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本公司在生产活动、产品及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评价,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确定重大危害因素;为控制危害因素,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检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并在新问题出现或其他情况时对其进行更新和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的活动、产品及服务过程中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控制措施及控制、重大风险和更新管理等。
3定义
重大风险,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有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 职责
4.1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
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2安全员
4.2.1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因素的汇总和记录以及具体组织实施;。
4.2.2负责《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的保存。
4.3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识别和记录以及本部门危害因素的控制。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5.0 程序内容
5.1评价组织
5.1.1组织组成
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组织技术科、生产科、品管科、业务科、人事科、设备科等成立风险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岗位操作人员等。
5.1.2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5.1.2.1熟悉本部门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5.1.2.2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5.1.2.3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5.1.2.4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5.1.2.5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目的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5.2.2风险评价范围
危害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公司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具体应包括:
5.2.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5.2.2.2常规和异常活动;
5.2.2.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5.2.2.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2.2.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5.2.2.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5.2.2.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2.2.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5.2.2.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5.2.3风险评价准则
5.2.3.1 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法律法规可以参照法律法规获取制度和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的要求;
5.2.3.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
5.2.3.3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及其他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
5.2.3.4合同规定、相关方的要求;
5.2.3.5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5.2.3.6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5.2.3.7其它需要关注的要求。
5.2.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5.2.4.1各部门根据工作活动场所及其设施的特点,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5.2.4.2根据《作业活动清单》中列举的作业岗位和作业活动分析辨识所涉及到的危险有害因素。将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填写到《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中,危险源的辨识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参照GB6441—199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中分为的20类事故类别。
序 号 | 事故类别名称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 电 淹 溺 灼 烫 火 灾 高处坠落 坍 塌 冒顶片帮 透 水 放 炮 火药爆炸 瓦斯爆炸 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
危险有害因素按照《生产过程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分类要求中危险因素的六种类型,详细的见附件1。
5.2.4.3各部门填写《危险源分布登记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安全科汇总,报评价组审核和分析评价。
5.2.3.4安全科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分布登记表》进行汇总。汇总的原则如下:
对员工以及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外部访问者、顾客等非操作人员)有极小影响可以除去;管理方法,危害影响相似的危害因素可以合并,汇总后形成整个公司的《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
5.2.5风险分析评价
5.2.5.1按汇总的《危险源分布登记表》选用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作业条件分析,每位评价组成员单独对各个作业活动打分,然后取均值汇总在《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中。
5.2.5.2根据《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分析评价的结果填写在《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中。
5.2.5.3对于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法律法规符合性等,采用安全检查表( SCL )法,然后将分析评价结果汇编在《安全检查表(SCL)》中。
5.2.5.4对于新建、扩建、改建、技改项目和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采用预先危险性法(PHA)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结果汇总到《预先危险分析评价表》中。
5.2.5.5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
5.2.6风险评价方法
5.2.6.1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
a)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其中R、L、S的取值及判别准则分别见表5.2.6.1-1、表5.2.6.1-2、表5.2.6.1-3、表5.2.6.1-4。
表5.2.6.1-1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 标 准 |
5 |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
4 |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监测系统,业未作出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
3 |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制度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 |
2 |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
1 |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
表5.2.6.1-2 危害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S判断准则
等级 |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 人员伤亡程度 | 财产损失 | 停工 | 对声誉的影响 |
5 |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 死亡 | >50万元 | 2套以上装置或设备停工 |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
4 |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 丧失劳动能力 | >25万元 | 2套装置或设备停工 | 行业内、省内影响 |
3 | 不符合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 慢性病 | >10万元 | 1套装置或设备停工 | 地区影响 |
2 |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规定 |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 <10万元 |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 公司及周边范围的影响 |
