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态的具体表现,也是一座城市嬗变的见证。近十多年来,我国建筑的建造速度以及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却逐渐的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何谓千城一面?大概就是当你走进一座城时,似曾相识,找不到这座城独有的本土色彩。夸张点还可以说是城市中机械的建筑复制,使越来越多城市沦陷为西方建筑师的“试验田”。尽管高楼大厦,宽街大道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但现代建筑真的是与时俱进,引领潮流的吗?在如此雷同的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又如何提炼出自己独有的“城市精神”呢?
如今的中国,不管新建还是改建后的城市,具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却慢慢消失。缺失传统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城市是枯燥乏味的,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
由于每个城市的历史脉络及肌理和发展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在建筑设计上应适当的加入一些具有当地的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突出城市独特的美和风情。所以小编现在带大家来看看那些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突出地域特色的建筑,并粗略的分析一下设计里的精华以及总结和反思。
苏州博物馆 | 贝聿铭
说到具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不得不提的是贝聿铭为苏州故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具有传统苏州建筑风格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从形态和色彩与材料的运用上,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转译出来,同时也为设计者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贝聿铭在设计上使用了大量“留白”,使得博物馆从远处看去非常明亮。那些勾勒白墙的深灰色框架和屋顶与周边接近黑色的苏州传统民居相互呼应,融合。黑白灰三色成调,外加一抹青绿的竹林色,这不正是江南水乡建筑和庭院的色彩吗?
乌镇剧院 | 姚仁喜
乌镇剧院是台湾建筑大师姚仁喜(Kris Yao)的作品。乌镇剧院以双莲(并蒂莲)作为设计概念,将两个椭圆形的剧场相互交织,造成一种“形相扣,心相连”的空间结构。一虚一实(透明与非透明的椭圆形剧场),犹如从水中升起,与乌镇的建筑风景相融合。
由于乌镇剧院的体量过大,为减少对乌镇景区的影响,姚仁喜运用斜墙斜屋面,以及当地传统的建筑原料(青砖)等手法,使得剧院与所在的传统古镇相协调,既现代又古朴。实现了由形体到材料细节,都能呼应当地文化,历史和传统工艺。
▲剧院在2013年5月的乌镇国际戏剧节上开幕,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剧院”
▲东西两侧休息厅
▲Image©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镜堂|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建筑大师何镜堂的作品。层叠出挑的建筑外观和庄严华美的一抹中国红是小编对中国国家馆的初见。它的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核心主题,吸取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的同时也采用现代材料、技术、美学观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和古今文明的相互融合。
中国馆四面墙体都有31个中国式的椽子,东、西、南、北分别篆刻了对应的方位词,样式是印章。这些“印章”其实是通风洞,笔画镂空处便是通风孔。
从以上几个作品中不难发现,设计师通常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中国元素的建筑:
01 寓意
小编觉得建筑的寓意与景观设计讲求的意境很相像。寓意对于整个作品来说是核心思想,通常设计师会运用形态与中国元素相呼应。
02 富有装饰性的元素(图腾,符号等等)
这个部分如果要细说的话,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古典乐器,剪纸艺术,龙凤纹样等等,从物质文化到民俗文化,从宗教信仰到建筑艺术科技,太多太多了。
03 色彩以及材料的运用
设计师在选材上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能将建筑与其周围想融入。
04 建筑的结构
建筑师运用现代的建造结构来解决形态上的难题。
【反思】
作为依然建筑学院摸爬滚打的学生,我们是否考虑一下将所选site的当地历史,传统文化融入到先到设计当中呢?
◇
转载声明
文章由ASA翻译整理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