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招夜话 | 你那里的冬至怎么过?

吃饱了饺子的 苏大本科招生 2022-06-05




冬已至,春未远。


今天,是冬至节。总喜欢这样一句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今天,小招来带你看看各地的冬至习俗,去一起邂逅那份寒冬里的感动。

1



苏州人都说“冬至如大年,岁岁成念”。冬至夜是最漫长的黑夜。之后,夜越来越短,日越来越长,以此为一年的新起点。苏州延续着源远的吴地风情,在国内几乎是独树一帜——全中国几乎都是过冬至节,唯独苏州人是过冬至夜的。



冬至的寓意,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到了极致”。冬酿酒喝过,就可以期盼明媚的春天。离冬至只剩下几天时,即使各家自酿冬酿酒的风俗已经淡去,但是冬酿酒仍会如期上了“元大昌”等老字号商家的柜台。冬酿酒色泽淡黄或是金黄,并掺有糖渍过的桂花,打开瓶盖后,满室都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冬酿酒虽有酒香,但度数却是极低的,往往小孩子也可以轻轻的咂上一口。


苏州家家户户每年冬至夜的“菜单”终是考究,“有得吃,吃一夜”,一桌象征着幸福团圆的冬至夜,冬酿酒,各色卤菜,冬至团必不可少。往往一家人会围聚在一起包饺子,做饭。我们家每年都会煮一锅子腌笃鲜,放上像金元宝一样的蛋饺和像如意一样的豆芽菜,在寒冬中,将节日的美味和祝福一齐分享。


作者:孙潘懿



02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于文人而言,“一年冬至夜偏长”,可怜杜公“年年至日常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漫漫寒夜,怎能不思量?而于我而言,如此长夜,正是睡觉好时节。


生长苏城里,自是听过“冬至大如年”这一说法,却只是听听,家中冬至夜并不隆重。









今天又是冬至夜,几日的阴雨过去,太阳格外好,夕阳时分玫瑰金的光芒穿过薄纱窗帘映照在墙上,光影婆娑,温柔无限。再次抬头天边已是一片灿烂,倒渲染了几分庄严与隆重。最长的夜,开始了……


每每冬至将至,超市里便上满了桂花酿,绿绿的透明瓶子码成排,粉黄的桂花在里头轻轻沉浮,我每次都好奇想要尝试,可一端起掂量这1.5升的重量便退缩了,实在受不起啊受不起,终是放下了手,于是年年作罢。

   







我家的冬至夜向来并无特殊,认真地过好眼前的日子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庆祝了,端详着一锅好粥,大米与荞麦在水中翻滚,气泡从锅底升向水面,毫不犹疑地爆破又归于平静。这就是生活的样子,一颗心在节日里莫名地兴奋,在昏沉的夜色里不知不觉地平静,等待昨日的太阳如昨日又复升起,在寒冬里发出微弱的温热。







最短的白昼换来最长的黑夜,灯火阑珊的夜色之外,久不见的人隔空问候安康,挤挤挨挨小桌前,一碗热粥安稳梦,足矣。


作者:周灵煊

03


福鼎「食堂」里,耳机单曲循环着「willow」,鸡蛋拌面和肉燕刚刚上桌,冬日的小确幸不过就是干不动的时候来福鼎酒足饭饱。吃饱了,就又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忽然发现,当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两条腿就不知不觉地走进福鼎。



之所以这么爱吃福鼎,总结起来大概是,始于凑热闹,忠于家乡味。


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会对家乡的美味流连忘返。这里说的家乡味,绝不仅仅指的是食味,更多的是一种亲切味。熟悉的方言,亲切的塑料普通话,一到冬日尤其想念。



眼看着又是一年冬至,都说苏州的「冬至大如年」,学校的例行惯例冬至加餐券又到手了,却再次陷入了不知去食堂吃些什么值回券价的纠结中。虽说学校处在地道的江南,可还是难免落入俗套,一大盘饺子明晃晃地印在加餐券上,包饺子吃饺子依然是冬至夜的主角。


不过也是,饺子经过多年的渲染,已经成为了大众美食,老少皆宜了,虽有些货不对板,但氛围到了就足够了。



说起货不对板,还记得小学时,第一次关于冬至的记忆,就是家乡冬至风俗与大西北的冲撞。当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到冬至吃的是饺子时,我的回答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作为在大西北生活了快二十年的地道福建人,每到冬天都期盼冬至的到来,作为冬季的大节日,家乡话里冬至更是叫「冬节」。



记得小时候,一到冬至那天,姥姥都会起大早磨一大盆米浆,经过一遍一遍过滤,米浆凝结成块,就是小圆子上场的时候了。一家人一起上手,搓出一粒粒小圆子,搓出团圆,搓出圆满,挫走这一年所有的不美好。


一粒粒小圆子配合着地道的海产干货,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冬节丸就上桌了,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围炉夜话,欢声笑语不断。


偶然间翻到一本《闽南人》,林再复在书中这样描述台湾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书中描述的粘小丸子在门上的情景与家乡的习俗别无二致,还记得有一年家里门上新上了油漆,但由于底层没处理干净,当过几日将小圆子拿下来时,漆皮也连着掉了下来,红绿相间的门引得我们既无奈又好笑。


冬日催人眠,虽然漫长,但足够温暖,足以对抗寒冷。


在这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三两好友,一盅冬酿酒,一夜的三言两语,是旧传统的新传承,更是新希望的序曲。



冬至过后,就是白昼向黑夜发起的反攻号角,白昼吞噬黑夜,阳光终会普照你我的心间。就像在冬日的踌躇不前里,喜爱的歌手还在劳模般发着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寒假正在向我们招手,大家期末都要加油!


