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矿山】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备案版)
目 录
前 言............................................................................................................................... I
目 录.............................................................................................................................. II
1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
1.3适用范围................................................................................................................. 2
1.4预案体系................................................................................................................. 2
1.5工作原则................................................................................................................. 2
2 基本情况.......................................................................................................................... 3
2.1公司概况................................................................................................................. 3
2.2矿山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4
2.3生产工艺情况......................................................................................................... 5
2.4污染物产生情况及环保措施.............................................................................. 10
2.5企业环境事故危险源调查.................................................................................. 13
3环境风险分析................................................................................................................. 16
3.1.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6
3.2环境危险性分析.................................................................................................. 18
3.3环境风险目标...................................................................................................... 22
3.4环境风险保护目标.............................................................................................. 22
3.5事故类型.............................................................................................................. 22
4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及职责............................................................................................ 22
4.1公司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22
4.2职责...................................................................................................................... 26
5 预防与预警.................................................................................................................... 33
5.1预防工作.............................................................................................................. 33
5.2风险源监控与预警.............................................................................................. 33
5.3预警及响应措施.................................................................................................. 34
5.4预警解除.............................................................................................................. 34
6应急响应......................................................................................................................... 35
6.1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35
6.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分级.............................................................................. 37
6.3应急响应程序...................................................................................................... 38
7 应急处置........................................................................................................................ 40
7.1总原则.................................................................................................................. 40
7.2环境目标优先保护次序...................................................................................... 40
7.3现场应急处置...................................................................................................... 40
8应急监测......................................................................................................................... 48
8.1应急监测组.......................................................................................................... 48
8.2应急监测依据...................................................................................................... 48
8.3应急监测实施...................................................................................................... 48
8.4应急监测内容...................................................................................................... 49
9应急终止......................................................................................................................... 49
9.1应急响应终止条件.............................................................................................. 49
9.2应急终止程序...................................................................................................... 49
