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传播格局下,新华社为媒体用户提供哪些新服务

2018-04-10 储学军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


来源:报业转型

十九大闭幕后,从中央到省再到地市级报纸的夜班主编们都与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主任邬焕庆成了熟人。其实,多数主编们并未见过他,大伙儿是在一个达到500人上限的微信群“新华社用户群”里与他热烈互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种互动继续热烈进行着,而且又有更多媒体人加入了新的“新华社用户群1”,邬焕庆随之活跃在新群。互动也在深化:从刚开始针对用户提问进行耐心答疑,到晚上提前将中央领导同志报道大概发稿时间、字数进行预告,到上午就对当天的拟发稿件进行预告,再到两会期间发布不发稿件提示、发稿完毕提示……新华社与媒体用户的交流渠道进一步畅通,而媒体用户也更好呈现了新华社两会报道内容。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通讯社”,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讯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机构”的意思,service则是服务的意思。根据这两个词来理解,可以将通讯社简单定义为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但新华社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讯社,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上写道:“新华社是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


在中国的新闻传播格局中,新华社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新闻内容提供者,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获取、学习中央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华社通过卫星、专线和互联网供稿网络将中央和全国媒体连接在一起,在各类重大事件报道中,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各项主张和声音。


正因为特殊的职能,新华社将“政治建社”放在第一位,社长蔡名照同志多次强调:要不断扩大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强调要不断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近年来,新华社根据传播格局的变化,不断创新用户服务模式,改进新闻供稿工作,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新华社抓住供稿线路优化调整升级这一推进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工程,积极应对新时代对传统媒体市场和传统供稿方式的挑战,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从主要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向同时满足传统媒体和全媒体需求转变,从单一、单向稿件提供向互动、交互发布模式转变,从单纯提供稿件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同时,实现了国家通讯社核心职能在新媒体领域的有效延伸,探索完善新闻产品供稿服务模式,提供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贴近性的新服务。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是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总出口和新闻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是新华社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向国内外传播新闻信息资讯的重要机构,负责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全球传播,为全球媒体、非媒体和终端受众提供新闻供稿和信息资讯。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格局,新闻信息中心积极作为,在巩固与发展用户之外,创新为要,深化服务,探索融媒体产品及新媒体供稿服务新模式。

1全力做好新华社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报道的推广工作,整合核心优势资源,创新融媒体产品推广模式,为用户采用提供便利,使传播价值最大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充分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华彩篇章的辉煌成就,凸显“四个意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新华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全社核心优势资源,成立了跨部门、跨媒介、跨专业的全媒报道项目“第一工作室”,专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融媒体报道,将自上而下的报道指挥与自下而上的创意策划相结合,将采编报道和用户推广相结合,实现了融合创新报道资源的有效整合。


2017年以来,以十九大等重大报道为契机,新华社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融媒体报道产品。在保证原有通过新华社供稿线路提供供稿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用户在时效和形式等方面的诉求,融媒体产品一经审定播发,采编部门与用户服务部门及时横向沟通,制作产品推广清单;新华社总社与分社实时纵向联动,将新闻产品取稿地址推送给媒体用户。新华社还主动提供适合微信发稿的腾讯视频地址、适合微博发稿的秒拍链接、适合移动APP发稿的客户端链接网址等,为网络媒体用户使用和转发提供便利。


新华社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融媒体报道广受各类媒体赞誉,其传播力、影响力之广、之深,达到了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所期待的效果:“镇版之作”“刷屏之效”。

2积极推广“现场云”,携手媒体同仁共谋媒体融合发展


推进媒体融合,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2014年8月,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新一轮媒体融合由此拉开序幕。作为推进媒体融合的排头兵,2017年2月,新华社推出了基于移动端的“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为各级各类媒体免费提供快速实现现场新闻直播的云平台服务。“现场云”平台上线服务之后,迅速得到了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及党政机关的关注,纷纷入驻并注册使用。与此同时,新华社积极与各地宣传部门沟通,走访重点用户,举办多次用户培训和“现场云”服务现场工作会,邀请各媒体用户借船出海,充分利用“现场云”,加快转型发展。


