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辽宁:“走”出来的育人之路

2017-01-03 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董雪娇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课上课下,脸上总有一层抹不掉的忧愁。2014年寒假,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庆才在辽宁大学领导陪同下,来到她家家访,了解到孩子与双目失明的爷爷奶奶共同生活,时刻面临辍学危险,于是为她送上慰问金,并协调一位民营企业家资助她完成学业。现在,董雪娇已被保送到东北另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说:“那次家访,是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辽宁省委高校工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自2008年开始,连续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得到广大辅导员的积极响应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多年来,上万名家访教师,走访了24万多个家庭,覆盖了全国包括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市、自治区,成为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面旗帜。

  “不走过场、不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不做无准备的家访。”这是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制定的基本原则,他们鼓励辅导员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多渠道的家访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机制。对于家访对象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域,采用座谈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召开区域性家长会,统一宣传解读国家教育政策,集中解答生源密集地区家长的共性问题,提升家访工作效率。平时,他们应用现代通信和新媒体技术,广泛采用电话家访、网络家访、信函家访、集体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联系;为推进家访工作融入日常生活,部分高校还号召教师利用出差、探亲等机会深入学生家庭。

  为了科学地确定家访工作对象,高校工委明确提出“五必访”,即:学习困难必访、经济困难必访、心理问题必访、特殊家庭必访、突发情况必访,重点选择四类学生群体:经济贫困、学业困难、心理困扰、发展困惑学生群体。家访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通过个体谈话,搜集建立家访信息资料数据库,力求剖析典型、以点带面,做到精心规划、精准定位。

  为了确保家访工作规范有序,有的放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宗旨,家访前,辅导员总是提前将学生情况、问题清单、目标概要整理好,不批评学生、不指责家长,把良性沟通作为家访的首要目标。家访辅导员严格自律,不接受宴请、不收受馈赠、不允许接送,一路家访,两袖清风。

  为了确保家访取得实际效果,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反复家访机制和家访后续动态跟踪机制,把统一思想、化解分歧、解决问题作为常态化机制,形成面向同一对象的多次家访和多渠道家访,以此方式渐进并持续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形成家校联动多空间、师生互动长时间的育人链条。

  为了确保家访活动持续进行,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每年拨专款50万元,资助1000名辅导员在寒、暑假及春节期间到学生家庭中走访。各高校按照统一要求,不仅提供配套资金近300万元,还把家访活动纳入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规划,保证了家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大连理工大学辅导员孙壮,在2015年寒假的22天时间里,从大连赶赴新疆,足迹遍及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阜康等地,深入27个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被誉为“跑男辅导员”。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高宏利、大连民族大学王喜春、辽宁民族师专朴太红和刘国义、沈阳工业大学任大林一行5人,在新疆籍学生塔吉古·塔什的家中,了解到她全家7口人收入不超过3000元时,当场决定每月共同资助她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1000元。家访走出了师生的感情,走出了辅导员的为师情怀,走出了辽宁高校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新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2016年12月20日 01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