9.3应急终止后行动.................................................................................................. 50
10 信息报告与发布....................................................................................................... 50
10.1内部报告............................................................................................................ 50
10.2信息上报............................................................................................................ 51
10.3信息发布与搜集................................................................................................ 52
11后期处置..................................................................................................................... 53
11.1善后处置............................................................................................................ 53
11.2保险.................................................................................................................... 53
12应急保障...................................................................................................................... 54
12.1人力资源保障.................................................................................................... 54
12.2财力保障............................................................................................................ 54
12.3物资保障............................................................................................................ 54
12.4应急通信保障.................................................................................................... 57
12.5治安维护保障.................................................................................................... 57
12.6应急医护保障.................................................................................................... 57
12.7应急物资渠道保障............................................................................................ 58
12.8技术保障............................................................................................................ 59
12.9应急救援体系保障............................................................................................ 59
13监督与管理................................................................................................................. 59
13.1预案演练............................................................................................................ 59
13.2宣传培训............................................................................................................ 60
13.3责任与奖惩........................................................................................................ 62
13.4预案修订............................................................................................................ 62
13.5预案备案............................................................................................................ 63
14附则.............................................................................................................................. 63
14.1术语与定义........................................................................................................ 63
14.2发布实施............................................................................................................ 64
15附件............................................................................................................................. 64
附件1:公司位置及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65
附件2:公司污水拦截和处理排放系统图.............................................................. 66
附件3:公司危险物质相关化学品基本性质.......................................................... 68
附件4:突发环境事件外部单位联络表.................................................................. 76
附件5: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抢险救护队成员联系电话................................... 76
附件6:各专项预案目录.......................................................................................... 78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建立健全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公司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监控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迅速响应和开展有效的应急行动,有效消除、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危害和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9.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0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09.0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01.08)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08.01)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11.07.0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03.1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CB18218-2009)(2009.12.0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2.0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09.01)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2006.03.01)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关于进一步做好涉及饮用水源环境事件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危险化学品名录》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引发的所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环境危害和生态破坏以及可能导致重大财产损失的突发环境事件,重点侧重于污水排放、废气污染等方面的应急处置。
