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全面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湖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全面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湖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邹贤启、卿泽军、李贵轩、丁凡、钱慧玲、王力、黄荣)



中国质量报 2021年5月17日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委一号文件都对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进行了部署。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专题调研。


一、农业标准化在引领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意见》,成立38个成员单位的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湖北省农业标准从早期单一的农作物生产类标准逐步向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拓展完善,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达637项,约占省级地方标准总数的51%。潜江小龙虾产业,从虾稻种养标准化延伸到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2020年潜江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


(二)进一步凸显了基础支撑地位。各地始终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来抓,广泛开展标准宣贯、标准化人才培训、对标达标活动,推动农业标准落地生根。“十三五”期间,全省开展农业标准宣贯4万人次,制修订农业标准400余项,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随县香菇、木耳产业深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标准壁垒,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派出专家团队,推动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产品成功进军国际市场。目前随县有120多个香菇专业村、85家香菇种植合作社,30余万人从事香菇产业,产品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元。咸宁在“一带一路”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赤壁青砖茶系列团体标准,以标准为国际化纽带,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32个,省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65个,覆盖到全省大多数县市(区),较好实现了“创一个试点、建一个体系、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蕲春蕲艾标准化示范区实施6年来,蕲艾种植面积达1.06万公顷,涉艾企业2000多家,产品畅销9个国家、32个省市,年综合产值达40亿元,品牌价值达80多亿元。


(四)进一步提高了产业质量效益。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实施,降低了成本,强化了管理,培育了品牌,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鄂州梁子湖区生态农业协会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减少了大量劳动力,葡萄的种植成本由过去3560元/单位面积减少到1000元/单位面积。同时,可以精确控制一串葡萄约多少颗、多少克、多少叶,实现大数据指导下的标准化种植和管理。随州马铃薯通过标准化种植由过去单位面积产量1000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远高于全国1100公斤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荆门国宝桥米以地理标志产品为切入点,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2020年加工大米63.7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4.61亿元,“国宝”品牌在中国品牌评价中的价值达到14.75亿元。恩施小土豆通过标准化种植,培育恩施小土豆品牌,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3,2020年收购价由每公斤1元提高到2元。


(五)进一步守护了产品质量安全。以标准化为纽带,通过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可控。咸宁实施农产品“一码通”,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上方的二维码标签可了解所购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生产产地、农残检测等基本信息,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潜江建立全国首个虾-稻产业大数据中心,16个小龙虾质量安全可追溯中心和1个中心监控平台。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严格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猪肉从屠宰到加工全过程风险均处于受控状态,食品质量达到欧盟标准。


二、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现代化仍然不相适应



(一)农业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与现代农业的内涵不相适应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种文化根深蒂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调研组随机走访发现,农业从业者大都对农业标准化不了解。咸宁慈口蜜橘,长在富水水库边,口感可与秭归蜜橘媲美,但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种植,果品大小不一、外观参差不齐、品质不稳定等原因,仍然“身处深山无人知”,这种情况在湖北省农产品中还不少。


二是在组织领导上,制度设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部门合力都还有待加强。省级每年标准化专项经费仅1700余万元,有的市州每年用于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才十几万元。调研中有农业专家说,“现在农业技术人员最不值钱”。咸宁市农业部门调查显示,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收入年均2.9万元。鄂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农业标准化工作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是在实践工作中,农业项目需要长期培育。黄冈农科院专家说“农业标准是十年磨一剑”,制定《黄州萝卜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从育种到选育、从亲本选择到杂交选择再到稳定的Fn代,前后经过长达7年十余次试验。标准研制“周期长、回报慢”,科研机构不愿干、市场主体不会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农业标准体系内容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体现在体系结构上,存在全产业链标准覆盖不平衡的问题。湖北省现有的637项地方标准中,80%以上的标准集中在生产环节。


二是体现在市场需求上,存在地方标准制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调研中有农业专家说,农业标准立项坚持市场导向不够,还存在标准滞后发展的问题。梁子湖大河蟹水产有限公司提出,要用标准化来为农产品品质背书,通过终端销售倒逼推进标准化。