在日常维护和服务中,新华社专门设立工作组,与“现场云”入驻机构进行实时对接,对内容、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并策划推出联合全媒体直播报道活动,锻炼全媒体报道队伍,积累融媒体报道经验。2017年5月,新华社联合全国18个重点省份和相关城市主流媒体,集中围绕“一带一路,我们同行动”的主题,进行全媒体直播报道活动,统一策划,通过“现场云”运用文、图、音视频、动图、直播、航拍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成就和进展,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截至2017年底,“现场云”已基本实现全国地市级以上地方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新媒体的全覆盖,发起直播两万余场,不仅带动了地方媒体迅速实现全媒采集,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空间,为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视频化、直播化、移动化的新变化。

3积极创新供稿模式,为地方媒体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巩固基层意识形态主阵地


2017年,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和新华社四川分社共同努力,在四川省达州市试点开展了“建设新华社新闻舆论引导主阵地”的工作,通过供稿工作在达州市的全覆盖,巩固了基层意识形态阵地,也是新华社推进供稿工作的一次创新,有效提高了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了新华社供稿工作的“达州模式”:


新华社由过去单一向达州日报社供稿转变为向达州市委宣传部统一提供新华社全媒体稿件,市委宣传部统筹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统一使用,实现了新华社全媒体新闻产品在达州市所有平面、广电、网络等新闻机构和政府网站全覆盖,达州所有媒体全部入驻并有效使用“现场云”,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以各种形式进入达州的街道、社区、学校、村社,实现了党的声音通过新华社稿件在达州市的全域覆盖、全面传播,牢牢掌握了基层意识形态和舆论阵地的主动权。


“达州模式”不仅仅是新华社单纯提供新闻产品,新华社还与达州市、区(县)宣传部门和媒体建立起了友好互动机制和新闻线索共享机制。通过QQ群、微信群开展日常服务,每日向达州推送新华社受权发布的重大报道和四川当地重要稿件,满足达州媒体对中央新闻和四川新闻的需要,并详细记录、反馈稿件的采用落地情况,听取用户对稿件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回复。同时,达州市委宣传部和媒体还积极向新华社反馈新闻线索,丰富了报道资源,达到双赢效果。


在新闻产品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华社还前后为达州媒体举办两场供稿产品和“现场云”集中培训及多场远程培训,通过技术支撑和培训服务使达州媒体能够全面了解新华社新闻产品,同时锻炼了一支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地方记者队伍,为基层媒体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新动力。


“达州模式”的意义在于:在目前传统媒体趋于饱和、竞争和挑战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新华社供稿工作正不断拓宽推广途径,积极向非媒体、政府机构、产业机构、科研院校等新客户拓展,努力促成以传统新闻产品、多媒体新闻信息服务等多种产品供应与多种合作形式相结合的综合业务服务的营销模式。

4充分发挥新华社“新闻舆论工作重镇”的作用,深化与地方重点媒体集团合作


2017年7月7日,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与成都传媒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此次“强强联手”,开启了新华社与地方主流媒体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的先河。


作为地方报业集团的“明星”之一,成都传媒集团适应传媒变革的能力很强,但在转型期间也遭遇了不少“痛点”,比如媒体融合的质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地方媒体的全国影响力等等,与新华社开展战略合作,也是寄希望于解决这些“痛点”。双方合作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共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主阵地建设。通过新华社全媒体新闻供稿服务,实现党和国家的声音在集团全媒体业态的全覆盖。


二是助推成都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创新能力建设。依托新华社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排头兵和世界性通讯社对传媒领域的研究能力,推动成都传媒集团在新闻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方面共享融通,建设全国一流新型媒体集团。


三是助力成都传媒集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新华社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网络及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优势,帮助成都传媒集团拓展全球视野和传播渠道,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扩大成都市新闻信息在国内外的有效落地和直接送达。


2017年12月,新华社在成都主办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成都传媒集团作为大会承办方之一,又与新华社“熊猫社区”国际传播项目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熊猫社区”国际传播项目,将策划制作熊猫宝宝中英文动画片,策划设立熊猫国际传播报道奖,并深度开发熊猫IP价值,出品熊猫主题出版物、熊猫传播研究系列丛书、熊猫主题文创产品,打造熊猫国际传播智库产品等。


应成都传媒集团邀请,新华社还在成都举办了一期媒体融合实战培训班,成都传媒集团采编人员及成都市县宣传系统干部,济济一堂,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同志亲自讲授第一课,新华社媒体融合第一线的业务骨干,分别就创新产品研发、“现场云”操作、《国家相册》制作、微信公众号“刚刚体”传播等现场授课,引发热烈反响,听课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就是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必将在服务媒体用户、推动地方媒体更好更快进行媒体融合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5精耕细作新媒体市场,着力打通新媒体产品技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分管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用户推广的副社长刘正荣同志多次强调:社党组与蔡名照社长明确要求,加快构建起满足用户合理需求的服务体系,是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不断扩大覆盖面、影响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新华社在搭建用户互动平台、畅通用户沟通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5年起,新华社开始推进供稿线路优化调整升级工作,并将新媒体专线作为试验田和突破口,先试先行,进行重点改造升级。

