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丨王宏涛著《简明佛教文化通览》序
宏涛著《简明佛教文化通览》序
文丨李利安
我是在四川的一次会议上认识了宏涛,他当时在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谈话间感觉他性格开朗,聪颖机敏,印象不错。后来他到了福建工作,一次我在厦门开会,他从泉州赶到厦门,专程见我,相谈甚欢,印象深刻。此后,他就开始准备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经过他的努力,后来成功了,于是从2008年9月到2011年7月,他在西北大学世界宗教文化专业下跟我从事佛教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与我的兴趣完全吻合,就是佛教的信仰研究,而在这个方面,我这几年更多地在关注菩萨信仰,我的几个研究生也都将毕业论文的选题确定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方面,而他就选择了更具有难度的普贤菩萨信仰研究。当然因为时间的限制,他当时只是作了域外普贤菩萨信仰的初步探索。他的论文尽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但在一片荒芜的普贤研究现状中,开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体系,从而在整个学术界树立了一个新的佛教信仰研究的山头,为他以后以及学界其他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非常有学术意义的。
毕业后,他回到故乡任教,继续从事佛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尽管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他的研究工作进展还不能令他满意,但我对他很有信心。因为他非常聪慧,记忆力极好,知识的积累非常丰厚,无论古今中外,尤其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有关文化的、宗教的相关信息,他几乎都能说得有头有序,时间,地点,人物,概念等之清楚,连我都常感惊叹。我也多次给他说,希望在保持这种知识积累的同时,在未来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我也相信,凭着他的聪慧,凭着他的知识积累,凭着他的兴趣和热情,凭着他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在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西安读博士期间,西安出版社的编辑找我编写一本有关西安佛教寺院的书。我觉得西安寺院的书已经有了一些,但真正篇幅适中,信息精确、定位恰当、内涵饱满、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书还真是没有,于是我参考编辑的意图,经过反复考虑,确定了应该列入的寺院和写作的基本框架与原则,得到编辑的赞同,此后我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宏涛,希望由他来独立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工作。宏涛愉快地接收了这个任务,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始了调研工作。他态度端正,不辞辛苦地跑遍了每个寺院,进行详细地查看与记录,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与编辑保持及时沟通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工作,按时并圆满地完成了编写任务。他的认真态度和创新的精神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体现,该书发行之后得到社会的良好反响,成为他在佛教文化研究和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为此我们专程请来几位编辑座谈聚餐,庆贺这一可喜的成果。沿着这个工作的思路,并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宏涛在佛教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之中,尤其是在我主持的雁塔论坛中,他就主讲了九次,成为主讲次数最多的人,其中八大宗派每个宗派各有一次讲座,形成一个完整的佛教文化系列。这对他以后的宗派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为此感到很欣慰。这既是诸多善缘相助的结果,更是他个人不辞辛苦、积极努力的结果。
这次,他应我的另外一个学生、现已在齐鲁书社工作的史全超的邀请,承担了《佛教文化》一书的编写任务。师兄弟之间反复商讨,最后形成一个双方都基本认同的框架。当然,我也相信现有的框架主要还是作为作者的王宏涛的思路。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前两天,他将已经完成的书稿寄给我,我翻看了一下,尽管看的还不是很仔细,但我能感觉到他对佛教文化尤其是各大宗派的理解是很到位的,也是有自己的独创性心得的。他的一些观点,对我也有启发。例如他认为,观音信仰应该纳入到整个大乘佛教兴起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来,以般若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以救度为核心的实践体系结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由此得以博兴。这种认识一改过去佛教学术界只注重从学说发展角度辨析大乘兴起的偏颇,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到佛教演进的内在机制,说明他对佛教历史的理解是颇有见地的。
