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细部
建筑,读起来简单,念起来难; 入学的时候幻想着自己成为“大师”的模样,不料,大师其实是:艺术家+画家+文学家+诗人+文艺青年+技术控+工程师+摄影师+……+,结果念着念着,成了屌师(丝)。
构造细部把曾经文艺浪漫气十足的我们,生拍回到现实的一块砖头,砸得生疼,记忆尤其深刻,下面就小回忆下这悲壮的历程吧~
懵逼开始
刚开始构造课上,不知老师到底在叨叨些什么;而且,书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符号相比设计方案的那些优美而浪漫的线条,真的是超级没有吸引力(记得那时构造还安排在周一清晨),粗犷而轻松一点不好吗? 最重要的是,学了构造之后,设计课的老师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和颜悦色地夸赞我们的方案是多么多么好,而是动不动就说,哎,你这盖得起来嘛?方案成立吗?估计得推倒重来……学了构造居然不会设计了。
自掘坟墓
更恐怖的经历在后面。设计院实习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画细部构造,1:5(墙身详图的基础部分)第二天交!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完全没有方向,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我,硬着头皮,咬着后槽牙,保持微笑的把活儿接了下来,刷了一宿,查了各种各样的图集,最终生拼硬凑地画完交了。然后老大看了看,平静地说(估计心里已经骂了一万遍了):
”第一次画?“
“嗯……”
“没事,回去多看看图集,背一背。”
“好…”
当时真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每天准备默写一个部分的构造图,并背几条最常用的规范。背了大概一个月,我觉得还不错,因为我的实习生活基本上是天天画详图,从1:5,到1:20, 项目大同小异(房地产日新月异的时期),这个改改,那个补补,基本上就是一个项目。
那段日子真可谓是顺风顺水,游刃有余,每天基本6,7个详图不在话下,搞得上级动不动就夸赞一番,当然自己也有点飘, 觉得好像构造就这么点事儿,并且开始鄙视那些只会设计而不懂构造的人儿。
大神指路
但要向前走,脚是一定要站在地上的。不久,院里来了个海归大神,高颜值,高智商,高学历,会设计,通构造,看着她都感觉她头上有光环~相比之下,我绝对是菜鸟一枚;不过很幸运,我被分到了她带的组!第一次她看了我的详图之后,说了一句话:“你懂设计吗?”……“我沉默了。”你的图,很精细,没毛病,放到哪里都能用,但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专属于我们方案的细部。”
一头雾水,但心里却明白了些什么,懵懵懂懂,我又找到了她。她给我看了一张Zamora Office的照片。
接下来的一番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detail是什么?”
“建筑各部分的细部构造。”
“为什么要画构造?”
“指导施工,给施工单位看。”
“你不看么?“
“……“
"你是设计师还是绘图员?"
“设计师。“
那你应该干什么?“
“做设计。“
“可我看到的,你只是在画图。“
“可是,设计方案已经确定了,构造不就是把细节补全么?"
“构造也是设计,读懂设计才能画构造细部。"
"... ..."
“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
“玻璃建筑,庭院,石墙。”
“细节在哪里?”
“墙身大样。”
“还有呢?”
“没了吧…”
“建筑如何与天空,与大地,与周边环境连接也是细节。建筑如何在环境中存在,建筑形体,空间感受,都是细节。为什么要用玻璃幕墙?”
“和天空形成一个过渡。”
“所以,屋顶的构造才采用了整个建筑结构后退的构造模式。”
一瞬间,突然觉得设计和构造本质是相同的,把他们结合起来并形成一种逻辑,才是学习构造最有效的方法。没有学习构造细部之前,我们做的的漂亮的“盒子”,六个面,开个洞;但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盒子的本质,盒子的组成元素以及他们连接的方式。设计变得丰富了,有趣了,因为可能性增多了。就如同为骨架注入了血液,真实而鲜活。同时,随着当今新材料的出现无可避免地推动着建筑构造的发展,设计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多,或许会让我们应接不暇,措手不及,但请记住,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死记硬背的学习只会自寻死路。
其实学习方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一路学习构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绕过的路,以及被点播的一刹那,分享给大家。
[END]
[ 投稿 ][ 媒体合作 ][ 加入ASA ]
请联系邮箱:info@asashare.uk
[ 作品集辅导 ][ 设计工作营 ][ 联合教学合作 ]
请联系客服君Vicky
▾