1.4预案体系
由于公司环境风险种类较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公司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针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位置和岗位,编制现场处置预案。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同时启动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根据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按照现场处置预案的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现场处置。
1.5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的原则;
(2)以人为本、环保优先,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3)快速响应、就近处置、防止扩散的原则;
(4)科学应急,损失最小,汲取经验,持续改进的原则。
2 基本情况
2.1公司概况
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隶属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为某某某矿),现为法人独资企业,位于某某省某市某某县境内,地处燕山山脉。属矿产采、选、冶综合一体企业,是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下设13个管理部室(分别是:生产技术部、 地质资源部、安全管理部、科技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党群工作部、计划财务部、设备能源部、物资供应部、武装保卫部、综合部)。9个生产单位(分别是:坑口、选矿厂、堆浸厂、尾矿车间、检测中心、机修厂、职工医院、汽车队、飞跃分矿)。
该公司是一个已有10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公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自十九世纪末,几经官商、资本家和日本侵略者的剥削和掠夺,饱经沧桑,历经兴衰,1958年,国家正式在此建矿。当初为县办矿山,生产规模25t/d。1963年收归国有,至今五十多年来,“矿山人”不断努力拼搏与奋斗,使该公司从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型矿山几经改造、扩建、发展成为现在集采、选、冶综合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生产水平的国有大型企业。
1997年首次突破产金3.2万两大关,为此昂首迈入吨矿行列;2000年7月份,某某某矿在中国矿产总公司的领导下,进行机制改革,成为股份制企业,2008年12月改为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使该公司步入了更新的发展轨道。
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17亿元,地质储量22余吨,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在册职工1600余人。公司选矿厂采用氰化、炭浆吸附处理工艺,年采选综合生产能力31万吨,年产矿产1100余Kg。自成立公司以来,该公司每年为国家创造利税1.6亿元。
2.2矿山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2.2.1自然环境概况
企业地处长河中上游,属燕山北部。地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地势起伏,山形险峻,沟谷发育,河多流短。地表植被繁茂,森林资源、地下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约96%,可耕地少,多为山坡耕地,是一个典型山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旱;夏季短而炎热;秋季凉爽多雾,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最大降雪深度27cm,基本雪压0.3kpa;年平均气温为24.4℃左右,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25.5℃。全年4至11月在零度以上,结冰期自12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最大冻土深度1.20m,霜期一般在110-12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20米。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冻和炎热,多年平均降水量557.9mm,最大降雨量1056.9mm,降雨多集中在6.7.8月;年平均蒸发量1486.69mm,最大年蒸发量1807.1mm。年相对湿度55-60﹪。年日照时数4197.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7.9%;历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其次是西风,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形成规律、交替出现。夏季多东南风,有时为东风;冬季多为西北风;春季风多;秋季风少。最大风速26m/s,年平均风速6.9m/s,最大风力9级,平均为1-2级。
2.2.1社会环境概况
企业位于某某省某市某某县境内,驻地为某某镇西0.5公里,矿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地理坐标:东经,北纬。
据初步统计,某某镇总人口12894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125人,非农业人口为8769人。
尾矿库下游3公里处,是峪镇村,村内有住户居民100户,共345人。
2.3生产工艺情况
公司生产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
1、地下开采,共分三个生产区域:(1)大井为平硐盲斜井的开拓方式,开采深度为270米,共七个中段。(2)老竖井为平硐盲竖井开拓方式,开采深度为430米,共六个中段。(3)新竖井为平硐竖井开拓方式,开采深度为545米,共三个中段。
采矿方法主要为削壁充填法、全面法、留矿法等。
公司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通风方式,为了加强主体通风效果,现正在进行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形成以新竖井、老竖井为进风井,八坑、五号井等废弃斜井为出风井的中央进风、两翼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系统。工作方式实行三班作业,共有生产作业组队64个,白班作业人数约380人,中班作业人数约150人,夜班作业人数约120人。
2、为充分利用低品位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对堆浸厂进行了改扩建,于2006年3月开始动工,2010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共计投资1.396亿元,拥有职工160人,主要包括露天采场、选矿厂、堆浸厂、排土(渣)场等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施工。2011年5月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露天采矿为分台阶开采;爆破采用乳化炸药,松动爆破,邻近最终边坡采用预裂爆破;运输采用单一公路开拓,汽车运输。
露天选矿采用全泥氰化,尾矿经压滤机压滤后干排。
堆浸厂底部做了防渗,筑、卸堆采用汽车运输,吸附采用集中吸附工艺。
排土(渣)场为一废石、浸渣和尾矿的混排库,完全按设计施工,做有“两布一膜”防渗工程,建有截洪、排水、排渗系统,拦渣坝外建有3000立方米的集水池。
2.3.1选矿厂、堆浸厂工艺
采用全泥氰化—碳浆吸附—提金工艺,选厂工艺流程如图2-1、堆浸厂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
选厂工艺流程图2-1
堆浸厂工艺流程图2-2
2.3.2矿产冶炼工艺
公司采用化学法矿产冶炼工艺,冶炼工艺流程如下图2-3所示。
图2-3矿产精炼工艺流程
2.4污染物产生情况及环保措施
2.4.1废气
本企业废气污染主要包括采区粉尘污染,选厂破碎机、筛分机以及皮带输送机转载点,采暖锅炉废气污染以及其他无组织排放粉尘等气体污染,具体介绍如下:
⑴对原有锅炉除尘器进行改造,更换为除尘脱硫效率更高的花岗岩水域除尘器,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
⑵在钻机上加设粉尘收集装置及除尘器,减少粉尘的产生。
⑶对采场进行洒水抑尘,减少爆破粉尘和挖掘、装载及汽车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⑷在新建选厂重板给料机头部、圆锥破碎机伞料盘、圆锥破碎机排矿口1#带落料点等产尘点设置喷淋头,进行水喷淋除尘。
⑸在新建选厂安装三台脉冲布袋除尘器对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圆振筛、皮带输送机转载点等处产生的粉尘进行处理。