他将很多类似的观点贯穿在这部书稿之中,并以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很有价值的。佛教不通俗化,就没有大众基础,而没有大众基础的佛教,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常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扎根,关键不在于中国化,而在于民众化。一般人总是以唯识宗为例说明,说明没有中国化就没有生命力,但是净土宗也没有真正的中国化,为何却能够广泛流行,长久不衰?而华严宗和天台宗实现了中国化,为何却不能广泛盛行?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净土宗实现了民众化,而华严宗和天台宗没有。所以,禅宗的盛行,与其说中国化是其盛行之前提,倒不如说民众化才是其真正扎根茂盛的根本原因。所以,民众化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在新文化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时代,在基督教与新兴宗教强劲勃发的时代,佛教文化的通俗化才是走向民众并滋养其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很看重像宏涛这种面向专业人士之外的知识性、通俗化著作。
说到佛教文化,从纵横两个方面来进行审视和把握是常见的也是基础性的观察角度。宏涛在这部书中提出印度佛教六阶段和中国佛教两阶段的说法,很有新意,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对印度佛教六阶段的说法,是学术界一直比较忽视的。关于中国佛教的两阶段说,即禅宗阶段和净土宗阶段,我觉得很新奇,从宗派的角度对中国佛教历史进程进行分析更有重要的价值。当然,如果从更加广泛而综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尤其是在注重佛教的民众信仰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那么,我觉得中国佛教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宋以前、宋至晚清、晚清至今。在每个阶段当中,民众佛教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宋至晚清这个阶段的中国佛教,民众佛教的力量更加强大。关于这三个阶段,我认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弘扬,形成文化型与学术型佛教的高度繁荣,主要表现形态是域外僧人的入华传教、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译经、释经、讲经以及信众的写经、抄经、印经、刻经、唱经、诵经、供经等,以及在此基础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论辨析、理论建构、理论推广;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筛选取舍、会通各派、圆融中外,最终形成中国化佛教,并通过渗透社会、深入人心、影响生活方式、塑造精神世界等,形成宗教型佛教的繁荣,主要形态是禅净双雄、重视修行、文化会通、政教呼应、民间普及等。第三个阶段是晚清以来,佛教出现了艰难而伟大的转型,但因为佛教内外尤其是社会方面的诸多原因,历经一百多年,至今尚在进行之中。这种转型的基本趋向是,在保持佛教本色的前提下,与国际潮流接轨、与现代生活接轨,与永不衰减的精神超越的诉求接轨,在文化繁荣、科学昌盛、经济发达、政治不断清明的时代,勇敢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与各种新兴文化形态的对话中,不断调整自己,从而继续发挥其启迪智慧、净化人生、超越现实的价值。以上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最大亮点是文化与学术性佛教的不断高涨,第二个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信仰性佛教的主体地位最终确立;第三个阶段截止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佛教逐渐向文化与学术靠拢,向主流社会靠拢,向现代理性靠拢,向真实的人间生活靠拢。简言之,第一阶段是文化性佛教,第二阶段是宗教性佛教,第三阶段截至目前呈现的是社会性佛教,而未来最可能的发展命运很可能是以宗教性信仰为内涵、以文化为载体、以民众为基础、以社会性为拓展的佛教。所以,民众佛教在未来也将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相对于精英佛教而言,民众佛教虽然不具有文化创新、思维提升的优势,但是,因为民众始终是佛教信仰者的主体,所以民众佛教其实才是佛教的真正主流。佛教教化社会、影响社会的途径正是通过民众来实现的。历史上,精英阶层忽视民众佛教,学术界直到今天还是忽视对民众佛教的研究,以至于大家普遍认为以民众佛教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代以后中国佛教成为一种衰落的佛教。也就是说,这种观点只有在精英佛教发展史的角度看才是成立的,或者更明确地讲,只是在文化与学术性佛教的视野里才是成立的。
从横向的角度来理解佛教文化,有两个问题最有价值。一是佛教到底信什么?二是佛教到底有什么价值。关于第一个问题,宏涛这本著作中的第一和第二章都是有关佛教信仰的内容,尤其是第二章,当然其他章节,尤其是各个宗派的部分也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关于第二个问题,王宏涛的书中也有阐述,除了第十五和十六章之外,书中随处渗透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关于佛教到底信什么,我认为,从古到今,中国的佛教其实主要有四种信仰形态,用最通俗但依然属于佛教的专有名词来说,即:觉悟、往生、保佑、积福。其中,觉悟是以般若为基础,力图掌握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达到佛教向往的觉悟和彻底解脱境界;保佑是对佛教中超人间力量拥有者的信仰,目的是乞求神灵保佑其实现各种各样的追求;往生是以念佛为主要方法、以自己的亲人或有缘人以及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的法门;积福即建立在因果报应理论基础上的一种修行,以行善为手段,以积福为目标。