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观点|中华文化复兴 佛教不能缺席
2017年5月27日,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主办的“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在西北大学盛大召开,海峡两岸学术界、宗教界、文艺界、企业界100多位代表同时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会议共收到专家学者学术论文34篇,研究生征稿论文21篇,共有55位领导、学者、法师、硕博俊彦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对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问题的观点。
27日上午举行的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漆思教授、陕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徐忠科先生联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导温金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导纪华传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导谢路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吕建福教授,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门寺监院贤空法师做主旨发言。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温金玉教授
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发展的最高峰
我们今天世界的物质在飞速发展,但精神空档越来越大。在推动文化振兴中,佛教如何担当?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书中有很多回答这一问题的思想、策略。
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发展的最高峰,学界和教界要强强联手,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主旋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应以怎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挖掘自身教义中济世利人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文化优势,传递正能量,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既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时代使命。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书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回应与反思。大师多年来致力人间佛教的构建,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认为,佛教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其根本应该回归佛陀的本怀,让佛陀的慈悲、智慧与中华文化儒道合流。希望弘扬佛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民众心灵的安定,爱国情操的提升都有所增益。星云大师曾在多种场合,振臂呼吁:中华文化复兴佛教不能缺席。我赞叹大师的勇敢担当精神,我也完全赞同大师的这个观点。离开了佛教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将是残缺的。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研究员:
人间佛教是当今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
人间佛教思想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为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既成为两岸四地佛教界思想上的共识,也是目前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相隔,然人间佛教思想却不约而同得到进一步的提倡和发展,成为新时期两岸佛教界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尤其是星云大师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业,洋溢着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是单纯停留在人间佛教理论的探讨上,而是进一步把人间佛教付诸实践,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间佛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人间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关怀众生、奉献社会的文化、教育、慈善等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星云大师常说:“世人皆有佛性,所以要尊重包容。”大师所说的包容正是人间佛教一大特性,这种包容性避免了“佛教徒之间的互相批评”。 包容性让人们尊重不同的信仰,从而将佛陀的教法,将佛教在世界各地不同时空因缘、因不同众生的根性而流传的不同形态,统摄在人间佛教之中,真正回归到“佛陀的本怀”。
人间佛教以菩提心为体,以菩萨道为相,以慈悲利他为用。星云大师认为菩提心是诸佛菩萨度众生的动力,唯有发菩提心的人,才堪任人间佛教的责任,才堪弘扬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尤其重视人间佛教的实践,即行菩萨道,他认为人间佛教不能仅仅局限在向外求佛,而重在落实“行佛”,“行佛”就是菩萨道的实践。由星云大师提出的“三好”、“四给”正是人间佛教慈悲利他的体现,为信仰来奉献、服务、供养,他认为“信仰的意义就是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就大众”。
总体而言,星云大师强调的“人间佛教就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教法”,是以人为本,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弘扬佛法,使得人间佛教能够真正符合当今社会人心,这正是人间佛教生命力的体现。
3.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谢路军教授:
人间佛教适应时代,契理契机
星云法师高扬人间佛教的旗帜,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习总书记非常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三次接见星云法师,2014年,习总书记第三次接见星云大师,一见面就说:“大师送给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这说明了习总书记对星云大师高度的认可。星云大师说:“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给了全球华人以新的希望和力量。”星云大师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3年,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星云大师获得“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大师对佛教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推动海峡两岸佛教交流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星云大师认为人间佛教思想具有六大特点: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一是人间性,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二是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日常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三是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四是喜乐性,佛教是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五是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2500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六是普济性,人间佛教解决现世问题,是要度化众生,这关乎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总而言之,人间佛教解决现实问题,关乎人类未来,最适应当今时代,契理契机,我们要将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光大。
4.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吕建福教授:
人间佛教是佛教现代化的典型
大陆学者非常关注大陆佛教的发展,关注重点则是佛教现代化问题。大陆佛教没有完成现代化,而台湾佛教完成了。人间佛教是佛教现代化的典型,是当今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是佛教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兴教运动。日本、韩国佛教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东南亚佛教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藏传佛教走向欧美,也在现代化转型中迈出了很大步伐,唯独大陆汉传佛教未完成现代化。在佛教现代化方面,台湾佛教可以借鉴,星云大师是榜样。
在思想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最大特点是人本主义思想。我完全赞同星云大师关于佛陀本怀是人本主义的看法。佛教一开始是非宗教的,讲无我,反对婆罗门教,完全是人本主义,佛陀一开始提出人生佛教,以解决人生问题为着眼点,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此外,佛陀家族是汉藏语系的民族,佛教起源于汉藏民族文化,而汉藏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人本主义。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一致的。
在制度上,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非常契合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口号,还创建了一整套制度,在弘法、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这种制度与当代社会的紧密联系。
人间佛教是现代佛教的主流思想,虽然大陆有大陆的情况,但基本发展趋势跟台湾差不多。建立文化自信,佛教是资源之一。把台湾经验、佛光山经验借鉴过来,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佛教的前景会更好。
5.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门寺监院贤空法师:
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应优势互补
台湾佛教对大陆佛教默默无闻影响了四十年。我当年出家读佛学院时,图书馆的大部分资料是台湾的。2011年大师莅临法门寺,言谈举止有一种风范,在小故事中展现大智慧。大师的信仰历程、成长过程,对我影响很大。
星云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当今佛教发展的主流思想。但是在大陆,人间佛教思想如何落实?这是个大问题。以法门寺为例,每年大约有180万人游览法门寺,但很多人跟法师无法接触,无法了解真正的佛法,如此优越的资源与机会都白白浪费了,非常可惜。我计划组织法门寺的法师们主动去为游客免费宣讲佛法,突破传统僧寺格局,让深居古刹、高高在上的法师们主动走进人群,主动占领旅游圣地的佛教资讯传播阵地,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理解佛法,让佛法真正走向人间,走向生活。这也正是星云大师主导的佛光山的作风,是人间佛教的重要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在现阶段,可以采用都市佛教和山林佛教优势互补的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山林佛教并不是指明清时期那种脱离社会,远离生活的消极佛教,而是立足人生并以现实生活为观照的积极佛教。这种山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即让修行者远离红尘去体悟佛法的真谛,真正的佛教修行者在山林里修行一段时间是很受用的,经过身心澄净的禅定之后,再回到人间弘法会对佛法有更深的了解。星云大师这种人上千年就一人而已,大部分人如果没有禅定基础,在红尘中去广泛弘法是驾驭不了的。对人间佛教的实践,法门寺正在尝试结合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互补的方式,计划在法门寺把对外弘法和修行用功的区域区分开来,并准备在终南山建一个研究生禅修中心。我的理想是一星期在山里住五天,在都市住两天,在山里可以调整身心。大陆出家人这么少,汉传佛教出家人不到七万人,全国五万多座寺庙,平均每座寺院不到两人,所以每个法师都很累。佛教需要传播,在佛教传播中,都市佛教大有作为,山林佛教不可缺少,山上山下优势互补。
本场“主旨发言”为“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中的环节之一,另外还有“高峰对话 ”、“大会学术交流”、“学生论坛专场”等环节。相关报道将在本公众号和“西部佛学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会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烦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立即删除,也欢迎读者投稿或荐稿。联系邮箱:。
长按二维码,打开“西部佛学网”,您身边的佛学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