⑹在原有选厂安装三台脉冲布袋除尘器对破碎机、皮带输送机转载点等处产生的粉尘进行处理。
2.4.2废水
本企业废水主要包括选厂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选厂生产废水主要是工艺废水,主要是尾矿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如下:
⑴选矿厂产生尾矿浆约2500t/d,尾矿浆经污水车间处理后,利用柱塞泵、输送管线输送到尾矿库,在尾矿库经过旋流器分级,将粗颗粒用于筑坝,细颗粒排入库区沉淀,沉淀后的水经过排水斜槽流入钢筋混凝土防渗水池中,再利用水泵抽至生产单位循环使用,最终实现尾矿水在系统内的闭路循环。
⑵堆浸厂的尾矿浆经压滤车间进行压滤,尾矿浆含水率约67%,其中水量的83%通过尾矿浆压滤,被分离出来,临时存放于钢筋混凝土防渗水池中。全部返回堆浸厂各车间和堆浸浸堆循环利用,剩余尾矿浆水量的17%随同滤饼进入排土(渣)场。
⑶排土(渣)厂的尾矿滤饼中形成的自由水渗出量约126t/d。这些渗滤液连同降雨形成的雨水一并汇集进入坝下集水池,通过水泵送至选矿厂,供选矿用水,坝下渗水不外排。
⑷排土(渣)场采取全库防渗,分期铺设防渗层,采用“两布一膜”进行防渗。排土(渣)场两侧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共计长度2800m。初期坝坝外设置3000m3集水池,收集库区外排渗水。在排土(渣)场初期坝下游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
⑸在矿山家园住宅楼处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一套,设计处理能力240t/d,实际处理量140t/d。处理全公司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用于低品位矿石开发项目道路洒水抑尘。
2.4.3固体废物
本企业固体废物污染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锅炉灰渣、采矿废石、尾矿渣等等,企业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如下:
⑴选矿厂、生活区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脱水污泥合计年产生量约150t,统一收集后送至偏道沟排土(渣)场,掩埋处理。
⑵低品位矿石开发项目新建设了排土(渣)场,排土(渣)场为一废石、浸渣和尾矿的混排库,完全按设计施工,做有“两布一膜”防渗,建有排水、排渗系统,拦渣坝外建有3000m3事故池。低品位开发项目产生的剥离废石,以及该项目产生的尾矿渣存放到该场。
⑶原有选厂尾矿经渣浆泵输送到尾矿库,在库内沉淀,滤去水分后堆存。
⑷年产锅炉灰渣800t,全部综合利用。一部分用于铺路,一部分由砖厂收购用于制砖。
2.4.4噪声
矿山开采中的主要噪声源为凿岩机、空压机等机电设备和运输车辆,机械噪声80~105dB(A),但较为分散,有的设备处在井下或坑道内部,且噪声随噪声源停止工作而终止。采矿区内无居民点。选矿厂主要噪声设备有破碎机、振动筛、球磨机、空压机。各种噪声设备均采取了相应的减震、隔声、安装消声器、建筑隔声屏障等防护措施,有效阻止噪声向厂区内外扩散,减小声环境污染。
2.4.5其它
公司有两枚放射源,主要用于选厂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监测,通过安全防护、加强管理,配发专用防护服,指派检测中心统一专人管理,对接触人员无较大伤害。
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型号与台数如表2-1所示。
表2-1 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型号与台数
地点 | 设备名称 | 设备型号 | 数量 |
选矿厂污水处理工段 | 喷水式柱塞泵 | PZNB-100/6 | 2台 |
高压往复式清水泵 | 3DS3-10/8 | 2台 | |
氯气报警装置 | CPR-E02型 | 1台 | |
2PM立式泥浆泵 | 2PM | 1台 | |
加灰槽 | ∮1.0×1.0m | 1台 | |
氯气搅拌槽 | ∮2.0×3.0m | 1台 | |
污水处理搅拌槽 | ∮3.0×3.5m | 4台 | |
综合部 | 办公楼锅炉水浴除尘器 | ZTC-4 | 1台 |
办公楼锅炉脱硫塔 | 6T | 1台 | |
矿山家园锅炉除尘器 | ZTC-2 | 1台 | |
矿山家园锅炉脱硫塔 | 4T | 1台 | |
炭浆厂锅炉除尘器 | ZTC-2 | 1台 | |
坑口 | 脱硫除尘器、锅炉除尘器 | XD/G多管式旋风除尘器 | 1台 |
BTC脱硫除尘器 | 1台 | ||
选厂 | 脉冲布袋除尘器 | DM170 | 1台 |
DM340 | 1台 | ||
DM290 | 1台 | ||
堆浸厂 | 脉冲布袋除尘器 | DM500 | 1台 |
DM300 | 1台 | ||
DM350 | 1台 | ||
厢式自动压滤机 | XZM800/2000-UB | 4台 | |
堆浸厂锅炉除尘器 | ZTC-2 | 1台 |
2.5企业环境事故危险源调查
2.5.1主要危险物质及其特性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危险化学品及其特性见表2-2。因大字沟炸药库管理单位为某县公安局,所以本预案不涉及炸药库救援内容。
表2-2 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危险物质性质分析
序号 | 名称及分子式 | 性质分析 | 危险类别 |
1 | 氰化钠 NaCN | 【理化性质】白色粒状或熔块。在充分干燥 时无气味,在湿空气中吸湿并分解产生微量的氰化氢气体(苦杏仁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其水溶液呈强碱性,易水解。在空气存在下其溶液能很快溶解金和银。熔点 563℃。 【毒性】剧毒,LD50(大鼠,经口)6.44mg/kg,最小致死量(人,经口)2.85mg/kg。有腐蚀性。 | 第6类第1项毒害品 |
2 | 盐酸 HCl | 【理化性质】一元强酸,易挥发,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与水混溶,溶于碱液。熔点-114.8℃,沸点-84.9℃。 【毒性】大鼠吸入LC50:3124ppm/1h;小鼠吸入LC50:1108ppm/1h。 | 第8类第1项酸性腐蚀品 |
3 | 硝酸 HNO3 | 【理化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透明液体,工业品浓硝酸和发烟硝酸因溶有二氧化氮而显棕色。熔点:-42℃/无水 沸点:86℃/无水。易溶于水。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具有强腐蚀性。 【毒性】其蒸气有刺激作用,引起粘膜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呛咳、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至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至窒息等。 | 第8类第1项酸性腐蚀品 |
4 | 氯(液化的)Cl2 | 【理化性质】化学名称液态氯,为黄绿色液体,沸点-34.6℃,溶点-103℃,在常压下即气化成气体,吸入人体能严重中毒, 有剧烈刺激作用和腐蚀性,在日光下与其它易燃气体混合时发生燃烧和爆炸,氯是很活泼的元素,可以和大多数元素(或化合物)起反应。 【毒性】属高毒类。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急性毒性:LC50850mg/m3,1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家兔吸入2~5mg/m3,5小时/天,1~9个月,出现消瘦、上呼吸道炎、肺炎、胸膜炎及肺气肿等。大鼠吸入41~97mg/m3,2小时/天,3~4周,引起严重但非致死性的肺气肿与气管病变。致突变性:细胞遗传学分析:人淋巴细胞20ppm。精子形态学分析:小鼠经口20mg/kg(5天),连续。 | 第2类第3项有毒气体 |
2.5.2主要危险物质使用及贮存
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材料为炸药和导爆管、坑木、道木、木板等,选矿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主要有矿石、石灰、氯气、盐酸、硝酸等,能源主要为电和水。企业主要原辅材料储存情况见表2-11。
表2-3 主要危险物质使用及储存现状一览表
名称 | 位置 | 状态 | 储存方式 | 储存数量 |
氰化钠 | 选矿厂磨氰车间氰化钠库 | 液体 | 专用储罐库存 | 20t(浓度30%) |
堆浸厂氰化钠库 | 液体 | 专用储罐储存 | 38t (浓度30%) | |
盐酸 | 冶炼室(37%) | 液体 | 玻璃瓶 | 3.5kg |
硝酸(50%) | 选矿厂 | 液体 | 储罐 | 5t |
堆浸厂 | 液体 | 储罐 | 5t | |
氯气 | 选厂—污水处理车间 | 液体 | 储罐 | 25t |
2.5.3危险物质运输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氯气、氰化钠、盐酸及硝酸由有资质单位采用罐车运输,详见表2-4:
表2-4 主要危险物质运输方式
序号 | 名称 | 产地 | 运输方式 | 运输单位 | 运输路线 |
1 | 氰化钠 | 石家庄 | 汽车 | 某某诚信化工有限公司 | 石家庄-某某 |
2 | 硝酸 | 天津 | 汽车 | 天津化工有限公司 | 天津-某某 |
3 | 盐酸 | 天津 | 汽车 | 天津化工有限公司 | 天津-某某 |
4 | 氯气 | 天津 | 汽车 | 天津地毯有限责任公司 | 天津-某某 |
矿区开采出的废石主要运输至偏道沟排土(渣)场堆存;选矿产生的尾矿渣采用矿浆输送管道送至尾矿堆存。
2.5.4尾矿库现状调查
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尾矿库两座(其中一座已闭库),排土(渣)场一座。