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佛教文化到底有什么价值,以往的论述更多关注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以上问题相关的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社会控制、稳定和谐、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但我想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价值可能才是佛教文化更加深厚更加持久的魅力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佛教文化至少有以下这些积极的价值:第一,解除疑惑。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探知奥秘的冲动,这是一种永恒的冲动,具有无限延伸扩张的特点,科学、政治等手段的相对性和人类探索奥秘的冲动的无止境性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这些理性的、相对的手段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满足人类的探知欲望,而宗教以神圣的、超理性的方式对宇宙间的一切进行解释,可以满足人类的这一冲动。宗教在解除人类疑惑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解释宇宙奥秘、社会奥秘和人自身奥秘三个方面。第二,意义确认。即解决人为什么要活着,明确生命的意义,确定个人的角色,树立人生的目标,从而获得生命的尊严。第三,心灵抚慰。尽管科学在飞速发展,尽管物质财富急剧扩张,尽管政治不断走向清明,尽管社会制度与群体关系日益轻松合理,但人间的苦难却是永无止境,人在社会中生存必然会遇到各种压力,孤独、愤怒、忧愁、慌乱、畏怖、焦虑、烦躁、嫉妒等阴郁情绪总会或隐或显、或长或短地存在,宗教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其抚慰心灵的精神疗伤作用。第四,精神陶冶。精神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构成要素,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所以,精神的境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宗教信仰可以使信仰者趋于充实、坦荡、轻松、宏阔、自在、安详,这是一种物质和政治等其他途径所不能给予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既排斥了卑躬屈膝、也排斥了盛气凌人,既摆脱了外在的压力,也摆脱了内在的忧虑,是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五,潜力挖掘。宗教信仰是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发信仰者的潜能、树立信仰者的勇气、促成和保持信仰者的毅力,使信仰者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并能使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战胜一般人不可战胜的困难,完成一般人所不能完成的伟业。第六,生活指导。佛教中缘起(惜缘)、和合、圆融、中道、柔和、戒律也深刻指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第七,道德教化。宗教信仰可以使信仰者的道德实践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过程,而不像世俗道德的驱使性和外加性,这种道德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处理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物我关系,养成悲悯、同情、善良、宽容、诚实、积极、含蓄、稳重等人性特征。第八,人文提升。佛教文化的内涵丰富广阔,它既深刻影响了人们哲思的训练、历史的涵养、文学的修养、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建筑、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的影响也是处处可见的。第九,养生健体。佛教义理中的四有为相(生老病死)、素食、五蕴和合(四大和合)、坐禅(调心、调息等)、看破放下、过午不食、拜佛、朝山等都对于人们的养生健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十,终极超越,表现在宗教信仰可以使信仰者超越死亡、超越今世、超越相对,进入绝对的神圣的境界,从而获得终极的意义。
宏涛的这部书无论在佛教的纵向历史方面,还是在横向的关系阐释与理论解读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相信对读者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内涵、特性、价值等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我愿意以上述无序漫谈的文字向读者珍重推荐,我也会向宏涛提出具体的建议,希望他能对这部书稿继续完善,尽量做到精益求精,尤其是书中的个别措辞、相关史实与评判等,还希望他再谨慎。我相信经过认真修改完善的书稿一定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审查。当然,任何一部书都不可能没有缺失,我也希望读者在领略该书的佛教知识与智慧、享受该书的文化馈赠的同时,能够理解包容该书的各种创新性观点乃至个别不足,并提出中肯的批评建议,相信这对准确而全面地阐释和传播佛教文化是有好处的,也希望我的这个序对读者理解这本书是有帮助的。
(作者:李利安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简明佛教文化通览》
作者:王宏涛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编辑:武乙乔)
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会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烦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立即删除,也欢迎读者投稿或荐稿。联系邮箱:602851494@qq.com。
长按二维码,打开“西部佛学网”,您身边的佛学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