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詹丽华,女,浙江杭州人,80后,入行14年,采写财经要闻、房地产、互联网等多个经济领域新闻报道多年,连续多年获得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等荣誉,现任《钱江晚报》特别报道部记者。放假时最大爱好是背包徒步,体验与城市日常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让她对世界保持好奇,眼睛所见或许很微小,心界却变得很辽阔。她说,工作之外,她还想以脚步抵达、以眼睛记录这个世界的每一种美。


《宰客风波后,雪乡还好吗》,这篇报道是2018年1月12日《钱江晚报》的头版头条。从定选题,到采访、成稿、见报,一共只有5天时间。因为路程遥远、交通不便,其中三个整天都花在了路上,真正留给我和同事采访、写作的时间只有两天,没法拖,一拖热度过了报道效果就得打折扣。

特别报道的很多线索都来自网络,然后核实、判断是否有跟进价值,这则报道也是如此。起初是2017年12月29日游客“一木”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的自媒体文章,爆料其在黑龙江雪乡旅游时被客栈老板威胁。他的经历因为有图有录音,很快在网络发酵,引发了关于“雪乡坑不坑”的争论。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雪乡坑,还是这家客栈坑?

要不要去现场?

12月底1月初正是冰雪游高峰期,浙江人去雪乡旅游的不少,我们先从朋友圈开始入手,了解最近一周曾去过雪乡的浙江游客的亲身感受。结果,与网络传播的信息相反,虽然普遍反映雪乡游绝对不便宜但也没有遇到临时加价、言语威胁的情况。

从这些信息来看,似乎“一木”只是不小心踩了赵家大院的坑。

与此同时,网络口水战再度升级,关于雪乡游的吐槽越来越多,游客回忆已经追溯到两三年前的“天价炕”,而投诉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赵家大院一家。

真相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无从判断。

所以我们没有再犹豫,很快决定去一趟雪乡。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还原赵家大院事件,以及事件后雪乡游现状;二是搞清楚赵家大院事件到底是偶发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为打算去雪乡的浙江游客探探路。

特别报道尤其强调“接近事实本身”,去一趟,我们的疑问基本能得到解答,所以就去了。

      


如何抵达现场?

杭州到哈尔滨直飞约三个半小时,但普遍准点率只有60%左右。我们买了早上最早的直飞班次,原本希望当天能直接到雪乡,结果等飞机在哈尔滨太平机场降落已近下午4点。而哈尔滨到雪乡有300多公里,全程约6小时,官方直达车最晚一班是下午1点。

哈尔滨纬度高,冬天天黑得早,抵达市区的时候路灯都亮了。在入住酒店的电梯口就摆着雪乡游的广告,配一名销售,业内称之为“包桌儿”,如此简陋的配置生意却不错,现场报名的多是酒店住客。我们意识到,最初设定路线可能遗漏了另一种去往雪乡的主要方式——当地报两日游跟团走。

在附近几家旅行社踩点后,我们发现散客团报价水分很大,承诺能否兑现存疑,这其中必然有料可挖,于是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按原计划搭乘直达班车;另一路则参照散客出行的方式跟当地团。之后有媒体报道在网上被曝光的康华国旅等9家旅行社因涉嫌强卖套票等被哈尔滨旅委处以5000元至30万元不等的罚款,我们参团的松花江国旅也在处罚名单中。

所以,最终决定采用体验式报道,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而是到达现场以后选择了最适合的方式。

做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跟团是当天早上5点半出发,一路所见所闻在此不再赘述。简单举个例子,当天中午12点多搭乘早上6点那班直达车的同事发来消息说已到达雪乡,而此时我被困在亚布力附近一家小驿站——只要有一个游客不买导游推销的旅游套票,车就不开,足足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导游很有耐心地跟游客磨时间,“天不黑不进村”,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这个时候,记者应该做什么?