三是体现在标准时效上,还存在标准“超龄”现象。2017年对全省地方标准进行集中复审时,需修订的农业标准240余项,但目前仅有30%的标准完成了修订。


(三)农业标准的执行落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实施执行难。调研中有专家反映“有些农业标准,发布之时就是寿终正寝之时”。农业标准除了少数农产品质量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外,都是推荐性标准,标准实施执行约束性不强。


二是推广普及难。标准化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农村标准化人才缺乏,咸宁市农业部门调查显示,该市农业技术人员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75%。农民对标准看不懂、学不会、做不好。


三是监督评估难。目前,我国主要通过运用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等手段来推进。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有手段;而对自愿实施的推荐性标准以及对企业自我声明的产品、服务标准,监督手段不多,评估机制有效性不够。


三、以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必将引领农业现代化高质量落实。



(一)推动适当规模生产,以标准化引领农业丰产


调研中,湖北省农科院专家说到,农业产业振兴,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化,最难的问题也是标准化。农业不走标准化这条路就没有出路。当前,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土地闲置撂荒,种养殖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突出,需要以农业标准化推动适当规模生产,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高效种地”等问题。


一要因地制宜做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以湖北省委提出的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为主要内容,根据各地环境、气候、人文、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研究机构等的作用,因地制宜研制以种养殖、初级农产品加工等适合农村规模生产的标准,并通过各级政府引导执行。


二要深入浅出抓培训。要采取“屋场会”“宣讲会”“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形式,组织农民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特别是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标准语言”翻译成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本地方言”,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咸宁白水畈萝卜公社的“乡村振兴大讲堂”,潜江小龙虾的农业标准“口袋书”“明白纸”值得推广。


三要贴近农民搞普及。随州市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会长说,农业标准化就是要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一起来富裕。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到村入户下田,手把手教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真正让农民用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收。


(二)突出本地品牌培育,以标准化引领农业提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品牌是信用的凝结。调研中,大家都反映,当前农业品质不高、知名度不够、竞争力不强,归根结底是缺少本地品牌。


一要解决“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把农业标准化深入落实到农业生产中,以标准化实现种子培优、土壤改良、技术更新、产品分等分级,增加产品的美誉度,培育湖北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切实解决有品质无品牌、“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二要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整合作用,推进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标准化建设,改变农业生产在地区、品种、品级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切实解决农民丰收了但产品滞销、跌价,收入不能增加的问题。


三要解决“争多不争优”的问题。要学习浙江“品字标”“上海品质”等先进做法,充分运用质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多种手段,打造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促进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切实解决我省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强”的问题。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标准化引领农业增值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但仅仅依靠农民是远远不够的。贵州塘均扶贫模式就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促进标准辐射。要切实发挥湖北13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围绕省委提出的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把农业标准带到农田,惠及农民,真正实现“基地开花乡村香”。


二要促进产业融合。要充分发挥湖北62家国家级、86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和桥梁作用,实现产业链延长,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乡村振兴。


三要促进贸易平衡。标准壁垒是国际贸易主要的技术壁垒。要充分发挥湖北省“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认真研究湖北省农产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标准,广泛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促进产业发展。


(四)实行全程质量溯源,以标准化保障农业安全


农产品安全、农业安全的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旦发生问题可能导致一个产业的毁灭。


一要坚守安全底线。要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始终把确保农业安全作为标准研制的底线,切实把加强种子安全、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作为标准研制和标准化推广的重点,把“最严谨标准”贯穿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以标准化控制生产、流通、存储等各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二要强化标准监督。通过行政管理、执法检查等方式,对标准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加强对标准实施效果的监督评价,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研究机构等在标准实施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标准制定、实施和评价改进等各环节的监督,提高标准实施效能。


三要实施全程溯源。要制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全程溯源,保证农业安全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以标准化引领农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全省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和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一要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湖北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相关部门等单位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标准化联席会议,形成共同治理的机制和合力,切实增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要完善标准化保障机制。结合“十四五”规划落实,把标准化工作纳入地方法规。建立持续稳定的农业标准化经费保障机制,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对农业标准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标准研制资助”“省科技进步奖”等载体,鼓励农业标准创新,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


三要完善标准化培训机制。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农业标准化培训计划,利用“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活动,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研究。倡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标准化课程,加快标准化人才培养步伐。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