⑴.尾矿库位于村上游,靠近东北侧的3公里处,库区沟谷全长0.8 km,平均坡度为12.45%,坝址以上的汇水面积为0.47km2。场地周边山脊最大标高为860m,坝址处的最低标高为640m,最大比差约220m。自640m坝址处向上约80m处又分成两个小的沟岔呈Y型。尾矿库东北方向到公司选厂约3Km,西南方向到塔沟村直线距离为630m。尾矿库的等别为三等;洪水设计标准为500年一遇洪水设防(三等库上限)。尾矿库于1997年9月开始运行,设计库容600×104m3,目前库内尾砂量约为450.7×104m3。
⑵.某沟尾矿库于1997年停止使用。2007年3月某沟尾矿库闭库工程被列入《股份有限公司某某某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方案》。2011年12月30日,某某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上述方案进行了验收,认为符合要求,同意验收。某沟尾矿库生态恢复良好,所以本预案不涉及某沟尾矿库应急内容。
⑶.偏道沟排土(渣)场位于低品位矿石开发项目选矿厂厂址北约300m处偏道沟上游,该场址距离周围最近的村庄在500m外,位于当地大型水源地的下游和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周围没有重点保护文物、名胜古迹等敏感目标,场址选择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Ⅱ类场的相关规定。处置的尾矿砂与处置场类别一致。设计库容1685×104m3。
3环境风险分析
3.1.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3.1.1环境风险识别
⑴.物质危险性识别
根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GB20592-2006、《工业场所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等标准规定,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确定,该企业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有氯气、氰化钠、盐酸和硝酸,其危险特性见表3-1。
表3-1 主要危险物质识别
序号 | 名称及分子式 | 易爆物质 | 易燃物质 | 腐蚀性/毒性物质 |
1 | 氯气 | √ | √ | √ |
2 | 氰化钠 | √ | ||
3 | 硝酸 | √ | ||
4 | 盐酸 | √ |
⑵.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企业生产设施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涉及的主要风险设施及其风险类型见表3-2。
表3-2 主要风险设施及风险类型
序号 | 风险设施 | 风险物质 | 生产环节 | 最大贮量 | 环境风险类型 |
1 | 选矿厂氰化钠库 | 氰化钠 | 贮存设施 | 20t | 泄露 |
2 | 选矿厂硝酸库 | 硝酸 | 贮存设施 | 5t | 泄露 |
3 | 选矿厂生产装置系统 | 含氰尾矿浆 | 生产装置 | 泄露 | |
4 | 堆浸厂氰化钠库 | 氰化钠 | 贮存设施 | 38t | 泄露 |
5 | 堆浸厂硝酸库 | 硝酸 | 贮存设施 | 5t | 泄露 |
6 | 低品位生产装置系统 | 氰化钠 | 生产装置 | 泄露 | |
7 | 物资部液氯库 | 液氯 | 贮存设施 | 25t | 泄露、爆炸 |
8 | 排土(渣)场 | 氰化钠 | 贮存设施 | 130万t (目前) | 泄露、溃坝 |
9 | 尾矿库 | 含氰尾矿浆 | 贮存设施 | 450万m3 | 泄露、溃坝 |
⑶.运输事故
本企业使用的危险物料在运输时,存在由于发生交通事故而引发的泄漏、爆炸事故,此类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全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输。
⑷.危险源引发伴生或次生事故
严格按照《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建设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总图布置和消防设计,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质贮罐与装置区均满足安全距离要求,贮罐周围设置有围堰,一旦危险源发生泄漏,均能在本区域得到控制,不会发生事故连锁反应。本企业发生连伴生或次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
3.1.2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 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结合企业危险物质以及贮量进行重大风险源判定,见表3-3
表3-3 主要原辅材料储存情况汇总表
项目 | 名称 | 最大量 | 储存形式 | 临界量/标准 | 危险源辨识 | 备注 |
原辅材料 | 液氯 | 25t | 储罐 | 25t | 重大危险源 | 库存23t |
氰化钠 | 38t、20t | 储罐 | 500t | 非重大危险源 | 库存35t、18t | |
硝酸 | 5t | 储罐 | --- | 非重大危险源 | 库存5t、5t | |
盐酸 | 玻璃瓶 | --- | 非重大危险源 | 库存350kg | ||
固废 | 尾矿废渣 | 600万m3 | 尾矿库 | 坝高>60m | 重大危险源 | 已达到总库容的70%以上 |
堆浸废渣、尾矿废渣 | 1685万m3 | 偏道沟排土渣场 | --- | 非重大危险源 | 已投入使用1年 |
3.1.3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
根据上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内容可知,本企业环境风险分析评价级别属于一级,参考《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低品位矿石开发项目验收调查报告》相关内容,对企业厂区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环境敏感点和自然村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详见表3-4,敏感点具体位置分布及应急撤离路线详见附图3。
3.2环境危险性分析
3.2.1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某某生产状况、原辅材料产品特性、储存使用情况及周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确定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有三大类:
一、贮存环节。原辅材料、产品及废物的储存、堆放产生的环境危险,主要指液氯储存环节的危险、氰化钠储存环节的危险、硝酸储存环节的危险、盐酸储存环节的危险和尾矿库堆存环节的环境危险性等;
二、生产环节。生产过程中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损坏故障、突然停电等原因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燃烧爆炸等;
三、暴雨、高温、低寒、雷击等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对设备设施、构筑物破坏导致的环境危险。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企业安全评价资料确定我公司涉及到的主要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见表3-5。
表3-5 主要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
作业场所 | 火灾 | 爆炸 | 泄露 | 中毒 窒息 | 生态 破坏 | 水污染 | 粉尘 危害 | 噪声 危害 |
采矿区 | + | + | + | + | + | + | + | |
选矿区 | + | + | + | + | + | + | + | |
液氯库 | + | + | + | + | ||||
尾矿库 | + | + | + | |||||
废石场 | + | + | + |
注:“+”表示存在
3.1.2尾矿库环境风险分析
3.1.2.1尾矿库分类
3.1.2.1.1尾矿库等别
某某尾矿库按照《尾矿库等别》划分标准属三等库
3.1.2.1.2尾矿库安全度分类
我公司2011年5月聘请了某某汇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甲级资质单位,对尾矿库进行了《安全现状评价》,安全评价结论为正常库,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于2012年6月聘请了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行业(冶某矿山工程)专业甲级资质单位,进行了尾矿库《调洪演算》,调洪结论说明:安全超高、最小干滩长度和一次洪水泄空时间均满足《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的相关要求,属于正常库。
3.1.2.2尾矿库基本情况
尾矿库位于村上游,靠近东北侧的3公里处,库区沟谷全长0.8 km,平均坡度为12.45%,坝址以上的汇水面积为0.47km2。场地周边山脊最大标高为860m,坝址处的最低标高为640m,最大比差约220m。自640m坝址处向上约80m处又分成两个小的沟岔呈Y型。尾矿库东北方向到公司选厂约3Km,西南方向到塔沟村直线距离为630m。
尾矿库的等别为三等;洪水设计标准为500年一遇洪水设防(三等库上限)。尾矿库于1997年9月开始运行,设计库容600×104m3,目前库内尾砂量约为450.7×104m3。
3.1.2.3尾矿库溃坝环境影响风险分析
如发生尾矿库溃坝,会造成尾矿库内尾矿渣由固态变成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对其植被造成损坏。尾矿库溃坝的原因主要是尾矿库的建设不符合专业部门的设计要求。其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尾矿渣对下游山坡两侧树木造成大面积淹没,严重影响民心河水质,周边林地、下游居民和财产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洪水也是导致尾矿库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尾矿库可能经受边坡破坏、渗流引起的破坏,甚至局部液化,但几乎没有能幸免于洪水所引起的漫坝破坏。尾矿库溃坝的最大可能性发生在后期坝。洪水以两种方式危及尾矿库:通过提供过大的入库水量,漫坝而引起坝破坏;或者通过坝址侵蚀,引起坝面损坏或最终破坏。
