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上上讲堂】九一八,你不知道的九件事

2016-09-18 李坤 上上微览


文 | 李坤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人制造炸毁铁路事件占领中国沈阳,逐渐占领东三省全部,进而侵占华北攻打上海。很多人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这一天,视为二战开始的标志,而这一天,对于中国则是国耻日。今年是“九一八事变”八十五周年,八十五年过去了,我们回顾“九一八”,有什么隐藏在事件后面的真相不为人所知呢?

 

1.“不抵抗”的命令是谁下的?


从小就知道,“不抵抗”的命令是蒋介石下的,甚至有传言说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将蒋介石的“不抵抗”电报原稿存放在美国纽约一家银行的保险柜,所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只敢软禁张学良,而不敢将其杀害,绘声绘色,比小说还好看。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明确的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样做。我想绝对不会的!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2.“九一八”当夜,张学良是在寻欢作乐吗?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声讨张学良,社会各界都骂他卖国,都骂他无耻。最有名的是马君武写了两首仿李商隐《北齐》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朱五小姐是朱湄筠,是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朱启矜的五女儿,她是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的妻子;胡蝶是当时最著名的影星)事实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张学良当时正患恶性伤寒在协和医院住院,不可能抱佳人而舞;胡蝶正在外地拍戏,不在北平。马君武是因为东北不存,又听到流言,义愤之下写的诗。朱五小姐、胡蝶与张学良概无关系,为池鱼之殃无疑。据朱湄筠晚年回忆,她数年后遇到马君武,问:“你知道我是谁么?”马君武回答不认识,朱湄筠说:“我就是朱五。”马君武大为尴尬。

 

3.“不抵抗”是怎么来的?


张学良在北平住院,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事务由军事厅长荣臻代行,他与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实际负责当时的东北军政。1931年8月6日,张学良从北平发电报给荣臻,就是后来所说的“鱼”电。原电文如下:查现在日方对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本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分容忍,不与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九一八”当夜,据当时守卫沈阳北大营的团长王铁汉回忆,荣臻用长途电话向北平报告的是10:30以前的情况,那时日军只是炮袭北大营,沈阳其他各处,都没有变化。张学良基于累日日军军事演习司空见惯,仍令遵照“鱼”电指示办理。等到沈阳当局发觉日军大举进攻,再向北平请示,电话线已被日军割断。虽改发无线电,但辗转到达张学良面前,已是十九日上午,日军已经占领沈阳。

 

4.为什么“不抵抗”?


“九一八”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宁恩承,在《“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话沧桑〉外一章”》中说:“中国是大国,也是弱国。一百年的腐败政治,三十年的内乱,民穷财尽,人民有“贫、病、愚”三宗大病,病根顽固,人民组织能力差,军队不够现代化,武器和训练不能和日军相比。如果向日军开战,一定大败无疑。大败之后割地赔款,是更大的耻辱,更多的损伤。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大败,丢了台湾,也几乎丢了辽东半岛,割地赔款,各国要瓜分中国。1929年,中苏之战又是大败,蔡运升到伯力签订城下之盟。这些事蒋介石记忆犹新,张学良也不善忘。处此不得已情况之下,对日本只有躲避、容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以不抵抗为国策。中央如此,地方也如此。蒋介石一再申告张学良不要抵抗,张学良在北平也一再传知留守沈阳人员要躲避日本人,不可惹事。

 

不但如此,近代史上,不抵抗忍辱躲避政策,且有一次成功的先例。1928年6月4日,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当时日本人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地方立刻混乱,日本人可以借口保护日本军民安全和帝国利益,乘机占据东北。臧式毅是奉军留守在沈阳主持东北一切军政,他用不抵抗方略,一切容忍,一切推诿拖延,张作霖之死,秘不发丧。6月23日,张学良由滦河化装为小兵秘密到沈阳以后,方宣布张作霖之丧,那时已经死了19天了。所以,宁恩承说:“九一八”真正当主事者的仍是三年前有成功经验的臧式毅,因此不抵抗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5.“九一八”是日本政府发动的吗?


当时日本政府想继续和国民政府谈判。但是,日本军方决定绕开日本政府单干,恰好此时爆发了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日本关东军决定武力解决东北问题的想法就更加迫切,尤其是少壮派军方,狂热希望实行“下克上”,迫使日本政府接受事实。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方瞒着日本政府,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日本政府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的态度是反对的。日本首相犬养毅派出私人代表萱野长知,来到南京谈判,中日达成一致:组建东北政务委员会,惩办张学良,解决东北外交纠纷,尊重日本的历史既得利益,并由犬养毅协调日本撤兵。此举激怒了日本军方,很快,犬养毅就被日本激进军人刺杀了。

 

6.日本军方为什么敢于以弱势兵力发动事变?