1 | 完全符合 | 无伤亡 | 无损失 | 没有停工 | 形象没有受损 |
表5.2.6.1-3 风险评估表
严重性 可能性 |
1
|
2 |
3 |
4 |
5 |
1 | 1 | 2 | 3 | 4 | 5 |
2 | 2 | 4 | 6 | 8 | 10 |
3 | 3 | 6 | 9 | 12 | 15 |
4 | 4 | 8 | 12 | 16 | 20 |
5 | 5 | 10 | 15 | 20 | 25 |
表5.2.6.1-4 风险等级的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 风险等级 |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 实施期限 |
20-25 | 巨大风险 |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 立刻 |
15-16 | 重大风险 |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制度,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 立即或近期整改 |
9-12 | 中等风险 |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制度,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 2年内治理 |
4-8 | 可接受风险 | 可考虑建立操作制度、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1-3 | 轻微风险 | 无需采用控制制度,但需保持记录 |
b)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价要求,对各个工作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将分析结果汇编在《工作活动分析评价表中》。
5.2.6.2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针值之乘积 D(风险值),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伤后果,具体分值见表5.2.6.2-1、表5.2.6.2-2、表5.2.6.2-3。
表5.2.6.2-1 LEC三种因素等级及对应分值
L | E | C |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可能性 | 分数值 | 暴露的频繁程度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每天都可能发生 | 10 | 连续暴露 | 100 | 大灾难,3人以上死亡, 经济损失1000万元 |
6 | 相当可能 每周都可能发生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或每天暴露一次 | 40 | 灾难,2~3人死亡,经济损失 300万元 |
3 | 可能,但不经常, 每月可能发生 | 3 | 每周暴露一次,或偶然暴露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经济损失50万元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每年才可能发生 | 2 | 每月暴露一次 | 7 | 严重,重伤;毒性大的伤害;有可能或能导致伤残的,或其它不可挽回的人身伤害,损失10万元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每三年才能发生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3 | 一般,身体局部不良反应,轻微中毒,必要就诊 ,损失5万元以下 |
0.2 | 极不可能 | 0.5 | 非常罕见地暴露 | 1 |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轻微,轻伤,不需要去医疗机构进行救护 |
0.1 | 可能性极小(实际不可能) |
表5.2.6.2-2 风险等级D=LEC的划分
风险级别 | 控 制 措 施 | 应急控制 |
不可容许风险 ≥320分 | 1.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可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必须禁止工作; 2.一定要制定OHS目标和OHS管理方案、运行控制文件 | 对于潜在的紧急情况,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
可忽略风险 160-320分 | 1.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 2.一定要制定OHS目标和OHS管理方案、运行控制文件 | |
中度风险 70-160分 | 1.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在规定时间内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 2.在中度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3.视情况制定OHS目标和OHS管理方案、必须制定运行控制档 | |
可容许风险 20-70分 | 可视情况制定运行控制档,如通知、注意事项、 标牌等控制, 具体控制方法可根据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难易程度加以选择 | |
可忽略风险 <20分 |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
表5.2.6.2-3危险等级
风险值(D) | 危险等级及程度 |
≥320分 | 不可容许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160-320分 | 不可忽略危险,需立即整改 |
70-160分 | 中度危险,需要整改 |
20-70分 | 可容许危险,需要注意 |
<20分 | 可忽略危险,可以接受 |
5.2.6.3安全检查表( SCL )法
安全检查表是根据相关要求编制安全检查的项目,查找是否满足法律法规、规范等要求,检查表的编制所需要的依据:
a)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
b)国内外事故案例;
c)系统安全分析要求;
d)研究成果等有关资料。
安全检查表必须满足本制度中《安全检查表》中的基本条款。
5.2.6.4预先危险性法(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是: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后,预测本项目可能出现的事故。并根据同行业、同类生产装置或同类生产场所在过去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形态,作为平行类比,推断出本项目相应的评价单元潜在的危险,辨识出危险源、危险和危害因素、事故类别、引发事故发生的条件、事故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风险等级等,提出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
安全预评价的预先危险分析通常采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及事故发生可能性等级(风险概率)表示危险性的大小,并作为相对量化程度的比较。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的划分见下表5.1-1。
表5.1-1 危险性等级划分
级别 | 危险程度 | 可能导致的后果 |
Ⅰ | 安全的(可忽视的) |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 |
Ⅱ | 临界的 |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可采取控制措施。 |
Ⅲ | 危险的 |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
Ⅳ | 灾难性的 |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
在预先危险性分析汇总表中,事故发生可能性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的发生可能性如表5.1-2。
表5.1-2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级
序号 | 可能性等级 | 事故发生频率说明 |
1 | A级 | 频繁发生,经常发生 |
2 | B级 | 很容易发生,相当可能发生 |
3 | C级 | 容易发生或偶然发生 |
4 | D级 | 很少发生 |
5 | E级 | 发生概率接近零,在设备使用寿命期内几乎不发生 |
5.3风险控制
5.3.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经营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与评价组一起确定有限控制的顺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消解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5.3.2对于构成重大隐患的项目,建立重大隐患档案,档案中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等内容。
5.3.3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具体的培训参照培训管理制度执行。
5.3.4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按照《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执行。
5.4 风险信息更新
5.4.1安全科每年一次(间隔近一年)应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识别。
5.4.2安全评价组应每月对风险控制结果进行检查,填写《风险控制检查情况表》。
5.4.3当发生下列情况时,组织安全评价组进行风险评价:
5.4.3.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4.3.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4.3.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4.3.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4.3.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4.3.6其他需要评价的状况。
6.0 表格
附件1: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
7.0 参考文件
序号 | 文件编号 | 文件名称 | 序号 | 文件编号 | 文件名称 |
1 | 《危险源管理制度》 | ||||
2 | 《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 |
声明及联系方式
文、图、视频均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24小时内删除
非本平台观点,转发需保留相关信息
ABC安全出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点击图片可关注战略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