尾矿库溃坝事故如果发生,尾矿渣(浆)顺地表流入民心河,会使其水体水质造成污染影响。如果发生渗漏也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公司尾矿库目前堆筑450.7万立米,坝高92米,距离下游环境敏感点民心河7800m,距离村庄3000m,考虑次生污染严重程度,确定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环境风险源。
3.1.3液氯库环境风险分析
3.1.3.1液氯库现状
某某液氯库位于公司选厂范围内,库存最大容量为25t,经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库内设有在线监控系统和声光报警装置。
3.1.3.2液氯泄露环境影响分析
如发生液氯泄露事故,氯气迅速扩散,对周围的人、植物等产生严重影响:
一、对人员的影响
短期影响:人体吸入氯气后,可迅速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之后可以导致人体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水肿、充血和坏死。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可造成局部平滑肌痉挛,再加上黏膜充血、水肿及灼伤,可引起严重的通气障碍。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二、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受氯气伤害会造成叶子组织破坏而产生枯黄、掉落、卷叶等病态。典型的氯气伤害症状是出现在植物叶片的叶脉间的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坏死。伤斑的形状为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坏死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水稻受氯气伤害时,如浓度较高,则表现急性危害,叶片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上面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焉,茎杆稻粒也变白,形成枯熟,甚至全株死亡。如浓度较低,则表现慢性危害,叶片伤斑呈褐色条状,似擦伤状,叶尖褐色,但不卷曲,谷粒失去固有金黄色而略呈褐色。氯气对水稻的伤害,以幼穗形成期至无花期严重。小麦受氯气伤害后,叶片症状与水稻相似,典型症状是麦芒变成白色。
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氯气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对鱼类和动物也应给予特别注意,高浓度时对人畜有损害。
3.3环境风险目标
3.2.1环境风险目标的确定
根据公司生产、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的情况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公司确定四个“环境风险目标”。
1号目标:尾矿库、偏道沟排土(渣)场
2号目标:液氯库
3号目标:选矿厂、堆浸厂(包括 氰化钠储存罐)
4号目标:含氰污水输送管线
以上环境风险源目标的环境敏感点分布图见附件。
3.4环境风险保护目标
根据公司环境敏感点和环境风险分析,确定公司环境风险保护目标为村,公司生活区、周边居民居住区、民心河及长河。
3.5事故类型
根据公司目前生产规模和生产特点,确定潜在风险类型为爆炸、尾矿库溃坝和危险物质泄漏三种类型:尾矿库输送管线和储罐输送管路渗漏等为多发环节和部位。
4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及职责
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公司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专家组,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救援等进行统一协调指挥。
4.1公司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公司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下设应急响应中心(公司调度室)、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救援组、安保组、技术组、环保组、抢险组、物资、装备保障组、宣传组及办公室、医疗救援组、综合组等。见(某某公司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图4-1、)
4.1.1公司应急指挥中心
总指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副总指挥:生产副总经理
成 员:应急响应中心办公室(调度室)、安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地质资源部、设备能源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计划财务部、综合部、保卫部、物资供应部、汽车队、选矿厂、堆浸厂、尾矿车间,矿山抢险救援队、公司职工医院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4.1.2应急响应中心
公司应急响应中心设在调度室、由调度室全体人员组成,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1.3现场应急指挥部
现场应急指挥部由应急指挥中心兼现场应急指挥部,必要时可指派副总指挥到现场进行指挥,由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事件级别的大小和类别确定其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组成。成员由安全管理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地质资源部、设备能源部、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计划财务部、综合部、保卫部、物资供应部、选矿厂、堆浸厂、尾矿车间等单位各派1—2人组成。
4.1.4技术保障组
公司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组,根据事件性质组成应急处置技术人员指导应急工作。应急处置技术人员根据公司基础资料和事故实际情况,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建议,供急指挥中心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抢险救护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技术保障组成员由安全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地质资源部、尾矿车间、选矿厂、堆浸厂、物资供应部、设备部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若需要,可以向当地环保部门以及某市应急专家组请求支援(见某某矿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环境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组人员名单)。
4.1.5各应急救援小组
公司各单位结合日常工作性质和职责,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根据指挥中心指令成立警戒疏散、安保组、技术组、抢修救援组、物资、装备保障组、医疗救护组、综合组和后勤保障组。
4.2职责
4.2.1应急指挥中心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如下:
(1)接受中国矿产集团公司、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请示并落实指令。
(2)审定并签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3)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
(4)下达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5)审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指导方案。
(6)确定现场指挥部成员名单,成立现场指挥部。
(7)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向中国矿产集团公司及省、市、县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并请求援助及配合政府开展应急工作。
(8)统一协调公司内部应急资源和依据协议协调社会救援力量。
(9)审定并签发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报告。
(10)指定新闻发言人,审定新闻发布材料。
(11)组织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12)审查应急工作的考核结果。
(13)组织或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工作。
(14)审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费用。
