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计量日,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寄语湖北:为推进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贡献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这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一致的政府间协议。100多年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对保证国际计量标准的统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加速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将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


今年是第22个“世界计量日”主题是“测量守护健康”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省计量院联合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中国计量价值,营造全社会“关注计量、支持计量、发展计量”的良好氛围,加快构建现代化计量测量体系,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


日前,熊有伦、赵梓森、邓子新、丁汉、余少华等五位院士寄语湖北计量工作,勉励湖北计量工作,加快新能源、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测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利用,为推进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湖北贡献,为守护人民健康和建设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5月20日湖北日报 报道



院士寄语


熊有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机械工程专家。现任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E辑、科学通报编委。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量是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在新发展阶段,计量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抓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重大机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前沿测量技术研究,加快新能源、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测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利用,为推进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湖北贡献。


赵梓森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光纤通信专家,我国最早从事光纤通信研究的学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冀望全省计量科技工作者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潜心钻研计量前沿科技,专注破解先进制造测量技术瓶颈,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链、全溯源链”产业计量测试体系,推动计量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计量力量。


邓子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计量是推进生物技术进步和捍卫生命健康的基石,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加强生物计量标准体系和测试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能力,为生物安全、生物医药与公共卫生体系精准溯源提供高水平保障,为守护人民健康和建设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丁 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是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坚实基础。立足新发展格局,计量必须紧紧围绕制造强国战略,聚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的研究和测试装备的研制,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测量体系,为推进制造强国贡献湖北力量。


余少华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计量不仅是科学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要突破和掌握光通信领域“卡脖子”产品与关键共性技术,必须同步提升关键核心器件测量能力,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精密仪器仪表和专用测试设备国产化研制,构建支撑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的计量测试体系,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贡献计量力量。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