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尺牍传深情,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与4276名“丁真”的书信情缘

笔尖传情的 中南民族大学 2022-10-16

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016条推送



当人们习惯了使用微信、QQ、微博等

网络社交软件交流沟通时

也依然有人坚持用笔尖传递爱与温暖

纸短情长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

笔尖上的温度



“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你们。”是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的宣言。近日,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所发起的“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项目于2015年发起,致力于为西藏山南、恩施来凤、广西三江、贵州铜仁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搭建长期的书信交流平台。


在过去五年里,8552封书信往返于中南民族大学1319名大学生与西藏山南等地区4276名中小学生手中。一对一书信往来,架起相隔千里的沟通桥梁,孩子们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看远方的世界,志愿者们也因此收获了来自远方的一颗真心。




“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3年,一个名叫仓决吉巴的西藏小女孩给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老师们写了一个小纸条:“老师,你们为我们做得事,我都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的淳朴与真诚感动了志愿者们,感受到孩子们对外交流的渴求和对山外世界的憧憬,“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便从这个小纸条生根发芽。



2020年9月,武汉战胜疫情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而西藏的孩子们却深深挂念着身处武汉的哥哥姐姐们。

“八年级的一个小女孩特意把她攒的5个口罩寄了过来,信里满满是她的鼓舞和叮嘱。这份难得的情谊,我将始终会铭记在心间。”马珠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支教期间担任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的志愿者老师。


“西藏的很多学生没有走出过雪域高原,他们非常期待收到远方哥哥姐姐们的来信。孩子们给志愿者的信中,也寄予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而孩子们收到信欢呼雀跃、单纯可爱的模样我至今都还记得。”对于马珠而言,179天的支教生活是他难以忘怀的经历。


学生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书信交流的机会,在每一次的通信中,他们会在信件里放自己喜欢的明信片、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制成品、藏族特色纪念品等寄给志愿者们。收到中南民大的志愿者们的回信,他们会快乐地与小伙伴分享,并将自己的经历与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


马珠谈到自己的支教经历时说道:“在西藏支教的时候,一次家访的过程中,八年级的尼玛仓决和我们一起分享了来自武汉的信件。她用并不流畅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着,看信时的专注和读信时脸上的微笑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以书信为依托,藏匿着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求学路上的疑惑,梦想与希望的种子。而中南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们短暂的扮演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用心书写每一份回答,用爱浇灌每一颗种子。




“毕业后,我希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来自宁夏的回族姑娘杨花参与志愿项目已有两年时间。杨花与对接学生往来通信14封。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孩子们都会在信里向她一一诉说。学生们的汉语水平不高,书信文字显得零碎,但杨花总会耐心地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梳理,区分出重难点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孩子们解答。


桑吉梅朵是杨花对接的服务对象。桑吉梅朵对山外的世界满怀憧憬和好奇。在信中她一次又一次的询问武汉的模样,民大的模样。杨花总是非常耐心而细致地回复她,用文字为她描绘了山外异彩纷呈的世界。对于杨花每一次的热心回信,桑吉梅朵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为了表达感谢,她攒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小皮筋连同书信一起寄给了杨花。收到回信的杨花看到夹在信件中的小皮筋十分感动。


桑吉梅朵用简单而稚嫩的语句描述她眼中的西藏,美食,风景,她多想把整个西藏装进信里送给远方的姐姐。殊不知,桑吉梅朵描述出的西藏给杨花埋了去西藏支教的种子。


如今,杨花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这个项目作为一种双向的互动,一方面是我们陪伴引导着孩子们,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重新认识自我。通过书信交流,我‘见证’了孩子们逐渐转变学习态度,变得开朗活泼,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力量,这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支教服务。毕业后,我希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正青春之时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为基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杨花将奔赴西藏,她表示:“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年支教生活,我希望自己可以坚守支教初心,传递和接力志愿服务的温暖和力量,能够真正用态度、用行动,去努力实践,做一名合格的支教教师,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马万玲是“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博士志愿者,也是项目早期的参与者之一,跟着志愿服务长跑5年。她说:“和孩子们写信,是我课余生活最幸福的时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马万玲常常和同为笔友计划志愿者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在西藏的故事。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世界和人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常常问她一些问题。比如:高铁为什么暂时还不能通往拉萨?上大学快乐么?阿妈是不是不喜欢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青春期问题,却让这些孩子们没有途径寻找到答案。


他们渴望来内地看美丽的风景,也期待有哥哥姐姐帮助他们学习进步。马万玲表示:“书信里我们互相鞭策。他们有些上了西藏大学,我继续攻读博士。希望笔友见面会时,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信交流给予孩子们成长,参与这个项目的许多孩子都受益匪浅。有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措吉于2019年考入心仪的中南民族大学,与曾经的支教老师“再续前缘”;有孩子学业成绩得到了质的飞跃,旦增刚旦在志愿者以书信形式对其开导下,逐渐克服厌学心理,主动积极学习,学习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孩子改变了生活态度,嘎玛次仁通过书信交流,逐渐敞开心扉,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继续冲,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着我们。”



如今在西藏支教的刘相是现任“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的名称就足以表达我们的初心与愿望。‘个’,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一对一”结对;‘十’,十余名支教老师驻地西藏,及时给予志愿者反馈与学生最新动态;‘百’,百名各族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千’,项目开展五年,累计惠及超过千名中小学生;‘万’,千封书信汇万字,是属于每位孩子们的专属礼物。”刘相介绍。


今年,项目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让刘相有了更大的干劲,“我们也会继续冲,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我们。”



“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自开始实施以来,志愿者们就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活动。对于想要参与到此项目的学生,研究生支教团会对其进行相关考核和筛选,保证带给孩子们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项目开展的5年时间里,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大学生和4276名中学生“结对子”,通过文字激发了中学生的大学梦,也让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中西部。



此外,项目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今年年初团队将项目的实现形式转移到线上,开通音频类节目,实现沟通方式多元化。在今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与孩子们的书信往来无法正常进行,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通线上音频栏目,线上直播读书交流会,让西藏山南、恩施来凤、广西三江等地的学生远隔万水千山也能听到志愿者们的声音。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中南民族大学党委鼓励下,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沟通意愿差、汉语水平应用弱、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培养家国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南民族大学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们不忘初心,秉承着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目标,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见字如晤

见字想你

笔尖与信纸的摩挲声

是我 

想要传递给你的思念


推荐阅读

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分第二的他,来自中南民大!

新年新气象 | 属于民大的新年“换新衣”活动火热进行中……

你要的安全感,民大安排!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得大意!守护健康,享受冬日时光

2021,爱你爱你 | 这个寒假,我想和你过


END


中南民族大学


图文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张芳敏 许丹

编辑排版 | 杨可怡

责任编辑 | 刘虹

投稿邮箱 | weixinminda@163.com


-scuec 195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