应急指挥中心兼现场应急指挥部时,或指派专人到现场指挥时还应履行下列职责:
(15)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并向应急指挥中心请示终止命令。
(16)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
(17)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有关资料。
(18)撰写现场应急工作总结。
4.2.1.1总指挥的职责
(1)负责组织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工作,宣布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命令。
(2)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警时,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
(3)根据事故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调动公司内部应急响应人员参加抢险救援,遇抢险难度大企业能力不足时,与公司协议部门或上一级应急救援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请求应急救援援助。
(4)负责及时将事故发展情况向市、县安全环保部门及当地政府报告。
(5)在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时,作为本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负责向市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和接受指令。
下列任务只能由应急总指挥执行:
(6)启动应急响应。
(7)评估紧急状态,升降警报级别。
(8)决定通报外部机构。
(9)决定请示外部援助。
(10)决定从企业或其它部门撤离。
(11)决定企业外部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4.2.1.2副总指挥的职责
(1)协助总指挥工作。
(2)担任应急救援现场总指挥或负责具体指挥、调动各职能部门参加公司的应急救援行动。
(3)总指挥不在抢险救援现场或受总指挥委托担任总指挥,履行总指挥职责。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控制救援过程中衍生事故的发生。
(5)负责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事故现场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
(6)负责救援终止和人员清点工作。
(7)负责救援后的物资清点并要求及时补充;
(8)参加信息发布。
4.2.1.3现场应急总指挥
现场应急指挥部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1)按照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指令,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2)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
(3)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
(4)必要时,提出现场增援、人员疏散、向政府求援等建议并报应急指挥中心。
(5)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6)当地方环保、消防、医疗救护等其他应急救援机构到达后,可作为现场联合指挥部的成员,当联合指挥部成员在某个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负责该问题的联合指挥成员代表作出最后决策。上级部门领导到达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时,根据决定移交指挥权,并做好信息、物资等支持。
(7)大气环境监测、排污口污水取样监测的决定和指令。
(8)污水流向监控及封堵的决定和指令。
4.2.1.4应急响应中心(调度室)
应急响应中心(调度室)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日常办事机构,由公司调度室全体人员组成,负责人为调度中心主任。
主要职责:
(1)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应急电话:0314-6911217。
(2)在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开展应急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按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令,负责接警及救援行动中的信息收集和内部信息传递,负责接受上级的应急指令,并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接受并落实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分析判断各类事故引发环境污染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提出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级别的建议,以便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作出决策。
(3)跟踪并详细了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情况,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汇报,请示并落实指令。
(4)配合应急指挥中心协调现场救援有关工作。
(5)负责现场及相关数据搜集保存,
(6)负责组织新闻发布和上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4.2.1.5环境救援组职责(救援突击队、协议救护队)
接到环境事故救援指令后,带齐个人安全、危化防护用品和抢险工具,迅速到达事故发生地点,按制定的救援措施,负责抢险救援,抢救现场伤员、物资,密切监视事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向现场指挥部请示汇报,防止事故扩大,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做好自身防护,防止次生事故。
4.2.1.6 警戒疏散、安保组职责(保卫部、安全管理部)
(1)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警戒预案,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与撤离,协同地方政府封锁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设置警戒标志,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
(2)参与事件调查处理。
(3)负责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治安维护和交通管制工作,禁止无关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保障救援秩序。
(4)赶赴现场进行观察,确定危险范围,指导落实应急处置现场安全问题,确保现场抢险人员的安全。
4.2.1.7 技术保障组职责
(1)负责事故现场技术分析与评估,制定救援措施,确定抢险救援方案;
(2)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及时向现场指挥部和指挥中心汇报事态情况;
(3)负责确定采取紧急措施仍不能彻底控制事态发展,或事态发展有扩大的可能时,建议所有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4.2.1.8抢险组职责(选矿厂、堆浸厂)
(1)接到事故抢险指令后,带齐个人安全、危化防护用品,第一时间到达事故发生地点。
(2)由值班人员负责打开仓库,发放有关备用工具和物资,将抢险所需工具和物资运往事故地点,按制定的抢险措施,负责救援人员到来前的抢险工作,及时检查事故动态变化,并向指挥部汇报抢险情况。
(3)加入救援队伍,协调本单位救援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做好自身防护,防止次生事故。
(4)参与设备、设施方面应急救援处理方案的制订。
(5)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出处置方案和相关措施,指导排水沟堵截、调整水体流向及收集处理工作。
(6)负责各用水单位的水量调整。
(7)负责现场污染物的清理收集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汇报本组应急处置情况。
(8)负责救援结束后的物资修复和补充。
(9)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它任务。
4.2.1.9 物资、装备保障组职责 (设备部、物资部、计划财务部)
(1)负责事故应急抢险、堵漏等有关物资的及时供应。将应急物资运到事故现场,保证抢险救援人员和外援人员的饮水和食物的供给。
(2)负责筹措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所必须的资金,做好用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资金保障工作。
4.2.1.10 宣传组及办公室职责(党群工作部、矿办)
(1)负责现场应急人员交通工具、生活物资等的调配,接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到公司的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其它单位有关人员,必要时代表总指挥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2)负责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保持员工和周边居民情绪稳定,做好善后安抚工作。