此时我正处于旅游体验中,照理应该是事件的当事人之一,但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游客,职业角色要求我同时做好一个旁观者,只负责记录,而不是主导。

所以这一个多小时我基本上都在收集各种信息:跟团友聊天,了解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参团、是否关注了赵家大院事件、是否自愿买票,以及对被迫停留的感受;跟驿站的工作人员打听,看这样长时间商谈,因游客不愿买票而被迫停留的情况是否多见;很偶然地碰到了中间人,他负责汇总导游需要的门票种类和数量、收钱并给导游计算回扣(因为他的说法无法交叉印证,所以在成稿中没有采纳);采访了一直坚持到最后不得不随便买了张门票以求脱身的广东小伙子,询问他从一开始坚持不买到最后松口的原因和感受,还得知此前一天他曾参加亚布力的一日游团,经历也是类似。

体验式报道的重点在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尽可能多地收集“所见所闻”是很必要的,这些信息随时可以成为素材,辅助并完善你想表达的“所感”。

说到这里,其实在决定跟团之前我有过犹豫,在自媒体平台已经运用了声音、画面语言充分表达了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之后,作为记者,还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次体验?我们认为,如果能按照新闻报道流程来再现普通游客雪乡旅游的过程,还原真实现场,那么体验仍然具有价值。

如何描述还原现场?

自媒体文章常常带个人主观情绪,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但新闻报道必须客观,时刻保持冷静、理性。特别是体验式报道,在接触大量细节的同时也很容易在写作时流于琐碎,所以取舍非常重要。

体验式报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微距离采访,还原一个场景、记录一段亲身经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来筛选新闻素材。

在完成的报道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不多,包括在雪乡开饭店的周大姐、赵家大院的房东和员工、在永安林场偶遇的警察、散拼团的导游以及团里的游客。

整个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物自然不止这些,但在有限篇幅和时间里,我们只能选择呈现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最有画面感的场景。

比如在去赵家大院的路上,我们碰到了大巴司机和售票员、永安林场的村民和民宿老板、警察,以及赵家大院的房东、员工和房客,也都说起了天价炕。但最后出现在成稿里的只有赵家大院的房东、员工、房客、警察和一位村民,因为这些人物都可以在“赵家大院”这同一场景中进行还原,同时又能回答我们关于赵家大院事件之后雪乡游现状的疑问。

在我们抵达现场之前,网上的消息包括权威媒体的报道都在说,赵家大院已经关门整顿,所以在出发去永安林场时我们已经做好求证此消息的准备,最大可能是去现场拍一张“人去楼空”的照片。所以当我们发现赵家大院有人,且正在准备餐食,当下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求看看房间。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对方略有为难地说,“现在可能看不了房间,都住着人呢。”

我们对视一眼,心里暗想“有了”。于是提出,与房客沟通,想看看卫生间。在与几位房客简单交谈之后,基本可以确认赵家大院在偷偷营业。之后,会偶遇警察也是因为我们虽然确认了营业事实,却仍不敢相信他们有这么大胆子顶风作案,所以一直在现场外围反复求证自己没有找错门。而警察在去赵家大院之后,虽然否认了恢复营业,但又替我们印证了两点:一是我们没有找错地方;二是与我们交谈的男子确为房东也是赵家大院目前的经营者。

但在成稿中,我们没有以主观感受来进行叙述,全部通过客观事实和真实对话来完成场景还原。

所见所闻都有了,“所感”留给读者去思考、判断。

我们离开雪乡的当天中午,雪乡又飘起大雪,等车的时候跟当地人闲聊,说起赵家大院、天价炕,他笑笑,说,“去你们南方,不也是一只虾卖38?”

这叫什么?

“这叫互相伤害!”他的话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当地人对这次引爆舆论的雪乡事件的真实感受。

原本我们把这一幕放在稿件结尾,但考虑到有扩大矛盾的嫌疑,最后写完又删了。

报道刊发当天,被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转载,网上读者的跟帖也非常热烈,“感同身受”“用事实说话”,这样的的评论,对我们来说,既是反馈,也是鼓励。(詹丽华:钱江晚报特别报道部记者)来源:传媒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