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 一位既有学术追求又能躬身入局的经济学家
缅怀孙冶方同志
——纪念孙冶方同志诞辰9 0周年
李人俊 陈 先
(作者均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起人,李人俊为孙冶方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作者李人俊(1914—1999年),原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前董事长。
孙冶方同志离开我们已有16个年头了。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在探讨经济理论问题时那种激情和认真执着的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冶方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道路上一位披荆斩棘的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在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冶方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冶方同志对党的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无限忠诚。他一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都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冶方同志在过去许多年中,虽然多次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个人恩怨,对党始终坚信不移,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投进监狱数年,也没有沉沦在个人的不幸和恩怨中,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以惊人的毅力,系统地构思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40年代,我们和冶方同志在华中根据地相识,当时我们曾与他在同一系统、同一单位工作过。全国解放后,我们又先后到了北京,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互相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冶方同志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些思考,很乐意找我们这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交换意见,听听我们的反映和想法。我们这些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也很愿意将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提出来与他探讨,向他请教。在与冶方同志的交往中,我们受到的教益和启发很多,他的坚强的革命意志、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崇高的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
今年10月是冶方同志诞辰90周年,我们回忆了与冶方同志长期交往的经历,对他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不少观点记忆犹新,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在仅就他严肃认真地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良好学风谈两点感想,作为对冶方同志的纪念。
1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孙冶方同志是以一个革命者的态度来进行学术研究的。在经济理论问题上,只要是经过反复研究,深思熟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绝不隐瞒,敢于坚持。他说过:“死不足惜,名声毁了也不要紧,但我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形成的经济学观点决不能丢,我要为真理活下去。”冶方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因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而被投进监狱长达7年之久,但当他出狱后对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自己的观点。”
冶方同志对理论研究一贯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倡“求异存同”。他欢迎别的同志对他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也喜欢同别人进行开诚布公的争论。冶方同志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但又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相反,当他发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有偏差和错误时,也敢于及时修正。例如,他过去曾一度否定奖金的作用,但当他认识到这个观点不对的时候,就公开作了修正。
冶方同志这种坚持原则,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无私无畏,而又知错就改,勇于修正错误的治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2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孙冶方同志是陈云同志提倡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典范。他一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调查研究,把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阐明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价值规律是冶方同志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早在1956年他就发表了《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著名文章。这是他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的追求生产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和计划经济制度、指标上重物量指标、轻价值指标等弊病提出来的。当时经济理论界已普遍认为发展经济要依据客观经济规律,但受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所要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主要是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虽然也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补充,且认为随着国家扩大计划管理的范围,其作用将不断受到限制。针对当时这种主流思想,冶方同志则认为,基本经济规律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说明的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条件,必须自觉运用和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他常常同我们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不仅通过流通领域间接地对生产起调节和促进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直接地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通过对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认识和计算来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非但不应该受到排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他认为:“只有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使计划成为现实的计划,才能充分发挥计划的效能。”无视价值规律,光凭主观意志行事的经济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和经济计划,就将打乱一切比例关系,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后又提出:“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他说:“我们如果不进一步掌握价值规律,不尊重价值规律,它将比惩治资本家更残酷地惩治我们。”他还经常强调:“讲经济,就是要用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冶方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论述,在当时“左”倾思想盛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不仅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而且更需要有过人的勇气。现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和利用价值规律,在理论上已不容置疑,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仍不重视价值规律,不顾市场需求,忽视经济效益,盲目上项目、搞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继续受到惩罚。作为长期从事经济、计划工作的同志,我们深切地感到,要真正使经济工作遵循价值规律,使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减少工作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摆在经济理论界和经济、计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难解的课题,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继续做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重读冶方同志的文章,对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经济工作和计划工作方法,提高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重视价值规律,是冶方同志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观点。冶方同志以共产党员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在理论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而且根据他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来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经济问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比如,强调利润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认为抓住了利润指标,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鼓励技术进步,重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主张提高折旧率,反对“复制古董”;改革计划、统计指标体系,重视价值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等。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当时的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流通理论是冶方同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在《流通概论》等著作中严肃地批判了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自然经济观”及“无流通论”的错误观点。大约在60年代初,他同我们在交谈中,就提出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及计划经济部门,忽视或不重视经济中流通领域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很多,浪费很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5年人俊同志被调去参加起草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建设资金不足,资金的来源很有限,一不能借外债(没有人肯借给我们);二不能筹集内债,因为人民的日子很艰难,没有多少余钱可借给国家;三不能靠银行大量筹资,当时银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五六十亿元,企业自筹资金数量微不足道。惟一的来源是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当时国家财政能够承担拨给1965年用于基建的资金只有160亿元,也解决不了必需的资金。如何筹集建设资金?就成了拟订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大问题。这时候就想起来,冶方同志曾指出在流通领域不合理地占用了大量资金。当时我们就分析了资金分布情况,发现资金周转很慢,流通领域确实不合理占用了大量资金,估计搞好了可以调剂出上百亿左右的资金供发展经济之用。当即把如何节省流通领域的资金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同志还找来《资本论》第2卷进行研读,并设想了许多节省资金的办法,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能付之实施。不久,“文化大革命”的狂潮袭来,我们这些人都先后靠边站了,想通过整顿流通领域的资金来加快建设的美梦也随之破灭。现在回过头来看,流通领域不合理占用流动资金的问题,不是减轻了,而是越来越严重了。那时流通领域占用的资金在1000亿元左右,而现在已达2万亿元以上。这里当然有经济规模扩大需要增加资金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不合理占用的问题。
孙冶方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许多重大的创见,针对性强,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阐述不全的地方,也有不能突破一些禁区的地方,以及理论体系还不够完整等。可惜他过早地离开我们而去了,如果能再多活几年,我们相信他会继续前进,进一步发展与充实他的经济理论。我们认为,孙冶方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思想比较解放,创意较多的理论家之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