(3)负责与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及与政府和周边单位的联系,并协调各小组与政府部门及其外援助单位的配合。
(4)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应急处置期间的对外新闻发布准备工作。
(5)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它任务。
4.2.1.11 医疗组职责(公司医院)
(1)接到环境抢险救援医疗命令后,迅速安排医护人员携带医疗器具和用品及时赶赴救援现场做好医疗准备工作,备足应急药品和急救器械。
(2)负责现场各类受伤人员的抢救和有效治疗,合理安排转院,必要时对进出事故警戒区域人员进行药物洗消,根据伤害和中毒的特点实施应急抢救。
(3)负责抢险救援过程中和事故现场的消毒等工作,防止疫情扩大。
4.2.1.12环保处理组(安全环保部、检测中心、生产技术部、矿山救援队、)
(1)负责了解事故原因、人员伤亡、污染扩散程度和消防力量布置情况。
(2)指导环境监测,确定监测方案及污染物的成分,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预测并报告。
(3)启动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及时对现场及事故影响边界进行大气、水体、土壤的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浓度、成分及流量,处置过程中要及时提供上述监测数据。
(4)检查环保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及周围环境状况(查排水沟),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事实评估,并及时向现场应急总指挥汇报,确定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策落实。
(5)按照应急指挥中心的要求,将环境污染程度、人员伤亡、救护情况、措施落实情况向上级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汇报。
(6)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做好善后环境修复处理工作。
(7)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和调查工作。
(8)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它任务。
4.2.1.13事故单位
(1)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立即按本单位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并按照报告程序和内容向上级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情况。
(2)按照指挥部指令做好相应应急处置工作。
(3)实施事故处理后的生产恢复工作。
(4)其他单位首先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同时积极配合事故处理。
4.2.1.14 综合组职责(综合部)
负责抢险救援工作中电路架设与维修,保障照明线路畅通。
5 预防与预警
公司各单位应加强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和预测分析,应急指挥中心建立预防预报系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5.1预防工作
定期开展对公司环境风险源的调查评估工作,掌握环境风险源的种类、分布和规模,摸清各装置和风险源的运行状态,了解各部位风险源、风险物质的技术信息和理化特性,提出和更新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公司各项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落实突出环境风险意识和责任。
公司按照制定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开展工作,按计划和制度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培训内容要进行考核。
公司建立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和风险排查体制,加强日常巡回检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及领导监督检查和风险排查要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发现问题、隐患要立即整改。
建立环境监测制度,重点对尾矿库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在尾矿库上下游和侧面各设一个土壤采集点,每年雨季后监测一次,监测项目为pH、Hg、Cd、Cu、砷、氰化物。
在尾矿库下游打两口监测井,井深13m左右,监测浅层地下水,每季度检测一次,雨季监测频次适当加密,监测项目为pH、Hg、Cu、Cd、Pb、氰化物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5.2风险源监控与预警
通过对风险源和生产系统各环节的日常巡检、专项检查、定期检查以及相关监测、监控和评估,发现各项生产指标、参数及状态偏离正常值时,发现人员要向公司应急响应中心报告异常情况,公司应急响应中心应立即进行研究分析,采取调整措施,并派员赴现场进行实际检查。如发现异常情况确实存在,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突发环境事件时,要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值班领导报告。对事件加强管理,设置事件专职管理员、巡查组,要加强巡查,实行24小时巡查制,按要求开展事件安全和环境风险评估。
当气象台发布大雨以上级别预报时或者收到地震、洪水等灾情警报时,检查矿区排洪沟是否通畅,相应水泵、事故池、风险源等主要防护设施是否正常,汛前、汛后组织有关人员对尾矿库安全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为:尾矿库周边山体(包括尾矿库山体及公路边坡)、坝体是否有异常急变、滑坡、裂缝;排水作业系统是否良好;库内干滩长度以及库内的调洪高度是否达到要求。尾矿库一旦出现隐患,上述任何一个风险源或设备异常,或风险防范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应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发出预警后:
(1)应急指挥中心向现场指挥部派出指挥人员、并向公司各单位、各专业组、各部门传达预警指令。
(2)现场指挥部、各专业组、各部门接到预警指令后,安排人员值班,通知其他应急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待命,准备应急物资发送。
(3)现场指挥部、各专业组、各生产单位及部门检查公司重大环境风险源、车间环境风险源及物资贮量,必要时倒罐降低液面减少最大储罐物料贮量;检查同类物料切换罐、泵、系统管线备置情况;检查易发生事故部位及隐患挂牌部位的设施状况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清理车间(罐区)及系统排水设施、积存油、杂物,降低自然灾害条件下环境风险度。
公司做好启动各专项应急预案的相应准备,应急指挥中心通知各专业应急队伍进入抢险救援状态。
5.3预警及响应措施
进入预警状态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转移、撤离、疏散和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各应急救援小组进入备战状态,封闭受到危害的场所,调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保障应急救援。
5.4预警解除
上述引起预警的条件消除和各类隐患排除后,应急指挥中心宣布解除预警。
6应急响应
6.1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按照国家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规定,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略)。
2、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核设施泄漏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或进口货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种群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环境影响的;
(7)跨地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4、一般(Ⅳ级)突发环境事件。
除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参考上述分级情况,根据企业危险事故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情况,将企业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四个等级:
因篇幅内容多,剩余部分省略
声明及联系方式
文、图、视频均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24小时内删除
非本平台观点,转发需保留相关信息
ABC安全出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