事变时,日军在东北只有一万多人,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 人,攻打沈阳的只有3000多人。而东北军有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计约20万人。日本军方为什么敢于以弱势兵力发动事变呢?一方面是日本取得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后,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另一方面日本军方认为中国东北军不堪一击。为什么日本军方会这么自信?这与东北军之前的一场战争有关系。

 

1929年,中苏之间爆发了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顾维钧回忆,他于1929年接受张学良的邀请到达东北,发现有几辆满载军火的火车,一辆接着一辆向北方开去,他问张学良怎么回事,张学良说:“啊,这次我要吓唬一下苏俄。”顾维钧说:“我觉得你的虚张声势很好玩……但是,假如你发现你的对手手里有真正的好牌,你怎么办呢?”张学良考虑了一会儿回答:“我自有对策。”最后的结果是:“少帅过于自信的对俄政策,导致了在伯力城接受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我记得苏军进入满洲,去占领满洲里和扎兰屯时,少帅的一部分军队离开哈尔滨前往迎击。前线部队由梁忠甲将军和韩光第将军率领,他们指挥着两个著名的勇敢善战的旅。但在十一月十七日的战役中全部被俘,被送往西伯利亚。”

 

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招惹的军事强国,包括日本在内。但张学良不知为什么轻易启衅,他的东北军是义和团吗?这场战争一定被日本人看清了东北军的真正实力实际虚弱不堪,所以日军才敢以少数兵力发动事变。

 

7.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九一八事变后,学潮汹涌,赴南京请愿的学生不绝于途。陈布雷为蒋介石作《国民政府告学生书》,文中写到:“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中国与日本全方位的差距,使得国民政府既不敢战,又无法和,只得乞灵于“国联”。“国联”经过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严词谴责日军暴行和无理,对中国较为有利,但是最后所提的解决办法,对“九一八事变”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要求恢复北洋时代的东北亚格局,中日双方都不能接受。


1933年4月,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8.热河是如何丢失的?


1931年的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热河四省,是“东四省”。当时热河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张作霖的把兄弟汤玉麟,“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直指热河。1933年,热河抗战前夕,宋哲元、冯治安、刘汝明、庞炳勋、商震等高级将领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3月3日,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联名致电蒋介石:“热河危急,绝非汉卿所能支持,不战再失一省,对内对外,中央必难逃责。非公即日飞来挽救,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蒋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热河一战,汤玉麟在既无命令,又无敌情的情况下,带4个旅擅自弃守国土,离开承德,西逃滦平,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这就是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日军了解东北军的程度之深超过了张学良。

 

9.苗可秀是谁?


苗可秀在“九一八事变”时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事变后成为众多抗日义勇军之一员。他热血报国,赤手空拳拉起一支队伍,予敌沉重打击,使敌人丧胆。日寇驻屯连山关军队一个大佐曾经称:“三角地带五千义勇军不足虑,苗部三百别动队实可怕。”1935年6月13日,苗可秀与日军在岫岩县作战,臀部受伤,21日被俘,7月25日,就义于凤凰城。苗可秀生年不详,估计就义时只有27岁。苗可秀留下三封遗书,其间流露出的念弟、念妻、念子的真情,几乎是斑斑血泪,令人不忍卒读,可与林觉民的《与妻书》媲美!

 

中华民族正是有千千万万的苗可秀,五千年来才避免了数次亡国灭种的危难,屹立至今!

 

余世存先生说:“不抵抗”的命令是何人所下,当事人曾经三缄其口。事实上,即使蒋介石让张学良不抵抗,以当时他的独立军阀身份,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在涉及国家和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就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一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事变后统计,东北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其中重炮2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居然拱手把大片国土让人,实在是不可思议。有材料说,“九一八事变”,显见的物质损失仅兵工厂一处即近2万万,至于张学良的家产,仅金条就损失8万多条。

 

张学良国仇家恨系于一身,居然在日本侵略的时候,下令不抵抗,无论如何掩饰,都说不过去。东北军留下的大批飞机大炮,成为日军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利器;东北富饶的黑土地和无尽的矿产,磨亮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刺刀。

 

张学良不满20岁就当上了少将旅长,26岁时已经是东北军的上将司令,29岁更成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年轻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球,好剑,好驾驶飞机冒险,“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中苏战争前,当顾维钧提醒他对手的强大时,他说:“我自有对策”,惨败之后却一筹莫展;“西安事变”前,有人问他把蒋介石抓起来之后怎么办,他说:“抓起来再说” ;抓了之后又要放,又有人问放了之后怎么办,他说:“放了再说” 。做事毫无计划,没有战略目的,数十万东北军在他的手上,好像一个孩子手里拥有最可怕的武器。在他的一生中,他没有对政治的热情,没有责任感,也缺乏在复杂灰暗的事实中如何分辨路径的判断力,更不用说去为数十万东北军将士指引方向了。

 

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张学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可谓知人之论。

 

回顾“九一八”,虽然张学良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也是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对日本及欧美强国一直忍气吞声,绝不敢轻易招惹所致。战不敢战,和不能和,只能像历史上的北宋一样,“和战之议未定,金人已经渡河”。只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大,别的国家才不敢轻易启衅;有了刘仁轨在白江口的大胜,才有“遣唐使”在长安的摩肩接踵;只有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才能免受核讹诈。能战方能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至于我们平头百姓,最悲惨的便是像“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同胞一样,成了一个亡国奴。不用举出更多亡国奴的实例,只和大家说一则小故事:“七七事变”后,冯友兰、吴有训南下逃难,在郑州遇见熊佛西。熊佛西说北京有许多人逃难,没法带狗,只能抛弃。那些被抛弃的狗,仍守在门口,不肯他去。冯友兰说:“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狗,我们都是。”

 

亡国奴的日子,要比丧家之犬悲惨一万倍。


责编:五月薇语

 



本公号致力于打造原创频道,欢迎赐稿!投稿邮箱;图片投稿邮箱。


更多精彩原创,敬请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上上微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