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的航天员飞天摄影展上,记者采访航天员刘洋

为更好解决新媒体专线技术传输的问题,确保用户方便使用和通畅对接,新华社改变以往通过供稿平台用户浏览下载的方式,经过走访多家用户,结合新媒体专线的产品定位和特色,采取RSS技术与用户选供稿系统进行对接,打通新华社新闻产品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9月,新华社举办新媒体专线技术对接业务培训班,邀请全国29个地区40余家用户进行现场培训,并在现场帮助16家用户实现RSS对接,第一时间收取新华社新媒体产品。


在技术对接培训现场会的基础上,新华社更加注重日常对接和维护,与每一家提出技术对接需求的用户建立一对一指导,并实时跟踪用户在实际使用新华社稿件及RSS对接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提升新闻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形态、完善技术手段。


为了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新闻信息中心鼓励总部和分中心的供稿员更多走出去,走到用户当中,在现场多倾听、多观察,甚至参加报纸的夜班值班,在编辑部体验用户接收新华社稿件的全过程,以此不断改进供稿方式,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6积极运用“互联网+”,拓展线上用户服务渠道,完善供稿服务工作


一直以来,每逢重大事件性报道,新华社都会安排供稿服务人员对媒体用户进行上门走访调查,征求用户用稿选稿的意见和建议。从2016年全国两会开始,新闻信息中心在微信建立“新华社用户群”,建立起采编、技术、供稿服务、媒体用户多方联动交流平台,将用户供稿服务工作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实时服务。新华社社领导也在群里,对于回答用户不及时的现象,还提出过批评,有效提高了互动的速度与质量。


十九大期间,新华社用户群在服务用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用户对新华社十九大报道非常倚重与依赖,在群里实时提出的各类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可以说,一方面新华社十九大报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教科书”,另一方面,新华社在服务媒体用户方面,也成功完成了十九大“大考”。


今年全国两会时间长,热度高,报道任务繁重,又是一次“大考”。两会开幕以来,“新华社用户群”活跃非凡,因为其他媒体用户慕名提出入群要求,于是新闻信息中心又建立了“新华社用户群1”,为广大用户提供贴心服务。


除了重大报道期间的微信群,新闻信息中心还搭建新华社采编人员与媒体用户线下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让采编人员更加贴近市场、了解市场所需所求,让营销人员更加读懂产品、摸透产品的策划和重点,形成合力做好产品推介落地,将更多精品力作直接送达用户面前,让更多观众欣赏到新华社的报道佳作。

7不断探索新华社新闻产品传播多样化途径,让优质产品在更多场合有效抵达受众


2017年,新闻信息中心分别在北京天文馆、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主办了“中国航天员飞天图片展”和“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图片展”,2018年初,新闻信息中心又联合相关部门,在上海科技馆主办了“你不知道的丝路——‘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均引发热烈反响。


此类展览,作为对新华社图片传播形式的一次创新,随着参观人次的屡创新高与各类媒体的报道聚焦,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了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拓展了新华社图片供稿直面受众的有效渠道,为传统图片、音视频供稿业务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推广的新样本。


此外,新闻信息中心还努力推动新华社新闻产品进校园、企业、军营,新华社的融媒体产品《国家相册》,就在云南进入了中小学校,有效宣传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深受中小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新华社服务用户,主要是在两块着力:一是在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端时代,创新传播形式,努力做好新华社新闻产品在媒体与非媒体的广泛覆盖,让党的声音传播无死角;二是超越单纯的供稿模式,为媒体用户提供解决其“痛点”的增值服务,充分发挥新华社作为新闻舆论工作重镇的作用。


1931 年11 月,年轻的红色中华通讯社通过无线电波将党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声音发往全国革命区,这是刚刚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宣传机构开始“新闻供稿”的最早雏形。


时代在变,新华社的职能未变、初心不改。新华社除了“政治建社”外,还强调“新闻立社”“创新兴社”,在做好用户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尤其是面临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创新,更多探索,更多奋发有为。(作者是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高级记者)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期待大家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