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抗击新型肺炎,看看这份心理防护指南 | 防控知识 ⑦
认知:
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灾难化思维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容易获取防疫与医疗信息,却也让一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容易进入视野。负面文章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感,令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
灾难化思维通常包含“如果……怎么办”的字眼。比如“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如果身边的人都感染了怎么办?”
如何扭转灾难化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一是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换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的每日资讯中,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情绪:
正确应对焦虑,选择“主动式休闲”
需要明确的是,感到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内的焦虑,会使人处在“应激”状态中,人的内在生理机能被激发——如分泌“肾上腺素”来积极应对危机。这次疫情中购买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场所,积极获取相关医疗信息等,均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寻求增强生存机会的积极行为。
但是,如果焦虑状态持续,长期的恐惧和焦虑会造成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损害,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而抗击新型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此外,焦虑的核心体验就是危险和失控,人们也会急于重新获得可控感,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应对行为。
当你发现自己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就需要做自我调节。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另外,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充实自己。所谓主动式休闲就是那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的行为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在主动式休闲中,我们会产生专注忘我的“心流体验”,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不仅可以对冲疫情带来的焦虑感,还能够提升假期生活质量,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
意志: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4岁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也可以选择跟这块棉花糖共处一室,忍耐15分钟,最后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冲动,等15分钟。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十四年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越好。“延迟满足”这种心理能力是两组孩子表现差异的关键所在,推迟满足感虽然需要当下容纳对诱惑的渴望,却能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
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一次棉花糖实验的挑战。在疫情发生时,很多朋友已买好了外出旅行与回乡团聚的车票,这就像棉花糖实验中作为“诱惑”的一块棉花糖,不妨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选择推迟满足感,就有可能得到“两块棉花糖”,获得额外的奖励: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获得拥有健康身体的长远回报,有机会与家人朋友享受长久的幸福。
行为:
节制上网,警惕疫情信息过载
来源 :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微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