作者:陈遵浩



4


苏州冬味也是别有韵味的。



我们不吃汤圆也不吃饺子,唯独要在街上打冬酿酒来喝。冬酿酒味道甘洌,沁着甜味儿。酒体有自身发酵而带来的气泡,喝起来仿佛在喝汽水儿。上层飘着桂花,晃一晃,桂花随着酒液荡漾,漂亮极了。


冬酿酒的酒质和谐醇香,开盖便飘香十里。入口绵软柔和,后劲势猛悠长,许多会饮之人,一口气可以喝上十多碗,但后力极强,一次喝醉,待下次再饮时就是壮汉也会连连摆手,不敢豪饮了。


作者:冯璐



5


这是我第一次尝到冬酿酒,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冬至大如年”,这一次,姑苏和冬至,撞了个满怀。


我的家乡离苏州不远,却没有过冬至的习俗。因而来到苏州后,在过节前半个月便被频频提起的冬至让我好奇不已。它存在于我烂熟于心的二十四节气歌里,存在于娓娓道来的文章里,存在于他人的口口相传里,终于,它就近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了不亚于中秋春节的仪式感,感受到了独属于冬天的那一份足以冲散凛冽寒风的欢喧热闹。


在姑苏的冬至,我品尝到带着桂花清香的冬酿酒,很淡的酒味与一丝甜意交融,会让我这个从不喝酒的人想再来一口;和朋友围坐在桌边,面前是几分冒着热气的饺子,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时刻也能忘却孤独,感受到生活的期盼与欣喜。


四方食事,灯火可亲。


毕淑敏写道:“人间的温暖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时间缓缓流过,爱和陪伴如同时间河流里的石子,在我们的记忆中闪闪发亮。冬至伴随着食物的味道,品尝着最珍贵的温暖和感动。


我似乎理解了苏州人如此看重冬至的缘故,在数九寒冬里,有一个温暖团聚的日子,年年岁岁便多了一份期盼,一份温存。他们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唤醒对生活的尊重,赋予新的意义。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作者:林佳楠


6


冬已入极致之日,苏大的老师们也期盼明年与正在追梦路上备考的你相遇,高三加油,苏大等你。




7


冬至有约,情满东吴

又临冬至虽无雪
东吴百年
同相庆

听完了这么多「冬至杂谈」

快来跟着小招一起看看

苏大校园精彩又暖心的冬至活动




叮咚,有一份冬至加餐券待查收!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学校贴心地为每位同学送来了冬至加餐券,校内各大食堂均可使用哦!



加餐券上印有著名书法家、我校华人德老师书写的“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字样。江南的冬日,于沉寂之下蕴藏着暖暖的温情,蛰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苏大食堂与美妙冬至美食相遇


“百廿东吴,情暖冬至”

师生代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冬至过,年关近,此心安处是吾乡。党委副书记邓敏,党委常委、副校长蒋星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周高分别来到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和阳澄湖校区食堂,与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亲切地和同学们谈论未来规划,分享家乡习俗和生活趣事,餐厅内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欢乐氛围。



擀皮、放馅、捏褶

……

一个个饺子便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

来华留学生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一起感受冬至文化的魅力




一排排饺子像一个个小元宝

满载师生间的浓浓温情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啦~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

让寒冷的冬天都变得格外温暖



这个寒冬,师生共享团圆饭,齐过冬至节,化作一股股暖流、一阵阵春风流淌在每一位苏大学子心间!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参加学校冬至美食节活动非常开心,我们虽然来自其他国家,却也能感受到现场浓浓的节日氛围,拿着学校发的餐券来食堂吃饭,感到很温暖。”来自阿富汗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爱德华同学分享道。



“情暖冬至,科桥同行”

2020校园美食文化节拉开序幕


大家共同切冬至大蛋糕,标志着2020校园美食节之大运河餐饮文化进校园暨江苏省高校第五届美食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主题雕刻展

看食堂师傅们多认真

一刀一划各显神通



令人垂涎欲滴的烤鸭

冬至糕、糖葫芦、羊肉串、大闸蟹……

是苏大师生满满的幸福感

你最中意哪一款呢?



同学们争相购买、品尝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精心筹备的现场演出和游戏环节

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寒风凌冽,手中温暖
唯有人间烟火 

最是平凡幸福
祝老师们工作顺利
同学们学业有成
愿山河无恙 平安喜乐


及时 准确 用心

在苏大相遇

与苏大一起前行

续写无悔青春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苏大秋色,究竟有多美?

 本科新生代表座谈会成功召开啦 

主题策划/“苏小招”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

素材来源/“苏小招”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

苏州大学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文案/周灵煊、谭化优、陈遵浩、

孙潘懿、冯璐、林佳楠

图片/许愿、曾栩

编辑/曾栩、许愿

审核/许愿、龚佳佳、陈晓、王茜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