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尚师德奖 | 张健:从记者到教授的家国梦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设立“高尚师德奖”,评选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今天,小招带你领略2022年度苏州大学“高尚师德奖”获得者——张健老师的风采。
三尺讲台,写不尽的育人故事;数度春秋,道不完的师生情谊。他为人正派,作风朴实,矢志不渝地开拓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他从教17年,始终走在教育的前沿,心中有火,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他就是传媒学院张健教授,从事10年媒体工作后,他毅然转身投入教育事业,从奔走于城市乡村的新闻记者,到三尺讲台的知识传播者,变化的是人生舞台,不变的是新闻人的职业情怀和家国梦想。
传媒学院 张健
教育感言正人当正己,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先成为什么人!
张老师在媒体一线工作了整整十年,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坚持带着新闻媒体人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再来做研究。进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后,他十分注重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筑牢学生的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定盘星”。张老师常和学生们说,要做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荐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始终用敏锐的目光看待新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他鼓励学生既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的新闻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坚持承担新闻传播工作者“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崇高职责与使命。
张健参加博士学位答辩
张健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方向是由你研究问题的指向决定的,而问题指向往往又取决于你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他先后培养40多位硕、博士生,学生们的研究视角也广泛聚焦国内外突发事件、新媒体、影视剧、纪录片、动漫等多个方面,并着眼于寻求新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和影响力构型的机制机理。
夏林晨同学在准备毕业论文《电视仪式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张老师耐心地为他指定参考书目,鼓励他对所有建构因素都打上问号,不断地探索发现“新”问题。虽有挫折与坎坷,但这篇论文获得了2017年江苏省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夏林晨说,张老师引导我们抓住对事物的好奇点,刨根究底,是老师点亮了我的科研热情,为我指引了探索的新思路、新方向。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也真正悟出了在大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怎样做”的真谛。
张健与学生一起研讨
多年来,张健在科研上努力寻找和探求专业领域与国家、与时代、与社会、与世界的通道,瞄准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需要,承担学术责任与使命,用科学与研究话语发出自己的时代强音,以学术探索回应大时代的国家之问、人民之问,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个项目,在“青年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中,他聚焦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认同问题,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打破“圈层”隔膜;在“新媒体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研究”中,他力图回应全球化、媒介化大潮中的“亨廷顿之问”,探析公众接受主流价值观的路径与可能……这些项目研究深刻诠释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社会与国家的拳拳之心,力图以绵薄之力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忆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张老师感叹,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坚持不懈和刻苦钻研是支撑我在科研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两股力量。我时常劝勉学生们,在科研写作时,遇到困难是常事,比如,数据的获取、如何解读数据、怎么让数据“说话”,怎么将数据与问题结合等等。但不能畏难,要多问些“为什么”,弄清楚研究的问题跟自己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之间是否匹配,从而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去解释。
张健在同济大学参加会议
张健在科研路上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以“勤行”二字不断激励自己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人生年华化为科研绽放,精益求精铸就学生信仰。
学校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9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
及时 准确 用心
在苏大相遇
与苏大一起前行
续写无悔青春路
●权威发布 | 苏州大学2023年保送录取优秀运动员招生简章
●权威发布 | 苏州大学2023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保送生招生简章
●权威发布 | 苏州大学2023年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招生简章
素材来源/苏大人力资源
编辑/刘芷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